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儿童感知觉的特点运用到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上

如题所述

您好,你的问题,我之前好像也遇到过,以下是我原来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希望能帮助到你,若有错误,还望见谅!
一、问题的界定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是在2006年9月正式开题,通过2006年9月至2006年12月前期的初步实施和研究,课题组教师普遍感到本课题涉及面太广,具体操作实施时不容易把握,因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主要包括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指导)、幼儿无意识活动,到底在以上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关注和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呢?根据教师的反馈,课题组积极与幼教专家联系,将课题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专家进行了详细的沟通,专家根据本园实际,对课题中问题的界定提出了新的建议,将本课题研究的问题范围界定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科学区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这一界定受到了课题组教师的一致认可。 无班界区域活动是银川二幼根据本园班级布局和本园幼儿实际需求开展的园本活动,区域活动对幼儿积极性的调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合作能力、交往能力等都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自开展以来受到了区内专家和同行的普遍认可,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而科学教育也是本园的园本课题,教师具有一定的开展科学教研的活动能力,因此,将问题具体化更便于课题的深入开展。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全区乃至全国在科学区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是空白,此课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 随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意识的增强,21世纪对全民科学素质的要求,以及幼教改革的深入,科学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功效被纳入幼儿教育体系中,成为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本课题以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为指导,解决教师科学区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以及科学探究的精神,从小为幼儿播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种子。 三、科学教育的目标 1、探索幼儿园区域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2、提高教师对幼儿科学教育意义的认识,了解幼儿学科学的特点,掌握开展幼儿园科学区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内容、方法,以促进幼儿不断发展。 四、研究解决的问题
1、小班幼儿参与科学区活动的兴趣研究
2、幼儿园科学探究记录活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如何创设幼儿园科学区环境 五、研究的办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办法
1、行动研究法。美国学前教育著名学者斯鲍达克认为,幼儿学科学是一个智力活动的连续和再建构过程。包括观察、描述(交流意见)、提问等。通过这个过程,达到创造或再造想象、行动、联系和理解有关儿童自己周围世界的自然现象。因此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我们坚持学习—实践—反思—提升的行动研究过程,以实践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形成学习共同体,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创造性地开展研究。 2、文献法。搜集整理有关幼儿园科学活动方面的教育理论文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借鉴。
(二)研究的过程 2006年9月正式开题,整个研究阶段,历时近三年多的时间,包括了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研究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准备阶段(2006.9——2006.12)也就是课题研究的初期实验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研究的子课题,拟定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的前测,搜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加大课题研究需要的硬件设施,注重研究者自身知识的积累与提高。 研究实施阶段(2007.2——2009.6)课题组成员严格按照课题计划、步骤,遵循研究的具体要求实施操作,以保证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课题组广大成员在调查、收集、积累和分析有关材料与具体实施的基础上,充实了科学发现室的材料。按时进行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及论文等。 课题总结阶段(2009.6——2009.9),是在有关学者的直接帮助和指导下进行的。课题组广大成员对前期工作进行了认真了分析,整理实施资料,分析研究结果,总结幼儿科学区教育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策略,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六、结果与分析论证
(一)多途径激发小班幼儿参与科学区活动的兴趣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了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发展认知能力,其中兴趣是基础。兴趣是推动幼儿感知事物的内部动力,只有幼儿对感知的事物和现象产生浓厚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探求知识,学习技能。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幼儿对周围一切实物都充满了好奇,正是引发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的最佳时期,教师要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内容、材料和指导方法。
1、选择幼儿生活化的科学内容 小班幼儿的科学探索具有容易满足于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动作表现、经验具体化、易受情绪感染等特点。教师选择的科学内容应以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贴近幼儿最近发展区,符合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能引发幼儿探究兴趣、能成为幼儿需要的、能为幼儿直观地感知和操作。水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每次洗手时,他们会站在水池前乘着老师不注意悄悄地玩一会水,互相泼着玩,用手弹着玩。偶尔请他们洗杯子,他们也总是边洗边玩。不管老师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孩子们操作时都会忘乎所以,玩的不亦乐乎。泡泡同样是日常生活中孩子们所熟悉和喜爱的,不论是用香皂洗手,还是妈妈用浴液给洗澡,他们总是很关注泡泡的变化。选择生活化的科学内容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2、提供拟人化的科学操作材料 幼儿常常把无生命的物体拟人化,往往认为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会说、会动、会想,是他们的同类,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喜欢拟人化这一特点提供科学活动材料,把科学教育的要求顺利转化成幼儿自身探究的需求。当教师将瓶子娃娃改成天平娃娃后,不论是从外观的欣赏性,还是它的实际操作性来看,孩子们都非常的喜欢,增强了幼儿探究的兴趣。
3、以游戏来激发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游戏是适应小班幼儿的内部需要产生的,是幼儿主动自然进行的活动,是最受幼儿欢迎的。如果把理性的科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吹泡泡一直是孩子们所喜欢的游戏,利用它来引发起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是无可厚非的。吹泡泡可以让孩子游戏在其中,快乐在其中,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懂得了一些初浅的科学知识。
4、循序渐进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在选择教育内容时一般都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原因,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原则。幼儿是活动的主人,尊重、接纳个体差异,通过操作材料的不同使用方式,或提供难易层次不同的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感兴趣,并获得成功感,才能激发并维持每个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如,天平在小班只是用一些小珠子来代替砝码,但到了中大班,可以让幼儿自制一些砝码或者用真正有一定克数的砝码来操作实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