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的人是不是都后悔了

如题所述

不后悔。
因为我曾经天真地以为,只要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后,人生就可以有所不同,可发现四年后我依然平庸。我以为读了研,就能够出人头地,可两年来我依然平平无奇。
直到成为研究生,拿到硕士学位后我才明白了一个道理:
你想要的改变从来不会自动发生,懂得学习也是一项需要习得的技能。
如果你一辈子都泡在学校里,不思考不行动,躲在安逸的象牙塔里,那所谓的学历还真不如一张白纸。
这是我读研究生后的最大收获,甚至核心竞争力。
我是如何度过研究生2年的?
读研的两年时间里,我曾尝试了很多事情。第一次体验当班干部,主动参加各种社团交新朋友,时不时去城市周边没有去过的地方。读书的类型也宽泛了很多,各类题材都试着拿来读。我甚至在研一的时候,为了感受珠海这个城市的氛围,跟着一个同学跑到珠海实习了2个月,凡是新鲜而陌生的,我都选择了大胆地尝试。
就这样,2年间里,我尝试了很多事情。可后来回顾下来,2年的读研生活,并没有让我收获太多。那些新鲜的尝试也都只停留在了表面的体验层面,没有让我深入思考自己的方向应该在哪里。或者说,我还是没明白到底什么才是读研阶段该有的学习模样。于是我还是平平淡淡的毕业,按部就班的工作。可我心里始终浮躁,焦灼,总觉得不满于现状,却又找不到问题的源头。
于是,当时我把问题归咎于我们失败的教育体系,从此再也不迷恋学历的传说,也不再抱有读博深造的想法。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个活生生的教育失败的例子,像是被拿来围观拿来做实验的猴子。
可现在,我终于明白了问题的源头出在哪里。它是我在2年的读研生涯里,都没弄明白的一个最基本的道理:
学习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怎样是有效的学习?
学习它的本质是通过各式各样的途径获得认知和技能的过程。它只是一个过程和方式,但不应该成为我们的目的,它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改变自己的认知,提升自己行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最终结果是为了自身的成长,而判断我们的学习是否是有效的,其实就要看自己是否成长。如果从未成长,那么一切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时间的浪费。
所以,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
1. 你的思考方式有没有升级?
2. 你的行为习惯有没有改进?
3. 你有没有思考你的“思考方式”是否存在问题,然后改进?
4. 你有没有观察你的行为习惯是否正确,然后按照正确的方式进行?
我为什么没有用,技能的提升或名利的获得等标准来评价成长呢?因为只要你学会了正确的思考方式,按照正确的方法,执拗的去做正确的事,任何世俗的成功都是很自然就能发生的。成功,不过是成长的附带效应。可反过来,没有成长,却一心想成功,那是不可能的。
可过去无知的我,竟然把学习看成了一种目的,并为这种目的而沾沾自喜。所以盲目地阅读,机械地体验,却不去思考在这之后自己的路该怎么走。
我没明白,当班干部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提升自己,探索自我;参加社团也不是为了加分,而是为了找到自己的兴趣与热爱所在,并最终指引自己的行为;学语言考证,不是非得出国才有必要,那是为了多打磨一个技能,好在未来多个选择的机会;出去实习,也不是为了一张实习证明,那是为了提前锻炼我们在社会工作、交际的能力,帮我们成长。保持好奇心,尝试新事物,不应该作为行为的目的,它只应该是方法,来助我们找到自己所真正的兴趣所在,或者说想要长期坚持发展的方向。
只是在研究生毕业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很多愚蠢都是因为我对学习的认知太低级了,看待问题总是停留在表面,很少触及其本质,也从未尝试去挖掘事物背后的意义。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即使我当时去挖掘也未必会有感悟与收获,因为在那个时候所遇到的问题,也没法用我当时的认知系统来获得答案,否则就不会有问题了。这也是我后来才想明白的,根本途径,是升级自我的认知系统。
读研后我明白了什么?
读研后我才明白,决定我们人生高度的,不是那些形形色色的方法论和技巧,而是我们对人生规律和事物原则的深层次认知。那什么才是深层次的认知呢?就是那些最基础、最普世的智慧,但却鲜有人能做到的那些道理:积极向上,知行合一,理性思维,深入思考,如何双赢,选择与努力同样重要,成长比成功更有意义,兴趣是最大的动力。你的社会价值决定了你的个人价值,先去理解别人,再寻求别人的理解。
我们最需要习得的,是意识到这些普世智慧与道理的重要性,然后与自身相结合,把自己接下来人生所要坚持的原则,想做的事、要做的事想明白,然后真的要去行动起来,行动起来,行动起来。
现在,我依然会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去不停地尝试,但这次我会多加一份思考,思考尝试之后我能学到什么,跟自己的经历有哪些联系,然后判断哪些尝试我应该执著地去执行;
我依然会去看很多书,但我开始不求数目的多少,我聚焦于去吸收书中能教给我的道理,哪怕一本书我就只记住一句话;
我依然会有困惑与迷茫的时候,我也会用文字记录下来,可不再是为了发泄情绪,而是为了审视自己,去反思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应该如何解决,进而纠正自己,想办法把自己从困境中解救出来,然后继续前行。
成为研究生乃至毕业后,最大的收获在于,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主动的学习和有效的学习。
过去我们学的是知识,可知识它是死的。现在需要学的是思维方式,因为思维的活的。过去的学习可能是为了我们的父母,为了有更好的成绩,为了能找到好的工作,现在去学习应该完全要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提升认知系统,锻炼专业技能,探索未来我们要发展的方向,然后逐渐去完善更高价值的自我。
所以,对于即将读研的你,我希望你可以专注于4件事:
改进自己的认知系统与思考方式,将自己的大脑研究个透彻,这是内在;
练就一项重要的技能,变成自己的一技之长,而不是纸面上的成绩,这是外在;
通过咨询那些读研毕业后的师兄师姐的境况与感悟,给自己要如何度过读研时光做好规划与方向,再决定自己要如何度过读研时光;
不再把自己当作不喑世事的学生,学习用社会的角度去看待读研的时光,让自己更看清什么是最重要的,这是为决胜未来做铺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14
对于大多数本科生来说,一毕业首当其冲的,就需要面对每年超过千万的高校应届生的就业竞争。
而在父母和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尽早从大二或大三就开始准备考研,并最终能够考研上岸的硕士生,相比那些只能在毕业以后闯入就业市场“引颈就戮”的本科生来说,无疑会有着:
更好的就业前景、更好的落户条件和更好的薪酬待遇。
所以说,虽然考研和读研这件事儿,咱们不能用特别功利和现实的角度,去计算和分析最终投入成本和获得价值之间,到底是孰轻孰重。
但是从总体的就业状况和待遇层次来说,硕士生一定是比本科生有优势的。
其一,选择考研,要从实际出发。
相对而言,像管理、工程和师范类专业,比较注重经验积累和实践技能,考研和读研几年下来,对工资的提升不是很明显;而像医学、法学和农学这样比较吃技能和学识的专业,考研和读研,就对就业前景和薪酬待遇,有着相当明显的提升。
也就是说,我们在决定考研之前,最好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性质和待遇,有一个充分而且透彻的了解,然后再决定花费时间去备考和读研,才能避免像开头那位广东硕士毕业生一样的尴尬。
说到底,这位年轻人对于教师行业用人和就业的紧迫性,根本没有察觉和感知。
事实上,光2022年报考教师资格证的人数,就已经达到了1144.2万人次,可以说在10年间就翻了66倍,远远高于考研人数的457万人。
因此这位同学,丢下刚毕业就可以签约的教师工作不干,为了就业而去保研和读研,对于他的教师梦想来说,显然是一件“买椟还珠”的荒唐之举。
所以说考研虽好,但是同学们选择考研,要从自身需求和目标出发,切忌跟风和随大流。
其二,不要为了逃避就业而考研。
一般来说,如果你的“第一学历”不好,只是普通院校的毕业生,但是你当初选择的专业还不错,算是个热门专业,不但就业机会多,而且待遇也比较理想,那么面对考研和就业,最理智选择应该是先就业。
比如计算机、经济学、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和金融学等,这些专业的就业指数相对较高,那么如果有好的就业单位找你来签约,你还要固执己见地去考研和读研,空耗掉几年的时间,等到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的时候,再去找工作。
那时候的情形,一定比你本科毕业时去求职,还要竞争激烈。
所以说,不管是考研还是就业,大学生都一定要摆正心态。
既不要因为不想立即踏入社会和其他同龄人竞争而选择考研,也不要因为身边的同学和好友全都在选择考研,就盲目跟随别人去选择专业和考研。
显然,这样对于考研没有清醒认识,对于备考中的困难没有心理准备,还以为跟着同学们嘻嘻哈哈就能考研上岸的同学,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后悔不已。
第2个回答  2023-07-13
大多数读研的人都不后悔的,因为不读研究生很多工作都不顺利的
第3个回答  2023-05-30
读研没有什么好后悔的。提升自己的学历,也就提升了自己的竞争力。
第4个回答  2023-05-31
有啥好后悔的,自己的路是自己的走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