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桃花源记》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对待渔人: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反映了一个民风淳朴,与黑暗社会相对立的世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的社会风气。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意思是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全诗(节选)如下: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译文如下: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扩展资料: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花源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30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热情好客、民风纯朴。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0-30
反映了一个民风淳朴,与黑暗社会相对立的世界,风俗淳朴, 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 的社会风气
第3个回答  2011-10-30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
反映了一个民风淳朴,与黑暗社会相对立的世界,风俗淳朴, 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 的社会风气
第4个回答  2011-10-30
1.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酒食
2.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