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串在中国有多久的历史了,它属于什么艺术?

反串真是一种艺术!(很难的)

  中国反串第一人第一次反串登台演出是1986年在四川达县。胡文阁在各大电视节目访谈中也都是这么说的。所以”反串艺术”的起源定应定在“1986年”。
  
  现代意义上的反串是一门新生艺术。也是娱乐圈的近年来最新的流行词,是形容“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的舞台表演艺术。在过去是指角色的客串,而现代已被广泛的用于性别、声音的反串。
  串,就是串角的意思。反,就是相反,男的反义词是女。女的反义词是男。但传统意义上的反串不单是指男扮女,或女扮男,通常是指那些具备才艺的演员登台表演与自身本工的行当不同的戏才能被称之为反串。
  
  反串艺术
  起源
  中国反串第一人第一次反串登台演出是1986年在四川达县。胡文阁在各大电视节目访谈中也都是这么说的。所以“反串艺术”的起源定应定在“1986年”。
  与男旦的区别
  简单的说就是现代文化与古典文化的区别。
  反串艺术诞生至今约24年,盖括了古典与现代是多样化的舞台表演(注:指的是反串表演艺术,不是指反串这个词的起源)
  男旦艺术诞生至今约1200年,一直保持古典传统路线无太多变化。
  被混淆的原因
  一、是因为反串艺术虽与戏曲里的男旦不是一类,但反串艺术是受戏曲文化的影响发展而来。
  二、是因为中国反串第一人胡文阁。老一辈反串演员很多是受胡文阁的影响从事反串演出。但胡文阁在2001年毅然中断了自己的反串歌唱生涯,加入了梅派的门下成为梅派第三代男旦传人。很多反串演员看到胡文阁可以入梅派成正宗男旦。就纷纷丢弃反串演员的身份,转而自称男旦。但这种“掩耳盗铃”的称呼只能糊弄不明真相的观众。从事反串表演和戏曲男旦演员他们都清楚两者的差别,只是没有说明而已。
  三、是因为反串艺术是一门新生艺术,还没有什么地位,很少获得认可。除了极其少数优秀的反串艺人之外很少有反串演员能登上主流媒体。以至于个别反串演员为了名利故意自称男旦,这样就可以少去很多麻烦,以男旦这种老招牌登上电视台面。
  反串,是当今娱乐圈流行用语。原意是演员不是扮演本行当的客串角色,而是演其他行当。人们习惯将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进行表演理解为反串。而当今的反串艺人,通常是男扮女装。如:国宝级艺术家李玉刚、大陆美男邹开云、兰鸽—玉兰花、馨妃,反串黛玉—张扬、小灿、反串秋叶子—秋叶子等;女扮男装在娱乐圈也不少,比如叶童,林青霞,陈娟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28
【反串艺术的起源】
   中国反串第一人第一次反串登台演出是1986年在四川达县。胡文阁在各大电视节目访谈中也都是这么说的。所以“反串艺术”的起源定应定在“1986年”。

【反串艺术与男旦的区别】
   简单的说就是现代文化与古典文化的区别。   
反串艺术诞生至今约24年,盖括了古典与现代是多样化的舞台表演(注:指的是反串表演艺术,不是指反串这个词的起源)   
男旦艺术诞生至今约1200年,一直保持古典传统路线无太多变化。

【反串属于什么艺术】
反串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出中的一种演出方式,主要是指演出与自身本工的行当不同的戏的情形。
在其原本的意义中,是与演员以及剧中人的性别无关的。举例而言,男性的梅兰芳作为一个旦行演员,演出女性角色是正常,他曾在《辕门射戟》一剧中演生角的吕布则反而是反串。除了如上述的旦串生之外,生串旦、生串净、生串丑等情形也都很常见。现在,反串一词的本来意思已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现在通常所说的反串就是指男扮女或女扮男的扮装表演,即扮演与自己性别不一致的角色,在戏曲和影视剧中都经常出现。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94896.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0-28
中国自古以来的戏曲很多都是男性,最早是没有女性的,大多数的女性角色都是由男性演员来演的,到明清才有女性演员吧。我猜的。
第3个回答  2011-10-28
反串肯定是自古就有的,哪里可能是现代才出现的?
它属于表演艺术
第4个回答  2011-10-28
早在20年代就有了。京剧界的“贺岁戏”,一般是以反串演出为主,也就是说,演员们不是扮演本行当的角色,而是演其他行当。“反”者,反其道能演其他角色之意;“串”者,即表演也。相较而言, 反串戏更需演员功底深、戏路宽,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方能在演出时得心应手,自在胜任。
应工、反串及其他京剧剧目中的哪一个角色由哪一个行当的演员来扮演,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有时也偶有突破,即这一行当的演员去扮演非本行当的角色,这种情况可以分为“应工”和“反串”两种。
所谓应工,是演员本来常演这一行当的角色,有时也突破行当去串演非本行的其他角色,这种串行演出一旦形成惯例,便称为“应工”,应工是由长期的习惯做法而形成的,是从习惯上制定下来的规矩,如生行应工时要演花脸戏,如《白良关》中的尉迟宝林、《打龙棚》中的郑子明、《双包案》中的假包公等;旦行应工时要演一些小王子戏,如《取成都》中的刘循、《盗宗卷》中的张秀玉、《罗成叫关》中的罗春等;净行应工时要演老生戏,如《逍遥津》中的司马懿、《四进士》中的杨春等;架子花脸应工时要演丑角戏,如《四郎探母》中的大国舅、《打面缸》中的大老爷等。
由于应工的缘故,便形成了不同行当互演的戏,俗称“两门抱”的戏。互演之戏,就是一个人物角色可由两个不同行当演员扮演。如《清风亭》中的贺氏,老旦和丑行均可扮演,《打龙袍》中的陈琳,老生、老旦或丑行均可扮演。诸如此类的互演之戏,一旦被派演,各行当演员都不许推辞。
反串也是演员不唱自己的行当,而扮演其他行当的角色。但是,反串不同于应工,应工串演其他行当是习惯上的规定,反串则不受习惯约束,属于演员的自由。
过去,行当之间不允许串演,如果随意串演就会受到同行的排斥和班社的处罚。这种串演是揩不能在正式演出中串行演出,但在其他场合的演出中,如义务戏、合作戏等非营业性演出中,串演(反串)则是允许的。而且有非营业性演出时,组织者往往有意安排反串戏,以期取得意外效果。
不同行当之间的反串也有一些规矩。如老生和武生两个充当之间,老生不带髯口,演武戏,则算反串;武生带髯口,不算反串。如《阳平关》中的赵云、《九龙山》中的岳飞、《武昭关》中的伍员等,就是老生、武生两门串演的戏。
演员之所以能够反串,是和过去科班中的教学方法有关。过去科班中的学员学戏时,并不严格划分行当,剧中所有角色,学员必须全部学会,然后再重点学本行当的角色。这种教法虽不是行行精,但却是行行会,其目的是为了学员将来出科后,可演可教,谋生有路。这种教学方法为反串打下了基础。
京剧中的兽形和神怪,戏班里也明确规定由哪个行当扮演。兽形中的“大形”,包括龙、虎、驴、鹤等,由上手(武戏中扮演正面的群众角色的演员)扮演;兽形中的“小形”,包括狐、狗、鼠等,由下手(武戏中扮演反面的群众角色的演员)扮演。各类神怪,如剧中的男性神怪由生行演员扮演,剧中女性神怪由旦行演员扮演,剧中雷公由武生演员扮演,剧中财神由丑行或净行演员扮演,剧中加官由生行演员扮演,等等。
京例行当的划分,在过去的祭祖活动中也有所体现。戏班过去祭祀神灵时,往往要摆上五种供品,以代表生、旦、净、末、丑五个主要行当。如供一碟花生米代表生行,一碟鸡蛋代表旦行,一碟盐末代表未行,一块豆腐代表丑行。这种以五种供品代表五个行当的祭祀方法应该比较久远,因为在这种祭祀中末行还是以独立的行当而存在,到本世纪初,末行便已并人生行,失去其作为行当的独立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