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的习性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螳螂是肉食性昆虫,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生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以及东南亚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

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动作灵敏,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01秒。它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

受惊时,振翅沙沙作响,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常见于植丛中而非地面上,体形可像绿叶或褐色枯叶、细枝、地衣、鲜花或蚂蚁。依靠拟态不但可躲过天敌,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猎物时不易被发觉。

扩展资料:

螳螂的食物:

螳螂不吃素,只吃荤,而对于吃肉螳螂似乎并不挑食,在自然界中它们能吃的食物多达四五十种之多,类似于苍蝇、蚊子、蝗虫、蛾子、蝶类、知了、蟋蟀、蚂蚱、地老虎、蜘蛛以及这些小型昆虫的蛹卵。

而对于像田间地里农作物上的蚜虫、螟虫、菜蛾子、土元、黄粉虫、面包虫等等更是喜爱食之,毫不留情,也常常去到树林中消灭这些害虫。见过螳螂吃苍蝇的场面,喂食它们的苍蝇一定要是活的,死的苍蝇它们不会吃的,瞬间出击捕杀苍蝇,然后从头开始吃,咀嚼起来也是十分迅速。  

对于螳螂来说,凡是能捕捉到的皆可吃掉,有人拍到过螳螂捕杀蜂鸟,然后吃掉,自然界中也有些螳螂捕捉蜥蜴和青蛙、小老鼠等比它们稍大的小动物。

可想而知螳螂是有多么的残暴好斗,而这些都是得益于它们有着能够扮做为与环境类似的动作和形态,让对手无从察觉,从而迅速攻击,利用倒钩的大前肢抓住猎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螳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20-05-09

螳螂的习性如下

1、食性

螳螂是食肉性昆虫,平时吃蝗虫、苍蝇、蚊子、蝶、蛾等害虫,所以,它是有益的昆虫。

2、交配

秋天,是螳螂婚配的良辰吉日,但交配以后,雌螳螂往往因饥饿要将雄螳螂吃掉,以便她能产生饱满的 卵,培育出健壮的后代。

3、繁殖

每只雌螳螂可 产4至5个卵鞘,卵鞘多粘附在树枝、 树皮或石块上,第二年夏天孵化,经蜕 皮3至12次后,才变为成虫。

4、趋光性

在夏季,城市的路灯下,经常能见到螳螂,因为螳螂具有趋光性。

5、蜕皮

螳螂一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

扩展资料

关于螳螂“性食同类”行为的研究,基本集中在斧螳、刀螳、薄翅螳这些大型、强壮又凶悍的螳螂上。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它们比较常见,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因为它们吃掉配偶的几率相对较高。

薄翅螳和中华大刀螳是两种分布广泛的大型螳螂,不但广布欧亚大陆,而且还被美国人当做天敌昆虫引进了北美-网上流传的螳螂吃蜂鸟视频大都是这两种螳螂在美国干的好事。

由于它们的雌性性格暴烈,个个都是野蛮女友,因此雄性殒命的几率自然也就更高。薄翅螳在野外吃掉配偶的几率大约是31%,而中华大刀螳雄性个体在野外交配中丧命的几率是17%。可以看出,就算面对最危险的攻略对象,自然状况下,雄性大部分时间依然能够全身而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螳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生活习性

  螳螂特写图片螳螂,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螳螂目昆虫的总称。身体中型或较大,头部倒三角形,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体呈黄褐色、灰褐色或绿色。胸部具有翅2对、足3对;前胸细长,前足为1对粗大呈镰刀状的捕捉足,并在腿节和胫节上生有钩状刺,用以捕捉害虫,故为益虫。后足的基部具有听器。雌性的食欲、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于雄性,雌性有时还能吃掉雄性。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中,而是将卵产在树枝表面。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头朝下,从腹部先排出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泡沫状物质很快凝固,形成坚硬的卵鞘。卵鞘中药称“桑螵蛸”或“螵蛸”。次年初夏,从卵鞘中孵化出数百只若虫。若虫蜕皮数次,发育为成虫。为不完全变态。我国常见的有中华绿螳螂(Paraten-odera sinensis)俗称“大刀螂”,体长约8厘米,绿色或黄褐;斑小螳螂(Statilia maculata)体长5~6.5厘米,灰褐或暗褐色。
  螳螂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螳螂体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复眼突出,单眼3个。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渐变态。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因为螳螂的身体外表颜色有绿、褐等之分,所以生长环境也不相同,绿色的螳螂大多生活在绿色树木植物上,捕食一些小昆虫之类的,但都是以保护色而生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9-02
螳螂特写图片螳螂,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螳螂目昆虫的总称。身体中型或较大,头部倒三角形,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体呈黄褐色、灰褐色或绿色。胸部具有翅2对、足3对;前胸细长,前足为1对粗大呈镰刀状的捕捉足,并在腿节和胫节上生有钩状刺,用以捕捉害虫,故为益虫。后足的基部具有听器。雌性的食欲、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于雄性,雌性有时还能吃掉雄性。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中,而是将卵产在树枝表面。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头朝下,从腹部先排出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泡沫状物质很快凝固,形成坚硬的卵鞘。卵鞘中药称“桑螵蛸”或“螵蛸”。次年初夏,从卵鞘中孵化出数百只若虫。若虫蜕皮数次,发育为成虫。为不完全变态。我国常见的有中华绿螳螂(Paraten-odera sinensis)俗称“大刀螂”,体长约8厘米,绿色或黄褐;斑小螳螂(Statilia maculata)体长5~6.5厘米,灰褐或暗褐色。
  螳螂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螳螂体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复眼突出,单眼3个。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渐变态。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因为螳螂的身体外表颜色有绿、褐等之分,所以生长环境也不相同,绿色的螳螂大多生活在绿色树木植物上,捕食一些小昆虫之类的,但都是以保护色而生存。
第4个回答  2011-10-28
性格凶残,贪得无厌,很少有吃饱的时候,不是很怕人,大多数情况下安安静静的倒挂在某处,除非肚子饿了出来觅食,捕捉小虫时会追击,捕捉蜜蜂或者飞蛾蝴蝶等动物会采取伏击,一般埋伏在花朵背面,我现在就养了一只,虽然不是什么专家,但对它们还是挺有了解的。它的有另外一个特性,就是只吃活物,所以比较难养活。行动起来非常迅猛,我一般扔一只活生生的飞蛾进去,如果飞蛾不懂,它一般不会过去攻击,飞蛾动了,只要飞过它旁边,一般它不会失手。吃完飞蛾会舔舔脚舔舔两把大镰刀。无论吃东西还是平时都喜欢倒挂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