长坑村经济民展

如题所述

长坑村,一个曾经位于偏远地区的村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其经济条件极其落后,村民们的生活十分困苦,被人们用“三穷、四窟、五难捱”来形容。


然而,新中国的成立为村民带来了希望,分田到户的政策让村民们开始逐步摆脱贫困,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尽管集体经济的收入来源有限,主要包括碾米加工、鱼塘、山塘水库和少量的果园,年收入不足万元。


转折点出现在1985年,长坑村实行承包责任制,村民们开始种植柑橘、荔枝和龙眼等水果,经济状况有所改善。1996年,村集体向银行贷款300多万元,投资建设了第一间厂房,引入港商创办了东莞市宏耀绝缘材料有限公司,当年的厂房收入达到了27万元。


1999年,长坑村进一步发展,从原三联管理区获得了三联伟伦厂、三联钢线厂及扶贫厂的部分股份,加上宏耀绝缘材料有限公司和其他产业的收入,总收入接近90万元。这一年,村里的经济面貌开始显著提升。


2000年,长坑村出让了1300多亩山头山地给东城区,年底的转让费收入高达3000多万元,为村集体带来了巨大的资金流入。这一年,村内的企业数量增加,共有5家企业,包括1家台资企业、1家港资企业以及2家“三来一补”企业和1家民营企业,总厂房面积达到2.2万平方米,年收入达到了150万元。


到2003年,长坑村总资产达到了4450万元,尽管负债180万元,但净资产仍有4260.5万元。村民们每月还能享受到100元的生活补贴,这标志着长坑村经济已经实现了显著的飞跃,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


扩展资料

长坑村地处浙江省丽水市49省道两沿,距缙云县城8公里,10多个自然村,全村共有390户,总人口1260人,耕地289亩,山林5400余亩,是个居住分散、山林资源相对丰富、生态环境较好的山区村。村民收入主要来自农业、外出务工收和运输收入.长坑小学为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省首批文明学校、省和谐校园[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