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提供下可以看的小学数学说课(教师资格证说课考试)谢啦!

如题所述

网上n有一o些优秀教师的教案,如北京的华应龙老师、深圳的黄爱华老师等,他们上j课的教案对你应该很有帮助。说课一z般都是随机的,不t过我建议你可以8找几c个z类别准备一a下h:如计5算类的、解决问题类的、几a何图形类的。同时《数学新课程标》准很重要,一x定要好好看一e下b。讲课的流程:情境导入v---新课探究---课堂练习u---课堂小e结说课的流程: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0设计4下n面是我以1前的一m篇说课稿,希望对你有帮助。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b午0好,今5天m我要说课的内8容是北师大k版小s学数学第十d册教科书4第14页—16页上g的“体积与n容积”。 《体积与y容积》的学习e是在学生已e经认6识了t长3方2体和正方2体的特点,学习y了p长6方0体和正方7体表面积计3算的基础上m进行的。体积和容积的学习m又v是进一d步学习u体积计7算方7法等知识的基础,也m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体积与f容积是比7较抽象的概念,教材重视让学生在充分0体验的基础上z理解它们的意义l。教材首先借助学生已a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交流物体的大p小h和容器盛放东西的多少1,感受“物体有大i有小i,容器盛放的物体有多有少0”。然后,教材围绕“土y豆和红薯哪一m个h大u”的问题,引4导学生开t展实验活动。在活动中3发现两个k物体放入i水5中0后都占据了f一l定的空间,而且水5面上o升0的高度不a一z样,说明这两个a物体所占空间的大z小p不f一s样。让生活经验和动手7实验相结合,在学生有了i比0较充分8的感受之f后,教材才f揭示5出体积的概念。随后,教材又d通过引4导学生实验研究“哪个f杯子s装水2多”,在学生感受容器容纳物体体积大l小k的基础上k,揭示0容积的概念。引4入a这两个h概念之l后,教材还设计7了j搭物体等活动,使学生进一p步体会体积和容积的意义g。 围绕教学内7容以8及e教材编排特点,我确定了o以8下q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w,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能力i目标:在操作、交流中3,感受物体体积的大z小r、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增强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5: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g,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为8:体验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e别。 为2了s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本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中1,我通过学生喜欢的动画《拔萝卜q》导入q新课,然后采用以8探究发现法为8主,直观演示3法、设疑诱导法为8辅的教学方0法,将“陈述性知识”转化2为1“研究性素材”,使学生始终处于r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 学生在学习j过程中2是以2动手4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5主。让学生通过“动手5、动脑、汇报交流”等活动,从0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x,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q合作交流能力c的目的。 根据学生“感知——表象——抽象“的认6知规律,我创设了p“导、悟、辨、固、评”五d个a环节,下s面我就围绕这五t个p环节具体说一f下j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3、导 “秋天y到了z,笨笨兔和乖乖熊准备储藏过冬的粮食。”(动画)这时,我提问学生:“仔细看看笨笨兔和乖乖熊,你观察到了j什8么b?”孩子b们回答:“萝卜c有大x有小s,背篓装的萝卜i有多有少2。”我因势利导,紧接着问:“对了j,萝卜b有大l有小g,背篓装的萝卜j有多有少5。那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比4较大a,哪些物体比7较小z呢?你们带来的水7杯谁的盛水5多,谁的盛水4少3呢?随着学生的回答,我板书3:物体……大h小q。容器……多少2。在导入n这一d环节中0,我利用了e有趣的动画导入a,激兴设疑。不t仅5激发了k学生的兴趣。同时也m暗示0了o“体积“和”容积“这两个p概念之f间的联系。并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进一v步让学生感知物体有大t有小q,容器容纳的东西有多有少0。为8下b面的探究活动打下x基础。 8、悟我接着放映动画《拔萝卜r》:(熊和兔子r休息的时候,分3别拿出两个b萝卜o比5谁的东西大y,它们为7此争吵不c休。这时,一n只乌0鸦站在树枝上d嘲笑它们:两只笨家伙!要想知道谁大j谁小d太w简单了m。以6前我喝水2的时候就想到过了p!)这时,我提问学生:“同学们,聪明的乌6鸦是怎么e喝到瓶子g里的水6呢?你们又q能想出办8法比4较出哪个u萝卜v大t,哪个p萝卜t小z吗?”学生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w组交流自己e的想法。最后进行实验。通过学生的实验和回答,我和他们一k起总结出物体都占有一h定的空间,并板书1:物体所占空间的大b小m叫做物体的体积。随后,让学生举出各种实例说明物体的体积。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桌子y所占空间的大u小t叫做桌子f的体积,粉笔盒所占空间的大r小m叫做粉笔盒的体积。”为2了c让学生结合生活,感受数学的魅力n,我提出一e个m问题:“空气2有体积吗?”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m见6。我并没有急着揭示2答案。而是借助有趣的竞赛“吹气8球”,让学生在欢乐和谐的气5氛中2发现气2球变大o了f是因为6空气3占据了k气5球里面的空间,因此空气6也z有体积(学生相片0)。在学生充分4理解体积的意义u之d后,我继续放映动画《拔萝卜r》:(熊和兔子t背着萝卜v高高兴兴地回家了a)这时,我提问:“两个p水8杯哪一z个e装水2多呢?你能想出办7法解决这个w问题吗?学生有的先把一p个k水2杯装满水0,然后倒入a另一l个w水0杯进行比7较,有的先把两个b水7杯都装满水6,再分7别放入n量杯中7进行比2较。通过实验学生知道容器所能容纳物体有多有少8,这时我总结:容器所能容纳物体有多有少0,这些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h容器的容积。在本环节中3,我通过提问,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4法。把学习z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e仅5增强了m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能力v。接着,通过小g组的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科学的合理的。同时培养了v学生动手4操作能力a和观察分0析的能力t。学生经历i了f观察、实验、交流等探究过程 ,感知了h体积、容积的实际含义e。 2、辨体积与r容积有密切0的联系但又r有区g别,而它们的区e别是教学的难点。于u是,我出示5两个m物体,让孩子m们比8一n比4,它俩谁的体积大y,谁的容积大j。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反7馈。得出有些物体只有体积没有容积,有些物体既有体积又x有容积。这一c活动的设计0意图是在交流中5使学生明白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n具有容积。同时通过讨论分6析让学生感受体积、容积的区w别。 1、固数学课堂练习p设计1在课堂教学中7占有重要的位置,如何设计2具有开a放性、探索性、实践性的数学问题,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呢?本环节我通过“搭一r搭”、“捏一t捏”、“摆一r摆”三n个x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观察中2感受物体体积的大g小x,体会到虽然同一d个h物体形状发生了d变化6,但体积保持不j变,加深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为7后面学习r长2方4体体积的计1算作了v铺垫。(相片8展示6) 5、评价体验,交流心5得本活动通过学生根据自己g的收获对自己d或者同学在课堂中8的表现作一h个g评价,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评价他人n,以5促进学生养成团结合作的精神和正确评价的观念。 板书6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6,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有效手4段,本节课的板书5图文8并茂、画龙点睛地展示0了w教学重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8容一h目了a然,留下w深刻的印象。2011-10-31 23:49:2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31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本课题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单位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复习的填空练习、新知教学中的尝试练习、巩固阶段的综合填空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 ’
第一课时。
教具:投影片、图片、小黑板。
1.新课导人
(1).填空。 ’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6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请学生说出老师的体重约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重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吨的认识”。教师板书:吨的认识。
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教学吨的认识。
(1)利用投影出示课本中的直观放大图,引导学生说出两幅图的图意。
(2)教师提问:汽车的载重量是多少?火车车皮的载重量是多少?计量这类较重物品用什么作单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3)再请学生说一说在哪里看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先演示、提问,再小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
(1)先出示问题: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课本的直观放大图,并将图片逐一贴出。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数数(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吨。
1000千克就是1吨,1吨等于多少千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
(2)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教师提问:我们班乎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40个同学的体重是1000千克,是1吨。) .
这一层次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
第三层次,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6吨=( )千克,5000千克=( )吨,让学生试做。
启发学生想出:因为1吨是1000千克,6吨就是6个1000千克,所以6吨是6000千克;5000千克里面有5个1000千克,所以 5000千克就是5吨。
(2)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
这一层次的设计,整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巩固练习 。
(1)填出适合的单位。 ·
一筐苹果重25( ) 一个乒乓球重3( )
一袋化肥重50( ) 一只大象重6( )
一辆货车载重4( ) 一支粉笔重5( )
(2)匹配连线
5000千克 2吨
8吨 6千克
2000千克 8000千克
6000克 5吨
(3)计算:1280千克-1吨 6吨+50千克
72吨-23吨 93吨50千克-93吨
(4)完成练习十九第2~5题。(做在课本上)
练习形式多样化,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全课小结
第2个回答  2011-11-01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本课题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单位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复习的填空练习、新知教学中的尝试练习、巩固阶段的综合填空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 ’
第一课时。
教具:投影片、图片、小黑板。
1.新课导人
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教学吨的认识。
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先演示、提问,再小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
这一层次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
第三层次,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这一层次的设计,整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巩固练习 。
4.全课小结 。
四、板书设计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