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不同身份的男女称呼

如题所述

本文以东汉魏晋南北朝的亲 属称谓为研究对象,描述中古汉语时期亲属称谓系统的面貌。

本文所选择的语言资料分为世俗文献和宗教文献两种。世俗文献主要包括诸子、史传、诗 歌、小说等,宗教文献主要是指汉译佛经。这些语料一般具有真实可靠、内容丰富的特点,较为 全面地反映了汉魏六朝时期的语言实际。具体如下:<后汉书》《三国志>《宋书><南齐书)<魏 书》《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洛阳伽蓝记》《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论衡》《高僧传》《殷芸小说》《世说新语》<古小说钩沉》《搜神记》《颜氏家训><修行本起经><中 本起经》《太子瑞应本起经》《撰集百缘经》《六度集经》《生经》《增壹阿含经:》<经律异相:}<杂宝藏 经》《贤愚经》《百喻经》;《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文选>。

(1)一般亲属称谓辞书收录的“奶娘、乳母”类称谓,因为不具备本文所界定的亲属称谓条 件,故不纳入研究范围。
(2)形容词修饰的称谓,如丑女、孝子、孽子、弱女、寡嫂之类的称谓,侧重于描述亲属称谓 的状况,因此不作为研究对象。
(3)因校勘错误所致的亲属称谓不予考虑,如<三国志•é­å¿—•é™¶è°¦ä¼ >注引<吴书’:“谦二 字:商、应,皆不仕。~字”为“子”之误,故剔除;一些异文称谓,改动后纳入,如“婿”本文作“婿”, “蛭”作“侄”。
(4)王室贵族的专门亲属称谓,如“命妇、太子”不纳入研究范围。 (5)礼貌亲属称谓,指以敬称、谦称修饰语构成的亲属称谓,如贵舅、贤从孙、家兄等;谥称
亲属称谓,指以谥称修饰语构成的亲属称谓,如先君、亡兄等。不作为研究对象。 (6)对于沿用上古汉语时期的亲属称谓,因篇幅关系,且冯汉骥(1989)【副、胡士云
(2007)【3J、王琪(2008)【4】已有研究成果,故本文只作列表,不作具体分析。 一、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祖辈称谓
(一)祖父、祖母 在这个时期,指称“祖父”的称谓有“祖父、大父、公、王父、翁”等,指称“祖母”的称谓有“祖
母、大母、母、祖亲”等,合称有“大父母”,列表l如下: 表1祖父、祖母称谓(1)“祖亲”称呼祖母,出现于中古汉语时期,北魏《元湛妻薛慧命墓志>:“祖初古拔,祖亲西 长公主。”
(2)“祖公”称呼祖父,出现比较晚。在笔者搜集到的材料里,首见<三国志•é­å¿—•é’Ÿç¹‡ä¼ > 注引《先贤行状>:“祖公在位,诸父并盛。”
“母”有时特指“祖母”。如《三国志•èœ€å¿—•æ¨æˆä¼ )注引《华扬国志>:“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母”指李密的祖母刘氏。
(3)“阿翁”称祖父,始见于六朝时期,<世说新语•æŽ’è°ƒ>:“凭时年数岁,敛手日:‘阿翁!讵 宜以子戏父!”
(4)以“婆”指称祖母,始见于六朝时期。<古小说钩沉•å†¥ç¥¥è®°>:“其六岁儿见之,指语祖母 日:‘阿爷飞上天,婆为见不?”“婆”字<说文解字:}未收,上古汉语时期未见,粱顾野王<玉篇•å¥³ 部》有收录:“婆,蒲何切,婆娑。又婆母。”可见汉代以后才有“婆”用在称呼上【5】。
(二)外祖父、外祖母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指称外祖父的称谓有。外祖父、外王父”两类,指称外祖母的称谓有
“外祖母、外王母”两类,列表2如下:
这部分称谓词都是沿袭上古汉语,其中“外祖父、外祖母”通用至今,成为现代汉语中的称
呼外公、外婆的书面语。 二、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父辈称谓 (一)父亲、母亲
在这个时期,指称父亲的称谓有“父、考、君、公、侯、翁、耶、尊”八类,指称母亲的称谓有 “母、妣、婆、姥、壹尔”四类,还有合称“亲、二亲”,列表3如下:

表3父亲、母亲称谓(1)合称父母为“亲”,广见于先秦典籍,后世袭用。在魏晋时期,“亲”专指母亲。北魏《魏 故龙骧将军荆州刺史广川孝王墓志铭>:“父灵遵,冠军将军青州刺史广川哀王。亲河南宇文 氏,父伯升,镇东府长史悬氏侯。“亲”在此特指“母亲”。
“尊”,<说文•é…‹éƒ¨>:“酒器也。”后引申对帝王等尊贵者的敬称,包括父母。魏吉迦夜与昙 曜共译《杂宝藏经•ç½—汉祗夜多驱恶龙人海缘》:。复白父母言:‘愿尊先许听我出家。”可专指父 亲,<世说新语•å“è—»ã€‹ï¼šâ€œé—®çˆ¶æ—¥ï¼šâ€˜åˆ˜å°¹è¯­ä½•å¦‚å°Š?”
(2)称谓词“老父”老母”在上古汉语时期指年老的父亲、年老的母亲;至中古汉语时期,词 素“老”的意义开始虚化,成为一个只起补充音节作用的词头。“老父~老母”意同“父“母”。如
<世说新语•æ”¿äº‹>:“元方日:‘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晋书•å‘¨ç¥ä¼ ã€‹ï¼š
。境日:‘蒙国厚恩,以至今日。但老母见获,失节于此。”文中的“老父~老母”并不在于指父亲 或母亲年老,而是在社会交际中对人称呼自己的父亲,带有谦称的意味。
“阿父~阿母”是中古时期出现的新生称谓,在汉译佛经的影响下。“阿”逐渐虚化为一个无 义的音节形式【6】。<南史•è°¢æ™¦ä¼ >:“晦女为彭城王义康妃,聪明有才貌。被发徒跣与晦诀日:
‘阿父,大丈夫当横尸战场。奈何狼籍都市?”《玉台新咏•å¤è¯—为焦仲卿妻作>:“上堂拜阿母,阿 母怒不止。”
(3)“大君”指称父亲,是三国时期的新生称谓,见于<三国志•é­å¿—•è‘£æ˜­ä¼ ã€‹è½½è‘£æ˜­ä¸Žè¢æ˜¥å¿ä¹¦æ—¥ï¼šâ€œè¶³ä¸‹å¤§å›ï¼Œæ˜”避内难,南游百越,非疏骨肉,乐彼吴会,智者深识,独或宜然。”敬称袁春 卿的父亲为“大君”,<汉语称谓大词典》失收此义项。
“侯”指称父亲,通行于魏晋时期。<三国志•å´å¿—•è’‹æµŽä¼ ã€‹æ³¨å¼•<列异传》:“愿母为白侯,属 阿令转我得乐处。”蒋济爵为陵亭侯,其子称之为“侯”。如果说这可能是从他称谓,沿属吏及奴 仆之辞,那么《梁书•å‰ç²‰ä¼ ã€‹è½½å»·å°‰è°“吉羽;}日:“主上知尊侯无罪,行当释亮。”吉珊之父职为吴
兴原乡令,而廷尉对吉粉称其父为“尊侯”,“侯”已经成为亲属称谓了,“尊”在亲属称谓之前表 示礼敬。又如《世说新语•è¨€è¯­ã€‹ï¼šâ€œä¸­æœæœ‰å°å„¿ï¼Œçˆ¶ç—…,行乞药。主人问病,日:‘患虐也。’主人 日:‘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虐?”《颜氏家训•é£Žæ“ã€‹ï¼šã€‚尝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见 乙之子,问之日:‘尊侯早晚顾宅?’乙子称其父已往。”二书没有提及其父的职位官衔,“侯”都是 父亲的意思。“侯”原是表示爵位的封号,与“公”同属于五等爵位。“公”同时也可以指称父亲,
《战国策•é­ç­–一>:“(陈轸)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行。”因为这个关系,“侯”相因生义,产生出 “父亲”的意义来了。
“阿翁”是在亲属称谓“翁”的前面加一词头“阿”,指称父亲,魏晋时期口语化的亲属称谓, 见于《三国志•é­å¿—•æ­¦æ–‡ä¸–公王•èµµçŽ‹å¹²ä¼ ã€‹æ³¨å¼•ã€Šé­ç•¥ï¼šã€‹ï¼šâ€œè‰¯å¹´å°ï¼Œå¸¸å‘¼æ–‡å¸ä¸ºé˜¿ç¿ã€‚”
“耶”指称父亲,魏晋时期的新生称谓,《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耶名。”《古小说钩沉
•å†¥ç¥¥è®°ã€‹ï¼šâ€œå…¶å…­å²å„¿è§ä¹‹ï¼ŒæŒ‡è¯­ç¥–母日:‘阿爷飞上天,婆为见不?”。爷”,<说文解字》未收,梁 顾野王《玉篇•çˆ¶éƒ¨>:“爷,以遮切,俗为父爷字。”
“所估”指称父亲.见于《全后汉文•éƒŽä¸­éƒ‘固碑》:“陨命颠沛,家失所怙。~所”是古汉语中 的名词化标记,加在谓词性成分之前,使之成为体词性成分。“所怙”本是“恃估、依赖的物体 (或人)”的意思,其中“怙”是动词,“所”加在“估”前,使其名词化,最终从词组转化成为一个称 谓词。“所估”是依赖、恃怙的意思,故常在强调失去依赖对象时使用。
(4)“姥”字《说文》未收,《一切经音义》卷十三:“今以女老为姥。”泛指老年女人。中古汉语 时期,“姥”可指称母亲,如《乐府诗集•ç…琊王歌辞>:“公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
“炸”见于《颜氏家训•é£Žæ“ã€‹ï¼šâ€œè€Œæ±Ÿä¸œå£«åº¶ï¼Œç—›åˆ™ç§°ç¥¢ã€‚”《集解>引刘盼遂:“按江东人痛呼 祢,当是呼盘尔。烁者,母之俗字,人穷则呼母,古今不异。”

“慈~慈阴”指称母亲,反映了严父慈母、男阳女阴的中国传统思想。晋潘岳《闲居赋》:“寿 觞举,慈颜和。”王羲之《杂帖》:“建安灵柩至,慈阴幽绝,垂卅年。”
(二)伯父、伯母、叔父、叔母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文献中,父亲的兄弟不分长幼,合称为“诸父、从父、阿父”;分开指称,关
于伯父的称谓有“伯父、世父”两类,关于叔父的称谓为“叔父”。他们的妻子,分别为“伯母”“叔
母”,列表4如下:
表4伯父、伯母、叔父、叔母称谓(1)魏晋时期出现了以“阿父”称呼父之兄弟。例如《宋书•çŽ‹çƒä¼ >:“球徐日:‘阿父在,汝 亦何忧!”<资治通鉴•å®‹æ–‡å¸å…ƒå˜‰åä¸ƒå¹´>:“阿父在,汝亦何忧!”胡三省注:“江南人士呼叔父、伯父为阿父,亦为伯父、叔父者以自呼。”又《宋书•äºŒå‡¶•åˆ˜åŠ­ä¼ >:“义恭诘劭日:‘我背逆归顺, 有何大罪,顿杀我家十二儿?’劭答日:‘杀诸弟,此事负阿父。”
在古人看来,叔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宋代王桥在《野客丛书•å¼Ÿä¾„献言》中指出:“兄弟之 子犹子也,古人视以父道⋯⋯而事叔亦以子礼,叔侄之分,与父子同。”因此古人有称叔侄为父 子的,如《汉书•ç–å¹¿ä¼ >:“父子并为师傅。”疏广为太子少傅,其兄子疏受为少傅。《世说新语• 文学》:“江左殷太常父子并能言理,亦有辩讷之异。”指殷融和兄子殷浩。《晋书•è°¢å®‰ä¼ ã€‹æœå»· 欲委谢玄以要职,谢安以为“父子皆著大勋,恐为朝廷所疑”,谢安谢玄为叔侄关系。相应的,侄 辈以“父”称呼叔伯,又如《南齐书•éƒæž—王纪>:“中书令何胤以皇后从叔见亲,使直殿省,尝随后 呼胤为三父。”《梁书•çŽ‹èŒ‚传》:“茂年数岁,为大父深所异。”①皆是证明。
(2)六朝时期新生“伯、叔”称谓。<颜氏家训•é£Žæ“>:“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界单呼 伯、叔。”
(三)姑母、姑父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指称姑母的称谓为“姑”,指称姑父为“姑夫”,列表5如下:
表5姑母、姑父称谓指称姑父的称谓,先秦汉语时期尚未出现。至三国时期,新生称谓“姑夫、姑婿”。<三国志
•èœ€å¿—•æŽæ¢ä¼ ã€‹ï¼šâ€œ(李恢)仕郡督邮,姑夫爨习为建伶令。”<三国志•èœ€å¿—•å¼ å¶·ä¼ ï¼š}:“汉嘉郡界旄 牛夷种类四千余户,其率狼路欲为姑婿冬逢报怨,遣叔父离将逢众相度形势。”
(四)舅父、舅母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指称舅父的称谓为“舅”,舅母为“舅母”,列表6如下:
表6舅父、舅母称谓

舅父 舅母
舅 舅,舅氏 舅母 舅母
“舅母”是六朝的新生称谓。《世说新语-言语>:“魏明帝为外祖母筑馆于甄氏⋯⋯宜以‘渭 阳’为名。”刘孝标注:“按《魏书》,帝于后园为象母起观,名其里日渭阳。然则象母即帝之舅母, 非外祖母也。”
(五)姨母、姨父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姨母的称谓有“从母、姨”三类,指称姨父的称谓有“姨父”
类,列表7如下:
表7姨母、姨父称谓
(1)“阿姨”出现比较晚,原是在佛教典籍中称呼比丘尼,<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十九:“今 称比丘尼为阿姨者,有云:以大爱道比丘尼是佛姨母,故效唤阿姨。”后在魏晋时期引入中土称
呼中,如晋王献之《东阳帖>:“不审阿姨所患得差否?极令悬测。”
“姨母”称呼母之姐妹。<汉书•éœå…‰ä¼ ã€‹â€œå…‰è¯¸å¥³é‡å¤ªåŽæ— ç¤¼â€ï¼Œé¢œå¸ˆå¤å¼•ä¸œæ±‰æœè™”日:“光诸 女自以于上官太后为姨母,遇之无礼。”
(2)上古汉语时期未见有指称姨父的称谓,仅以描述性的“从母之夫”来表示,魏晋时期出 现专门的称谓“姨父”,《魏书•å…ƒå‰ä¼ >:“叉遂与太师高阳王雍等辅政,常直禁中,肃宗呼为姨 父。”姨丈人”即姨父,<北史•è¢è¿å€©ä¼ >:“性深沉,有鉴识,清靖寡欲。与物无竞。姨丈人尚书 崔休深所知赏。”

(六)公公、婆婆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公公的称谓有“舅、公”两类,指称婆婆的称谓有“姑、姥、
婆”三类,列表8如下:
表8公公、婆婆称谓
(1)“阿姑”是魏晋时期的口语词,《颜氏家训•æ²»å®¶ã€‹ï¼šâ€œå¦‡äººä¹‹æ€§ï¼ŒçŽ‡å® å­å©¿è€Œè™å„¿å¦‡⋯⋯至 有谚云:‘落索阿姑餐。’此其相报也。”
(2)“公”由尊称引申指称夫之公,先秦已见,后世通用。“姥”指称夫之母,出现相对较晚。
<玉台新咏•å¤è¯—为焦仲卿妻作>:“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忪、蚣。为“公”的俗称,王钧《说
文句读》:。忪者,公之分别文也。”
。大人公”称呼夫之公,是中古时期北方人的称呼语,<颜氏家训•ä¹¦è¯>:“北方风俗,妇呼舅 为大人公。”
(七)岳父、岳母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岳父的称谓有“外舅、丈人”类,指称岳母的称谓有“外姑”
类,列表9如下:
表9岳父、岳母称谓
(1)“丈人”是魏晋时期的新生称谓,《三国志•èœ€å¿—•å…ˆä¸»ä¼ >:“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 衣带中密诏。”裴注:“董承,汉灵帝母董太后之蛭,于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 也。~丈人”原是对人的尊称,魏晋时期引申指称亲属中的长者。《颜氏家训•ä¹¦è¯):“丈人亦长 老之目,今世俗呼其祖考为先亡丈人。”<集解>引吴承仕日:“其辈行尊于我者,则通谓之丈人。 盖晋宋以来之通语矣。”<三国志•èœ€å¿—•å…ˆä¸»ä¼ ã€‹è£´æ¾ä¹‹æ³¨æ˜¯â€œä¸ˆäººâ€æŒ‡ç§°å²³çˆ¶çš„起源。
(2)还有一批指称岳父岳母的叙述性称谓,“妻父”见于<三国志•å´å¿—•è–›ç»¼ä¼ >:“九真太守 儋萌为妻父周京作主人,并请大吏,酒酣作乐。~妇公”见于<后汉书•ç¬¬äº”伦传>:“帝戏谓伦日:
‘闻卿为吏务妇公,不过从兄饭,宁有之邪?”“妇父”见于《晋书•çŽ‹å›½å®ä¼ >:“国宝少无士操,不
修廉隅。妇父谢安恶其倾侧,每抑而不用。”妇翁”见于<三国志•é­å¿—•æ­¦å¸çºª>:“第五伯鱼三
娶孤女,谓之挝妇翁。~妇母”见于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七:“尔时僧迦摩妇母 闻女婿作道人,不复着欲,舍于家累,又捐我女,如弃聚唾。”
三、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平辈称谓
(一)兄、嫂、弟、弟媳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兄的称谓有“兄、伯、昆”三类,指称嫂的称谓为“嫂”,指称
弟的称谓为“弟”,指称弟媳的称谓有“妇、叔妻”两类,兄弟的合称有“孔怀”等,嫂弟媳的合称为
“娣姒”,列表lO如下:
表10兄、嫂、弟、弟媳称谓
(1)兄弟合称为“孔怀、友于”,是通过用典而产生的称谓词,在结构上是截取了两个在意义 上并无联系、也不在同一个语法层次的词素。。孔怀”出自<诗•å¸¸æ££>:“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孔”是副词,中古“孔怀”用以代称兄弟,<三国志•é­å¿—•ç®¡è¾‚ä¼ >裴注引《管辂别传>:“得因孔怀 之亲。”“友于”出自<书•å›é™ˆï¼šã€‹ï¼šã€‚惟孝友于兄弟。~于”是介词,中古“友于”连用,成为兄弟的代 称,三国魏曹植《求通亲亲表:}:。今之否隔,友于同忧。”
(2)“阿兄~阿弟”是中古汉语时期出现的新生称谓,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祗 律>:“时六群比丘展转作俗人相唤:阿翁阿母阿兄阿弟。”老兄”见于《世说新语•å¿¿ç‹·ã€‹ï¼šâ€œå¸å·ž 觉恶,便舆床就之,持其臂日:‘汝讵复足与老兄计?”
(3)进入父系氏族之后,古人一夫多妻,为在称谓上区别与母亲的血缘关系,有“同产”“母 兄”等称谓指称同父同母所生者,有“同生”“屑兄”等称谓指称同父异母所生者,其中“属兄”是 魏晋时期的新生称谓,指称同父异母之兄,见于《魏书•é«˜å´‡ä¼ >:“后属兄谦之被害,(道穆)情不 自安,遂托身于庄帝。”据《魏书•é«˜å´‡ä¼ ã€‹ï¼Œé“穆与谦之为同父异母的兄弟,故有此称谓。
(4)兄弟之妻统称为“娣姒”。<世说新语•è´¤å«’:》:“钟、郝为娣姒,雅相亲重,钟不以贵陵郝,
郝亦不以贱下钟。” “叔妻”见于佛经文献,中土文献就笔者所及尚无使用。三国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四:
。女情秩豫兄心存日:婿伯即父,叔妻即子。斯有父子之亲,岂有嫁娶之道乎?”
(二)姐、姐夫、妹、妹夫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姐的称谓有“姊、兄”两类,指称妹的称谓有“妹、弟”两类,
指称姐夫的称谓为“姊夫”类,指称妹夫的称谓为“妹夫”类,合称为“友婿”,列表1l如下: (1)《尔雅•é‡Šäº²ã€‹ï¼šâ€œç”·å­è°“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可见在先秦汉语里称谓词“姊、妹”的
使用者有性别的规定,但在后期使用过程中,逐渐摆脱性别的规定。成为全社会通用称谓,与现 代汉语用法基本一致,例多不赘述。

“阿姊“‘阿妹”是中古汉语时期出现的新称谓形式,即词缀“阿”加亲属称谓。《木兰诗》: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玉台新咏•å¤è¯—为焦仲卿妻作》:“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
(2)“友堵”是姊妹丈夫的互称,《释名•é‡Šäº²å±ž>:“两婿相谓日亚⋯⋯又日友婿,言相亲友 也。”<颜氏家训•æ–‡ç« >:“愍楚友婿如从河洲来,得一青鸟。”
分而言之,姐夫谓“姊夫、姊婿”,见于<三国志•èœ€å¿—•æ¥æ•ä¼ >:“汉末大乱,敏随姊奔荆州, 姊夫黄琬是刘璋祖母之侄。”《后汉书•è€¿ç§‰ä¼ >:“汉贵将独有奉车都尉,天子姊婿,爵为通侯,当 先降之。”妹夫谓“妹夫”,见于《三国志•é­å¿—•è¢ç»ä¼ ã€‹æ³¨å¼•è°¢æ‰¿ã€ŠåŽæ±‰ä¹¦ã€‹æ—¥ï¼šâ€œç­ã€‚王匡之妹夫。”
(三)堂兄、堂弟、堂姐、堂妹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将堂兄、堂弟合称为“从父昆弟、从父兄弟”,将堂姐、堂妹合称
为“从父姊妹”,指称堂兄的称谓有“从兄”,指称堂弟的称谓有“从弟、堂弟”两类,指称堂姐的称 谓有“从姊、堂姊”两类,指称堂妹的称谓为“从妹”,列表12如下:
表12堂兄、堂弟、堂姐、堂妹称谓
(1)《尔雅•é‡Šäº²ã€‹ï¼šâ€œå…„弟之子相谓为从父景弟。”‘景”写作“昆”。“从父昆弟”先秦已见,后 世通用,例多不赘。“从父兄弟”出现于魏晋时期,<三国志•é­å¿—•æ­¦å¸çºªã€‹è£´æ³¨ï¼šâ€œå´äººä½œã€Šæ›¹çž’ 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停之叔父。太祖于悖从父兄弟。”
(2)在先秦汉语中,尚无分开指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的称谓词,直到汉代才出现相关 称谓。“从父兄”见于《三国志•é­å¿—•è‹Ÿæˆ–传》注引l:苟氏家传>:“仲豫名悦,朗陵长俭之少子,或 从父兄也。”“从兄”见于《后汉书•çš‡åŽçºª•å…‰æ­¦éƒ­çš‡åŽã€‹ï¼šã€‚后从兄竟,以骑都尉从征伐有功,封为 新妻5侯,官至东海相。~从父弟”见于<后汉书•å®—室•æ³—水王歙传>:“歙从父弟茂,年十八。⋯‘从 弟”见于《后汉书•æŽé€šä¼ >:。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从父姊”见于《:北史•é½å®—室诸王列传•å½­åŸŽ
王澈):“其母崔氏,即御史中丞崔昂从父姊。”从姊”见于<三国志•å´å¿—•å­™ç³ä¼ >:“亮妃,琳
从姊女也,以其谋告。~从父妹”见于<北史•è‹å¨ä¼ ':“有从父妹适河南元世雄。~从妹”见于
<后汉书•å®—室列传•æˆæ­¦å­ä¾¯é¡ºï¼šã€‹ï¼šâ€œåˆï¼Œé¡ºå”父弘娶于樊氏,皇妣之从妹也。” (3)因为同祖父的男系亲属在同一个祠堂里祭祀祖宗,所以产生了“同堂”称谓。“同堂姊”
即现代汉语里所说的堂姐。新生于魏晋时期,<三国志•å´å¿—•å­™è€‹æž—传》注引《江表传>:“卿宣诏
语卿父,勿令卿母知之,女人既不晓大事,且琳同堂姊,邂逅泄漏,误孤非小也。~同堂弟”见于
<北齐书•å­æ˜­å¸çºª>:“帝日:‘须拔我同堂弟,显安我亲姑子。”到了唐代,“同”脱落,产生了 “堂”类称谓。
(四)表兄、表弟、表姐、表妹
属于表亲的平辈亲属有三种:姑之子女、舅之子女、姨之子女。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 表兄弟的合称有“姨兄弟”舅子”。表姐妹的合称有“从母姊妹”,指称表兄的有“外兄、姨兄”两 类,指称表弟的称谓有“外弟、姨弟、从母弟”三类,指称表姐的称谓为“姨姊”,指称表妹的称谓 有“姨妹、外妹”两类,列表13如下:
表13表兄、表弟、表姐、表妹称谓

(1)《尔雅•é‡Šäº²>:“妻之姊妹同出为姨。”姨之子统称为“姨兄弟”,见于《世说新语•èµèª‰ã€‹ï¼š
。堪,烈之子,阮千里姨兄弟,潘安仁中外。”分而称之为“姨兄~姨弟”,分别见于《三国志•å´å¿—• 潘浚传》注引《江表传:》:“时浚姨兄零陵蒋琬为蜀大将军。”《晋书•æ­¦é™”传》:“(苟)恺时为仆射, 以茂、骏之姨弟,陷为逆党,遂见害。”

(2)“外弟”即表弟,见于<三国志•èœ€å¿—•è’‹ç¬ä¼ ):“(蒋琬)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
。外兄”即表兄,见于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五:“过西门外。适见外兄刘伯文,惊相劳问。~外妹” 即表妹,见于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五:“又女弱独行,岂当有伴耶?是吾外妹,幸为便安之。”
(五)丈夫、妻子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丈夫的称谓有“夫、婿、君”类,指称妻子的称谓有“妇、妻、
室、夫人、妪”类,合称夫妻的有“偶、室家、伉俪”等。列表14如下: 表14丈夫、妻子称谓

(1)“夫主”是妻妾对丈夫的敬称,有“丈夫即一家之主”之意。《后汉书•åˆ—女传•ç­æ˜­ã€‹ï¼šâ€œæ­£ 色端操,以事夫主。”
(2)“妪”,原是妇女的通称,可特指妻子。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七:“彦思夜于被中窃与妪 语,共患此魅。魅即屋梁上谓彦思日:‘汝与妇道吾,吾今当截汝屋梁。’即隆隆有声。~妪”在此 特指妻子,与下文的“妇”同指。
(六)大伯予、大伯嫂、小叔子、小婶子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大伯子的称谓有“伯、蚣、兄公”三类,指称大伯嫂的称谓
为“姒”,指称小叔子的称谓有“季叔、郎”两类,指称小婶子的称谓为“娣”,列表15如下:
(1)“婿伯”“伯子”指称大伯子,见于刘宋沮渠京声译《佛大僧大经>:“叔妻即子,婿伯即父。 我亲奉戒,日有隆举,真与圣齐,淫正虫鼠。噫乎伯子,焉为斯语。”伯”在古代有兄长的意思,
。婿伯”即夫兄。 (2)“郎”,<说文•é‚‘部》:“鲁亭也,从邑良声。”原是古邑名,后引申作职官名,转而引申为称
谓词。“小郎”“叔郎”指称丈夫的弟弟,分别见于<世说新语•è§„ç®´>:“昔夫人临终,以小郎嘱新 妇,不以新妇嘱小郎。”南朝梁任叻《奏弹刘整:》:“叔郎整,恒欲伤害。”
(七)内兄、内弟、内姐、内妹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合称内兄内弟为“甥”“舅”。分别指称为“妻兄”妇兄”两类,列表16
如下:
表16内兄、内弟、内姐、内妹称谓

这一类称谓在上古汉语时期基本已经产生,叙述性称谓“妻弟”见于《后汉书•åˆ˜è¡¨ä¼ >:“又 妻弟蔡瑁及外甥张允并得幸于表,又睦于琮。”
四、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子辈称谓 (一)儿子、儿媳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指称儿子的称谓有“子、男、儿、息、嫡、嗣、胤”等七类,指称儿媳的称
谓有“妇、息妻”两类,列表17如下:
表17儿子、儿媳称谓

(1)“儿”的本义是幼孩、儿童,可特指男孩,先秦已见,后世延用,例多不举。为明确“儿”的 含义,儿子又称“男儿”,中古汉语时期始见,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è¨å’Œæª€çŽ‹ç»>:“生一男儿, 今日已死。”
(2)“息”,《说文•å¿ƒéƒ¨ï¼šã€‹ï¼šâ€œå–˜ä¹Ÿã€‚从心从自,自亦声。”本义为气息,引申为生殖繁衍,由此引 申出为儿子之称。先秦已见,后世延用。例多不举。。儿息”称呼儿子,晋李密《陈情表》:“门衰 柞薄,晚有儿息。~子息”为同义连文。<三国志•èœ€å¿—•å¼ è£”ä¼ >:“事恭母如母,恭之子息长大,为 之娶妇。”同素异序词“息子”见于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è©æå¯º>:“(张秀携)问畅日:‘卿有 儿死否?’畅日:‘有息子涵,年十五而死。”“息男”为大名冠小名的结构,见于魏曹植《封二子为 公谢恩章>:“韶书封臣息男苗为高阳乡公、志为穆乡公。”
(3)“子姓”,泛指子辈,可特指儿子,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十三:“波斯匿王白世 尊日:‘此舍卫城内有长者名婆提,今日命终,彼无子姓。”
“养子”。指收养的儿子。<后汉书•é¡ºå¸çºª>:“四年春二月丙子。初听中官得以养子为后,世 袭封爵。”
“假子”,指夫的前妻或妻的前夫之子,西汉时已见,中古时期延用,如<三国志•é­å¿—•æ˜Žå¸ 纪》注引《献帝传》载曹操打败吕布后占宜禄前妻杜氏为己妻,杜氏与前夫所生之子秦朗亦随之 跟进宫中,曹操甚爱之,。每坐席,谓宾客日:‘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假子”即称呼己妾与 前夫所生之子。三国时期,妇女离婚再嫁比较常见,夫死寡妇再婚也是允许的,还没有形成妇 女要“从一而终”的局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