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1-11-07
我时常在想,从古到今的科学家给后人留下了若干的科学成果,但是却没有留下得出那些成果的思维活动的全过程。他们是怎么思考的呢?
十四年的学校生活记忆犹新,是书本知识吗?书本知识自然可贵,但是有许多知识随着时光的流失而淡忘了。有许多东西使我久久不能忘记,哪是什么东西呢?
美国数学家Dpolya在回忆自己学生时代曾说过:“那时我们的好胜心相当强,虽然对数学、物理并没有多少深入的研究,但是在听课和读书时,总是企图弄懂里面所讲的事实和本质。并且,总有一个问题在不断地折磨我,这道题看来是解对了,但是人家是怎样想出这个解法来的呢?这个实验是达到了目的,我们观察到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我自己用什么方法才能想出或发现类似的现象呢?”。
美国数学家D polya说得非常好,在我国大多数老师往往只喜欢把结果告诉给学生,也就是通常说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人的大脑能记往多少知识呢?沧海一粟。但是,并不是说最基础的知识都不去理解,不去记住。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我们不清楚的,不懂的,没有记住和没有学过的可以翻一下书或通过计算机查询。甚至一些知识的应用,可以通过计算机就能完成。如,一些工程设计,把有关数据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就能把图绘制出来,并且比人干得更快更好。同样,我相信总有一天只要把已知条件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就会告诉你如何去解证这个问题,并把这个问题证出来。换句话说,人类掌握如何科学地进行思维比记住书本知识更重要。
说起中国古代的智者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妙设锦囊计,谁不佩服?他智慧过人,料事如神,是多读了几本书吗?天赋的能力,记忆能力和反应速度等因素自然是重要的一面,但是还需掌握一种特殊的东西。如果不是这样,当今计算机就是“最聪明的了”,因为它比任何人记得多,反应得快。
那些“特殊的东西”是什么呢?说法不一,众说纷纷。不妨在这里把那些具体的方法和计策抛掉,看会留下些什么东西。不管怎样,我相信会留得有的。因为客观世界本身就是统一体,作为反映它的东西为什么不能统一呢?当然这种统一绝不是量上的统一,而是质上的统一。这种“质”应高于各门具体科学的质,但是这种“质”不应全是哲学似那样高的质。只有这样才能说明各门具体科学,又能被各门具体科学所说明,并且才能用它来指导我们的思维活动和成为具体科学交流中的“共同语言”
作为指导思维活动的东西不应该是“死”的,而应该作为可信可不信的“光点”——既不能等到有充分论据才相信是所要寻找的“光点”和所在方向,也不能一看到“光点”就认为是所要寻找的“光点”和方向。但是一旦捕捉到“光点”,不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大胆地去尝试。
下面就是我力求的一点狂妄尝试。我认为人们所做所为无非就是如何去构成和分解事物,如何去确定和建立联系,以及如何转换事物和如何去作用事物等。也就是说作为指导思维活动的那种东西,也就是事物的构成和分解规律,事物的联系、转换和相互作用规律。
最后希望以此作为促进思维科学论题的提出和发展的“导火线”,并以此得到完善成为“思维路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