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故事?

详细

据说有一天,太阳西下的时候,贝多芬独自在维也纳郊外散步,无意间经过一幢简陋的木屋,那屋子传来一阵琴声。贝多芬驻足一听,那曲调正是他写的一首钢琴奏鸣曲。他非常惊讶,在这样贫苦的人家,竟有人弹这样艰深的乐曲。
忽然琴声停止了,有一位少女叹息地说:「唉,不行不行,这段太难了,我弹不好。如果能听听贝多芬弹奏,该有多好啊!」「要不是这样穷,我一定设法买一张入场券,让你去欣赏他的演奏。」一个男人这样安慰著。
贝多芬在门外大为感动,立刻敲门进去;他在暗淡的烛光下,看到一个皮匠在角落做鞋,而一架旧钢琴前则坐著一个盲少女。贝多芬告诉皮匠说:「我是一个音乐家,想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听。」接著亲切地向少女问道:「你怎会弹刚才那首曲子?」少女回答:「那是听来的,以前邻居住著一位夫人,时常弹奏这首曲子。」
贝多芬随即坐在琴椅上,从头弹出少女刚才所弹的乐曲。这时从这架旧钢琴上,流泻出一连串美妙动听的琴声,这样精彩的演奏,使盲少女感动的热泪盈眶。当兄妹两人明白这位不速之客就是他们敬仰的贝多芬时,是多麼的欣喜若狂呀!当这首曲子奏完后,少女热切地恳求贝多芬再弹一曲,以偿她多年来渴望的心愿。
突然一阵风起,把蜡烛吹熄了,皎洁的月光从窗口射进一道银光,照射在钢琴上。这样如梦的时刻,贝多芬脑海中,一连串的曲调像泉水般涌现。他愉快的向少女说:「我就以这月光为题,即兴弹奏一曲。」
开始时,匆钢琴上荡漾出一段平和安祥的音乐,彷佛明月冉冉上升,将银光投射在睡梦中的森林和原野。第二段里,曲调变得轻快活跃起来,好像淘气的精灵在月光下嬉戏漫舞。最后乐曲更加激烈狂热,有如怒涛飞溅的急流,向辽阔的海洋狂奔而去。
当琴声戛然停止,兄妹二人从醉梦中清醒过来,已不见贝多芬的踪影。原来他一弹完,很快地飞奔回去,把刚才弹过的乐曲记在五线谱上,这首举世闻名的「月光曲」就此诞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15
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第2个回答  2007-09-11
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贝多芬

1800年春,30岁的贝多芬开始为来自意大利的古安鲁迪伯爵的爱女朱利埃塔教授钢琴.这个长着一头褐色头发,有着双褐色眼睛的16岁可怜少女,虽然连续数月都要接受他的严格教导,但是却在这期间与贝多芬两人萌发了一种越来越强烈的师生恋情.这段浓烈的感情,对于两年以来一直怀着暗淡心情,孤独而又悲伤地生活着的贝多芬来说,无疑就是一到曙光,然而在女孩父亲的坚决反对下,它还是无疾而终.

而这首名曲也正是贝多芬在这段短暂的恋爱时期内所写下来,献给唯一的古祺阿地朱利埃塔的乐曲.虽然贝多芬把这首曲子的名字定为(幻想曲),但是诗人海恩里希*雷尔斯塔布在听了这首曲子的第一乐章后评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因此从这也衍生出了现在(月光)这个名字.

第一乐章 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段体

于一般的钢琴演奏曲不同的是,这首乐曲没有使用演奏的方式,而是通过不规则的三部曲形式形成的.第一部分由四个悠然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序曲小节开始,虽然是变得柔弱,但是却是一中非常优美的极具幻想性的旋律.马上进入第二主题后大调取得了主角的位置,但是却与第一主题具有近乎一样的性格.中间部分是围绕第一主题为中心展开,在进入第三部分时,它返回到第一部分时出现过的两个主题上,在淡淡的灯光中,静悄悄地将整首曲子结束.

第二乐章 行板降D大调 3/4拍子,三段体

对于这节既幽雅又诙谐的乐章,最著名的评论是李斯特所说的:"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小花".曲中穿插着三重奏的旋律,让人如同看到了妖精舞着动人的舞蹈,轻轻地引导出主题.

第三乐章 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 4/4拍子,鸣奏曲形式

这是一章最具有贝多芬特色的乐章,再次可以清楚地让人体会到他真正的性情.乐曲犹如暴风雨般的盘旋而入第一主题,随即在小调的牵引下转入激情澎湃的第二主题.进入展开部分后,两主题交错演奏.如同洪水爆发,最终,激烈的重音结束全曲.
第3个回答  2007-09-12
我们平时熟悉的《月光奏鸣曲》的故事,其实都是杜撰的。

http://www.cnlxx.com/yiya/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688
被误解的世界名曲《月光奏鸣曲》

http://www.bh2000.net/heavengate/highschool/lujia/lujia03.htm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笔下的一篇奇文,辞藻绚丽如《庄子》《离骚》,音乐的内容却如《国殇》般沉痛壮烈。老实说,它真是好听,但又真是难以读通!(有种解释说这是贝多芬为一场失败的爱情而作,但这在纪念此曲问世200周年的研究中也被否定。)可是——严谨的音乐内行们请原谅我——假如我们的内心就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看到了明月洒落的清辉,从而在音乐里享受着颤动心弦的喜悦,那又是多么美丽的“错误”!在这首并没有描写月光的《月光奏鸣曲》里,流动着音乐本身纯净无暇的美感,再加上那一份无比深切的真挚和温柔,叫人怎能不在舌尖品出画意、诗情?难怪有人说,《月光奏鸣曲》应该在所有音乐作品中享有“最罕见、最优先的特权。这个特权就是:不论献身音乐者或是门外汉都同样喜爱它;只要世间还存在着能聆听的耳朵,能爱能愁的心,人们就会一直喜爱它。”

“月光”一名的由来,是德国名诗人海恩里希·雷尔斯塔布(他是舒伯特很多歌曲的词作者)在评论中称第一乐章使人想起瑞士卢塞恩湖上的月光。这个明目张胆的误解从此被出版商用作了此曲的标题,流传至今,却又因为标题本身足以诱发引人入胜的诗意联想,倒为此曲招徕了无数的“音乐耳朵”。这种“诗意”入不得门内人的眼,对于门外的广大爱好者来说,却实在是功不可没。音乐中“诗意”的影响力,于此也可见一斑。 与这个标题同样富有“诗意”,而又与作品更加风马牛不相及的,是有关此曲系贝多芬为盲女所作的传说。这个完全是无中生有的故事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传入我国后,一直流行了半个多世纪。几乎可以说它流行到哪里,就在哪里招募了大批的爱乐新兵,真是厥功至伟!近年来论者说及《月光》,往往只是带出一句“那故事并不真实”之类的话,想来若渐渐使这故事不为人知,那是多么可惜!这是音乐史上最出名而动人的传说,我们自当有所了解。

话说贝多芬有一晚在郊外散步,忽闻一座简陋的木屋里传来钢琴的声音。驻足倾听,那曲调正是他所作的一首钢琴奏鸣曲。在这样贫苦的乡下人家,竟有人弹奏如此艰深的乐曲,使他十分好奇,就走到窗外聆听。忽然琴声止住,有少女的声音叹息道:“哎呀不行,这段太难了,我弹不好。要是能听听贝多芬弹奏,那可多么好。”又有男人说:“唉,要不是这么穷,我一定会设法买张票,让你听到他的演奏。”贝多芬大为感动,就敲门进去,眼前是一个还在劳作的鞋匠,在破旧的钢琴边,坐着一位盲眼的少女。方知鞋匠是少女的哥哥,二人相依为命,少女听邻近的贵族家弹琴,记住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的这首乐曲。贝多芬说:“我也是一个音乐家,想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他就在这架旧琴上弹起少女刚才所弹的乐曲。乐音无比美妙,一曲奏竟,使这位盲眼的少女感动得热泪满颊。忽然夜风吹灭了烛火,皎洁的月光从窗口侵入,恰恰罩住了盲眼的少女和钢琴的键盘。贝多芬为如此清幽的景况所感,乐思泉涌,当即在钢琴上即兴作出《月光奏鸣曲》。开始时,琴音恬美幽静,如明月冉冉升上天幕,将银光洒向林野山川。第二段里,曲调变得轻快活泼,好像淘气的精灵在月光里嬉戏。最后,乐曲向着辽阔激荡的海洋,奔涌呼啸而去。贝多芬起身就冲出门外,跑回家里,连夜把刚才弹奏的乐曲记在五线谱上——不朽的《月光奏鸣曲》诞生了!而那一对贫苦的兄妹,还沉浸在这从天而降的喜悦里。

这故事是虚假的,对理解《月光奏鸣曲》的内容更是毫无帮助,但这美丽的错误却让无数心灵从此爱上了音乐!
第4个回答  2012-10-06
= =这个故事纯属虚构。其实贝多芬写作这部作品时,正值1801年,当时他的耳聋疾患日渐严重,失恋的创痛尚未平复,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写出了这首钢琴奏鸣曲。关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其实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与朱丽叶塔·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恋爱失败后的痛苦心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