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原因:

1、首先,从内因来说也就是祥林嫂的个人的原因:祥林嫂是中国妇女的典型代表,她勤劳、善良、坚强。在鲁四老爷家当差的时候,她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这些活全都是她一个人来做,没有添短工,做的仔细而认真。

祝福》中这样描写祥林嫂做活后的神情:“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变白胖了”。第一任丈夫死后,她远离婆婆,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来生活,不想依靠其他人。第二任丈夫死后,她仍旧继续回到鲁镇劳动。她不抱怨生活的苦累,反而乐在其中。但是她性格却很软弱,不敢争。

在她的婆婆为了金钱伙同外人绑架她并强行让她嫁给贺老六时,祥林嫂在花轿上只是嚎、骂,她在诉说她的不愿意,但是却没有实际行动。下了花轿,她抗争拜堂,双膝像两棵大树搬笔直,丝毫不弯曲,无论周遭风吹雨打都不退缩,但最后仍是像蒲公英一样,风一吹,人一按就立马倒下了。

后来,她又像抗战战士一样宁死不屈,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出了个大窟窿,血顺着眼角留下来,化成了血泪,一张脸显得如此狰狞可怕。可终究也还是抵抗不住贺老六的大力,她又似个胆小鬼不敢抗争屈服在了敌人的淫威之下。

和贺老六结婚后,祥林嫂老老实实的做着自己分内的事,从不敢反抗贺老六,就这样一复一日的过着生活,但幸运的是她还生了个儿子,可天有不测风云,命运也和祥林嫂作对一般,最终丈夫死了,儿子也被狼吃了。

祥林嫂一瞬间头发全白,眼角皱纹也骤增,一张脸也变得坑坑洼洼,全然没有血色,眼神空洞无神,人苍老了十岁。而回到鲁镇,大家看到她就像看到瘟疫一样避之不及,唯恐被传染。鲁镇上的每个人都对祥林嫂不耐烦,都觉得她不是好女人是败类。

而祥林嫂生长在一个封建家庭,自幼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毒害的她,内心过不去这道坎,精神负担日趋渐重,最终自杀。而造成这一切结果的源泉都来于祥林嫂本身的软弱。她的不敢抗争注定了她的结局。

2、其次, 其次从外因来说也就是多角度来分析,有如下几点原因:

(1)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重男轻女一直是传统,男人可以养家糊口,而女人只能是泼出去的水。因此女人的地位极其低下,但对于女人的要求又很高。三妻四妾是男人的事,三从四德是女人的事,男人可以随便动情,而女人不该动心。

男人可以娶多个,而女人只能嫁一个,不然就是不忠贞,就要被社会舆论道德批判。众多的妇女从小接受的思想就是三贞九烈,认为女人应该从一而终,不然就会被上帝所惩罚,死后也会下地狱。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被逼至死。

封建社会的人认为祥林嫂没有做到女人该做的本分,对她十分不屑,使其精神遭受到了很大的痛苦和折磨,以至于最终受不了而结束自己悲惨的一生。这反映出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生能幸福,死不能安心。

(2)从社会关系来说,祥林嫂是封建社会最底层的人,她的一生都是被地主阶级的人物剥削,完全没有做人的尊严。在鲁四老爷家当差时,被人一直使唤,四婶认为她干活勤劳灵活就留下她,嫌弃她干活不灵活了就把她赶出去,完全把祥林嫂当成工具、奴隶。

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让祥林嫂完全感受不到自己是个人,感受不到生命的可贵,对其心灵造成了严重创伤。从夫妻关系来说,祥林嫂一生嫁给了两个男人,这在封建社会犯了女人的大忌。

(3)从经济角度来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的社会地位是由经济实力决定的。在封建社会,土地就是经济的根本保证。

祥林嫂没有土地,没有固定的收入,为了生活,只能打短工寄人篱下,看别人的眼色生活。社会的不公、婆婆的无情、人情的冷漠等这些综合的因素加起来加快了祥林嫂死亡的步伐,造成了祥林嫂人生的悲剧性。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

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驱使下,1924年2月7日鲁迅先生创作了这篇小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祝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祥林嫂的悲剧是她所遭受的野蛮的、残酷的、令人窒息的精神虐待的必然结果。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个必然。
这不是某一个人的过错,而是整个封建体制的错,是迂腐、保守、顽固的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错。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3-06
封建思想,冷酷的社会环境。
第3个回答  2020-02-13
第4个回答  2011-12-28
祥 林 嫂 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