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园林的发展趋势

主意不单指中国

  世界古典园林以中国园林、日本园林、法国勒•诺特园林和英国风景园林为主要代表。现代园林从本世纪20、30年代开始形成,是把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的构思运用于园林设计,讲究自由布局和空间的穿插,建筑群、山、水和植物相互映衬,追求形状、质地、色彩的抽象构图,还吸收了日本庭园的某些手法,现代园林随着建筑和造园技术的发展而风行世界。总之,世界园林发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其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指导理论与评价标准不一。
  20世纪70年代是人类环境觉醒的年代,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呼声日益强烈,而自然界中的生物又是最敏感、最活跃、可塑性最大的因子。80年代以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又成为自然保护最令人关注的目标。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期,自然生态已被极大地破坏,生物物种已十分匮乏,在这样的城市空间中,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近年来我国城市园林绿化虽已得到极大发展,但受经济发展、体制功能、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园林绿化规划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六大类绿地中与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绿地、公园绿地、单位绿地等方面,尚未摆脱旧有园林绿地的框架。如:节日的人工花坛摆设、公园过度侧重花坛布置、人工修剪,园林规划上盲目引进外来树种,一种形式、同一种类一哄而上,“长官意志”代替规划设计等,而最为关键的是未能将生态的观点、维护生物多样性、地方文化特色与造园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对极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应有的破坏。
  城市建设的特殊性使其环境对生物多样性与物种生存竞争存在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城市的兴建,使环境生态系统恶化,使适应性差的物种减少或毁灭,但同时环境的选择压力以及在自然选择基础上增加的人工引进、驯化、选择,经过优胜劣汰的生存竞争,使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都会有一定的增加。8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提倡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美化城市环境,为人为的生存提供适宜的环境,因此国家将“园林绿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作为城市园林事业和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
  城市环境园林绿化创新的任务:①对城市建设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污染进行规划治理;②对现存自然条件尽可能地加以保护,并辅以人工手段输入自然因素,提高生态系统和绿地质量,达到必要的生态效益,尽力构筑城市完整的生态系统和绿地系统;尽力通过自然山川的绿地系统,形成城市良性气流循环,改善城市小气候,最终缓解或消除城市的热岛效应,为人类的生存提供适宜的环境,为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以世界园林绿地发展趋势为主线,根据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系统的原则,应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遵从“生态位”和“互惠共生”的宗旨,科学配置、协调植物种群间的关系;保持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的生态学原理,结合园林绿化设计的原则,合理布局,创建园林绿化精品。通过对园内外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系统的考察和技术产品的引进、开发、技术应用的研究,以期解决:①建立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统计绿量的回归模型;②推荐具有当地自然及文化特色的骨干树种、引进具有异域特色、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新树种;③区域性园林绿化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定时评价,提供主要绿地类型、植物配置模式的差异比较及量化分析结果。最终为在区域内建立符合世界园林绿化发展趋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园林绿化生态系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8
一个是环境主题,比如“环保”、“生态”的概念。主要的可以看看近期提的比较多的一个名词,“海绵城市”,无论是从宏观的景观规划来说,还是微观的园林设计来讲,这个绝对跟景观园林离不开,应该也是近几十年专业内的热点。从宏观来讲,一些大城市也开始做郊野公园、湿地公园的布局规划,还有一些大城市近几年做的风道规划,从而达到治理雾霾、热岛效应的目的。所以从这方面来看,郊野生态公园的相关研究、设计、管理、养护工作也会是接下来行业的一个热点。
二是人本主题,比如“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方面的设计考虑。比如以儿童为使用主题的设计,大部分设计师会先针对儿童活动习惯进行调研,以得到更加亲人的设计。我个人认为,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会提高,园艺疗法在设计中的应用也可能在大城市形成热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0-29
生态是第一趋势。
中国主要是生态、绿道建设,工业相关的改造,湿地建设,传统文化理念的渗透,俞孔坚代表的反规划、天地人神什么的乡土景观不会长久的,他的作品到现场看过一些,有的实在是无语。国外的话跟主要是向着精而小的方向发展,像西八类似、embt类似的数字化方向,像彼得沃克等极简主义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