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话与普通话区别

如题所述

1.发音
①李同鞋指的是“抽烟”读成类似“仇艳俺”的发音吧,这个在黑吉两省不算太普遍,辽宁省比较多。

②东北人说话里的变音非常多,变音规则和普通话里一和不的变音类似,只是使用范围大了许多。这里指的是增加读音的字,类似“得到”读成“dědào”不属于此范围
对话1:
A:你找着小明了吗?
B:没(mèi)找着啊。
对话2:
A:你瞅啥?别(biè)瞅我!
B:瞅你咋的?
A:出(chú)去练练呗?
B:出(chú)去就出(chú)去。
注:这里的“去”发的是介于“qi”和"qie"之间的音,一般为轻声,因地域不同会有微小差异。
场景:东北某校数学课上,数学老师在和同学们讨论3^{88} 和8^{33} 比较大小的问题。“3的八十bá次方和8的三十sán次方”……七嘴八舌几句下来“sán”和"bá"就会乱成一锅粥。

③与普通话不同的发音。这个其实也非常多,只是有一些比较接近,往往被大家忽略了。只举几个我能想到的比较常见的例子吧:
干啥(gàhá)呢?这里的“呢”是介于“nin”和"nie"之间的发音,由于没有标准的发音规定,这个字的发音是因人而异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会也发出不同的音,另外有时的发音会接近“ning”或者“niang”。
o→e。这个几乎是小学老师必纠正的发音,也是在当地普通话教材里重点强调的内容之一。如“收破pè烂”、“博bé士”、“波bē黑战争”、“磨磨mémé蹭蹭”等等。许多自以为普通话非常标准的东北人,读一句“容嬷嬷用磨尖了的针刺破了紫薇的胳膊”后,怕是有90%以上会露馅。
平翘舌不分。如“老撕(师),他把我的演炒(草)紫(纸)湿(撕)了。”从个人的经历来看,最严重的应该是“册”,我认识的人里,99%的都读作“chè”。
将普通话非三声的读音读作三声。如前面提到的“得dě到”,还有“媳xǐ妇(份儿)”、“在zǎi家”、“跟前qiǎn儿”、“榆树钱qiǎn儿”、“玻璃碴chǎ子”、“插chǎ座”等,比较特殊的一个是英语字母a,我认识的非东北人都读一声,而东北人大部分都读三声,浓浓的大碴子味随之扑面而来。
PS:格瓦斯的哈尔滨读音是“gěwási”,对了,哈尔滨的“哈”在黑龙江是读作“hǎ”的,同理有“hǎ工大”、“hǎ工程”、“hǎ师大”、“hǎ商大”、“hǎ医大”等等,但在“哈尔滨”这个词里有两个三声要变调,所以本地人的发音是“há尔滨”,当然,如果听到“hǎ了滨”之类的发音不要奇怪,那也是哈尔滨。自然地,“齐齐哈尔”也是读作“齐齐hǎ尔”的。之所以没和前面几个词放在一起,是因为哈尔滨和齐齐哈尔都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我不确定地方的读音是不是保持了原少数民族语言的发音。
轻声时zi→za。如“钉子”、“袜子”、“被子”以及……“bǎbajièza”(前三个字输入法里没有,东北人对这个应该不陌生)
声母r→y。如“俺们那疙都四东北银~~”“割gā点儿肉yòu”等。
韵母开头增加声母n。如“大鹅né”、“熬nāo酸shuān菜chài”等。
2.词汇。
东北人说话和普通话差距不是特别大,通常来说非东北人在东北不会有太大的语言障碍。除了星崩儿地碰上几个像“星崩儿”这样的特有词汇外,极少有“跛楞盖儿硌马路牙子上卡秃噜皮了”或者是“俺(ǎ)们内趟该儿紧东班儿拉(lǎ)有堆儿烂gēleng,晌午(wu)那功劲儿搁(gě)内疙过没(mèi)理互儿卜拉基上整zèn老大块儿hélang,给我gèying完了,这家搁(gāo)一大把洗衣粉泡完又拿胰子(za)吭哧瘪肚搓到下黑儿才整利索,真闹挺(ting)”这种句子。
由于东北话与普通话的重合度极高,东北人往往对方言没有太强烈的意识,偶尔出现方言常用词汇的时候,就会被辨认出来。
PS:随着普通话越来越普及,年轻人的方言意识越来越轻,很多东北方言已经接近消亡了。比如我基本上只在和父母交流才会使用这些词汇,和同学朋友即使是东北人也很少使用了。

3.音调。
东北人发音偏低,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好比同一句话,东北人说是C大调,那么普通话就是E大调,北京人话说可能就是G大调,不同的方言调式不同,因此一目(耳)了然。可脑补下大鹏、何炅、大张伟说同一句话,或者宋丹丹在同赵本山合作小品时的声音和她在电视剧里秀京片子的区别。此外,东北人说话时的抑扬顿挫和轻重音分布和普通话有一些细微的区别,偶尔一句感觉不明显,一旦连续说出几十个字的时候,就很明显了。
PS:这种习惯也会影响到外语的发音,如果有东北姑娘问你“wó特堵油赖克”,不要笑她,告诉她:“皑赖克又wáiruī骂哧!”(千万不要改发音,改了就不彪[标]准了),如果她红着脸说“你咋恁硌银捏”,那说明她基本上已经沦为你的扒蒜小妹儿了,如果她瞪着眼说“滚犊za”,那……你自个儿幺么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1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表现在生、韵、调方面,尤以声母最为严重,其次是声调,韵母问题较小些,大多数的差别富有规律易于掌握,个别的差异是因东北人的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的,没有一般的规律可以遵循,东北话可以称为最省力的方言,没有那么多的仄起平收,讲起来非常舒服,随意,省力包括两个方面,连续和省略。
东北人觉得自己听得懂的或者跟自己差不多的话就是普通话,是以母语口音为参照的;而方言区人们认为普通话应该跟电视上播音员说的话差不多,是以标准普通话口音为参照的。

所谓东北话在发音和实际交流效果上相对接近普通话。作为黑龙江人,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们很多同学都没有普通话意识。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只有一种语言,即东北口音的普通话;不像典型的方言区在学校说普通话,回家说方言。在我们心目中也有个东北话的概念就是觉得类似赵本山有时候说的那些土话就是东北话,例如嘚瑟、削你、磕碜、埋汰等等,我们都知道什么意思,但是只有开玩笑时候才用(现在这些词有的已经成为网络流行语,甚至可能作为“方言词”被普通话收编)。或者像上面 @曹小川知友说的那样,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我们说的书面一点儿,例如不把“做”说成“整”,吐字清晰一点就觉得自己说的是标准普通话了。

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从小学汉语拼音,字都是按拼音读的。老一辈东北人会把例如佛、波等词会把音节中的o读成e,“波”读作be,会给“安”等零声母汉字添加一个n,“安全”读作nan quan,这些错误年轻人都不会犯。平卷舌、n、l啥的至少我们黑龙江西部城市地区一般不会出错,日常说话就这么说。感觉自己说的跟拼音拼的一样,所以也就觉得自己说的就是普通话了,至于电视里面播音员说的普通话,我们听起来是感觉不到和自己有多大差别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或者说能感受到差别,但仅认为这是说话方式的差别,想不到是语言差别(东北其实很少提“普通话”这个词,所以很多人想不到自己说的竟然不是普通话)。

东北口音其实只要录音自己听听就能发现确实有,比较明显的是鼻音偏重。当时觉得很纳闷啊,我声母、韵母都没读错,音调类别也没读错,没把一声读成二声,怎么就被人指控说我说的不是普通话呢。

后来学了现代汉语,才知道有个词叫调值,声调类别没错但是调值没有达到要求听起来就会有口音。可以说我们这种东北口音的普通话与标准普通话的区别是量的差异,想比方言区与普通话的质的差异这更容易被忽视。而且这种差异不影响交流,带着这种口音普通话考个二甲没有问题,所以通过学习加以更正的动力也很小。

平心而论,有时候我们有一种语言上的自负心态(北京、廊坊等本地语言接近普通话地区也有吧?),觉得自己说的就算是普通话了。如果一个说着标准普通话的来自河南、湖北、浙江、广东等方言区同学说我们普通话不标准时,我们会不以为然。我们会这样想:“你是比我标准,可是你是后来学的,是练出来的,是一种通过学习得到的技能。而我们是从小就这么说,这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通过刻意学习得来的技能。不标准怎么了,标准的普通话不是任何地方的方言,只是一种人为设定的语言标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21
东北话和普通话的区别在于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从语音体系上讲,就是普通话不够标准,其差别虽然细微,但也是成系统的,无论是语音上还是语感上,都有一定的特点。

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学习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

狭义: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例如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知识的过程。

广义: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为方式。

社会上总会出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一些人嘴上埋怨着老板对他不好,工资待遇太低什么的,却忽略了自己本身就是懒懒散散,毫无价值。

自古以来,人们就会说着“因果循环”,这话真不假,你种什么因,就会得到什么果。这就是不好好学习酿成的后果,那么学习有什么重要性呢?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水平的人,就会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更会渐渐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能力。了解自己的能力,交到同水平的朋友,自己个人能力越高,自然朋友质量也越高。

在大多数情况下,学习越好,自身修养也会随着其提升。同样都是有钱人,暴发户摆弄钱财只会让人觉得俗,而真正有知识的人,气质就会很不一样。

高端大气的公司以及产品是万万离不了知识的,只有在知识上不输给别人,才可以在别的地方不输别人。

孩子的教育要从小抓起,家长什么样孩子很大几率会变成什么样。只有将自己的水平提升,才会教育出更好的孩子。而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

因为有文化的父母会给孩子带去更多的在成长方面的的帮助,而如果孩子有一个有文化的父母,通常会在未来的道路上,生活得更好,更顺畅。

学习是非常的重要,学习的好坏最终决定朋友的质量、自身修养和后代教育等方面,所以平时在学习中要努力。
第3个回答  2020-11-21
东北造就了东北人,也赋予了东北人那鼎沸的生活热情。

东北的风,是凶猛的。坐在屋子里听见“咔嚓”是那老树断了吧!听见“嘎吱”是哪里的冰河开裂了吧!

……那风从塞外闯入关东,爬过高山,跨过大河,扑向东北。从一条条小巷,一条条门缝,走入人家。

东北的冰,是固执的。只要听到冬的脚步声,它就会从井,潭,溪,河,。。。。。。无处不在的显露它的身影。用脚踏不破,用手取不下,就是春风来了,也是那样固执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听见“格啦啦”的声音,那是冰把房上的瓦冻裂了,听见“吧啦”的声音是家里的玻璃杯冻裂了……

东北的酒,是热辣辣的。豪爽的东北汉子,每当心里欢喜时,总会喝上几大碗,那时的心里是舒畅的。家里来了客人,酒是不可或缺的。尤是那自家酿出的好酒,用精致的粮食,甜甜的泉水,细细地慢慢地酿。那淳淳的酒香,顿时溢满了屋子。只听见一阵阵欢笑声,直到那酒香浸透全身,才肯休止。

待到那麦苗返青了,山桃鼓苞了。人们呼哧呼哧地上山种地,好不痛快呀!就是那猛烈的风,固执的冰,热情的酒,造就了东北人那团结,热情,好客,真诚的性格。

若不是有这样的性格,又如何踏破那冰封的冻土和没入腰身的积雪?

说到东北人,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一言不合,上手就干。”但这不是事实的真相。东北人的霸气、直爽、热情才是他们的最大特色,我妈就是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