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南方人,是如何奔赴那么远的北京考试的?

如题所述

如今,我们从南方到北京,坐飞机只需几个小时。那么在从前,要从南方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这些学子都是怎么去的呢?他们都要经过哪些地方呢?是否真的很慢呢?

下面,就让我详细地给大家讲讲明朝福建人是如何从福州到北京去参加会试的。


明朝的交通事业在明太祖朱元璋时就被列入重点建设项目,明朝陆路水路算起来将近二百条。道路的顺畅,不仅是对各地方能否及时有效反馈信息的保证,更是帝国霸业的基础之一。

当时福建境内主要有四条主要驿道:

1、从福州府经延平府(今南平市)到建宁府(今建瓯县);

2、从福州府经泉州府至漳州府;

3、延平府至邵武府(今邵武县);

4、延平府至汀州(今长汀县)。

万历十五年的两京(北京、南京)至十三布政司主要驿路图

大家可以大致浏览下这张图,大概了解北京、南京和福州府的位置,看看长江、黄河,心里有个底,然后我们继续往下看到底走了哪些路:

明朝万历十五年的福建驿路分布图

聪明的你可能会发现福建的大多驿站驿路都是建在板块周围,因为福建是个丘陵地貌,一座山接着一座山,交通主要依赖水路。当时的年代还没开山打隧道的技术,也因此只能沿着河建路,挑些平点的山开路了。而且每座山里都有自己的语言,所以同为福建人,大家要互相交流还是有点语言障碍的,这也是福建为何被称为“鸟语之乡”。ˊ_>ˋ

那么问题来了

横穿版图中间的那条驿道又是啥呢。是闽江,也是福建的母亲河。就像四川的母亲河府南河一样。上面三条黄线标记的是闽江的主要分支,其发源于福建江西交界处,向东三条分支于南平汇合,然后向东经过福州,流入东海,驿道也多是依河而建,因此福州才得以成为布政使司衙门的驻地。

明朝时期福建的驿道分布图

再来看张比之上图更为详细完整的图片。因此我们挑这张图来继续说:

福建出省有三条路,经福州府前往延平府,延平府再往东北坐船经浦城进入浙江边界,这儿有个山口:仙霞岭,由此进入浙江,这条路是明朝进京之水路,直到清朝才沿路修建驿站。

若从延平府往西北边走,经过崇安,在与江西的交界处有个山口:分水关,由此进入江西,这条路是明朝进京之陆路。

此外还有邵武杉关以及汀州与江西瑞金之间的驿路、汀州通向广东潮州的驿路。

我还在图上标记了一条黄线,这条路上均未设任何驿站,但却是一条很重要的道路,史称大北岭古驿道。明朝国力强盛的标志之一便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许多民间自己开辟的商路,这条驿道是从福州府经连江、罗源、宁德、霞浦、福鼎通往浙江温州的北驿道,是古代福州与内地连接的商道。这条路比较险峻,皆由人工在峻岭之间开凿而成,依山势修建,还记得《大圣归来》里江流儿和他父母跟着商队被怪物袭击的场景吗,就是那种路。故其并不是官方道路,不然要是有那种十万火急的军情岂不得在这耽搁上好几天。纵使其山路漫长,仍不妨碍人们把它当做来往于浙江还有京城之间的主要道路,来往于这条古道上的百姓、商贾络绎不绝,十分繁华。

你们有看到沙县吗?听说那儿的小吃味道不错,很遗憾我还没去过。

就这样,我们沿着分水关的方向前进来到了江西边界。

这里提醒一下客官,我走的这条路在明朝是条贯彻南北的交通干线,也有的学子会走上面我说的大北岭古驿道,这里我就不另外介绍了。从总的路径来讲,我得经过: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南京)→山东→北京。

江西驿路分布图

进入了江西省,我们会经过铅山向东北方向来个90度转弯经过广信府(今上饶)进入浙江省。上饶地扼闽、浙、皖、赣四省交通要冲,处于武夷山脉与怀玉山脉的南北夹缝之中,是江浙沿海进入南方内地诸省的必经咽喉,有着“牙闽、控皖、襟淮、面浙”的地理位置,自古享有“豫章第一门户”之美誉。但是看上面这张图,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不往饶州府的方向走?那里的黑线明显比较粗……因为!我们从广信府走进入浙江!直达杭州!就会遇到传说中的!!京!杭!大!运!河!

浙江驿路分布图

看到黄圈了吗,杭州府,再往右边一点便是绍兴府。视线移到右下角,有个温州府,还记得前面讲的大北岭古驿道吗,通过温州府进入杭州府也不失为一条路。

到达杭州后,只要坐船沿着京杭大运河便能直达北京了,方便快捷。当然了,你要是抱着游山玩水或者访亲探友的心思,我也不会阻拦你继续沿着驿道走的。

京杭大运河

但是!!你以为京杭大运河有那么好走吗!!那可是要收费的!!

从杭州到北京,路程约为1700多公里,要过十多个收费站,彼时称为“钞关”。每个钞关都要收取过路费,虽然只有少少几钱,搁到现在也就十几二十元,但一路下来,还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而且钞关也负责收税,明朝税制是三十税一,如果船上运了一万多银两的货物,便得交三百多两的税费。也因此,沿路各关的榷使那个个满手皆是肥油呀。但是这个规定也有特殊之处,即1、官府的船不收费。2、太监的船不收费。3、进士、举人、秀才的船不收费。也因此有些民营商船最喜欢招呼一些举人秀才一起上船,遇到钞关便将秀才推出去一看,过路费便能省下来,至于税费,就看各家本事了,中国人的经商之道可不能小觑。而事后只需给秀才些功劳费,顺带路上伺候吃喝,好生得意。还好我是个举人,不用交钱,出门在外,裤头得勒紧呀,先吃包辣条压压惊,顺便看看有没有商船停泊。

解决了收费的问题后,就只要舒服地躺在船上,温习温习功课,做做八股文,万一考试就刚好考到了呢。然后一睁眼一闭眼,一睁眼一闭眼……就到京城了,大运河的终点相当于现在北京的什刹海、后海那一带。到了京城后,便是等待次年二月份的会试啦。

京杭大运河上的船只在经过黄河长江时会使用船闸,具体的东西建议各位看官去百度,在这里你只需知道我们古代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也许他们无法横跨长江黄河建一座桥,但是他们总有船可以通过吧。

哦,对了,还没告诉你们交通工具。我们那会哪有什么火车、飞机轮船,用的都是畜力车,什么马啊牛啊驴啊骡啊都行,而且马车还是有钱人的玩意。再穷点的就只能靠走了,风餐露宿,饿了就在路边旅店打打尖,喝点下午茶。有时赶路赶过头了,结果还没到下一个村落就天黑了,那只能找路边的村民借间草屋睡觉了。

所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话真不是说着玩的,明朝读书人之多,科举之兴盛,也带动了全国道路交通的发展。如果能一次就考中进士倒还好,如若落榜,还得回程,等待下一个三年又要继续进京赶考,走的路没有万里也有千里了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1
南方人可以通过水运来奔赴京城,还有其他方式比如车马,在行程中还有驿站等提供歇脚的地方,这其实是时间问题,因为古代的交通方式有限。
第2个回答  2020-09-20
是从前一年就开始离家向北京赶路,有河道的地方就坐船,没河道的地方就骑马赶路
第3个回答  2020-09-20
中国幅员辽阔,想要到北京参加考试,需要提前数月就从家里出发。备好口粮和盘缠。一路向北,可能需要走数月里程。所以进京赶考在古代是一件非常长远的事情。当然能够进京赶考,是指已经通过了乡试哦。所以进京赶考的人数,并不是指所有的学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