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 为什么这么火 批判性思维

如题所述

有读者向我反馈,第六章讲的那些常见的逻辑谬误,很实用。但还是希望我多讲一些案例,毕竟我在文章中也提到了,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真正遇到的逻辑谬误,都是隐藏得很深的。于是,我今天(五月六日)仔仔细细地看完了一期《奇葩说》节目,我准备用这一期当作案例,给大家分析一下,双方辩论时所犯的逻辑谬误,开头我会先告诉大家如何正确地进行论证。
首先,我们要来了解一下这个节目的背景。《奇葩说》是一档中国说话达人秀节目,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辩论赛。它是以收视率为目标的娱乐节目。而我接下来要以严密的论证标准要求这些“辩手”,在许多人看来,或许有些苛刻。不过,我必须事先向大家说明,我之前并不了解这些“辩手”,对他们既没有好感也没有恶感,所有的分析都是对事不对人。而且我也没有针对《奇葩说》这个网络节目,我对待所有“论证”的要求都是一样的,《奇葩说》里的确有很多逻辑谬误,而严肃的辩论赛中也会有逻辑谬误。哪怕是学者们在进行学术论证时,也会犯逻辑谬误。仅仅是因为一些偶然因素导致我选择用《奇葩说》第三季第十八集作为案例而已。
在具体讲逻辑谬误之前,我还得多说几句。辩论和论证其实是有差异的,前者更多是表演和说服。辩论看重的是改变对方或者观众或者评委的想法,而论证本身不关心听者的想法和信念状态,只关心逻辑本身。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辞学》中提到,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有三件人所能控制的要素,分别是Ethos(人格品质),Pathos(情感),Logos(逻辑)。一个人如果具备更高尚的人格,更能调动听众情感,拥有更高的逻辑论证能力,那么就能更好地说服他人。而我们现在关心的仅仅是逻辑论证,而且我们进行逻辑论证也不是为了说服他人。我会在后面的章节中更深入地讨论修辞学,它是一门论辩和说服的艺术。
终于可以开始正式的案例分析了。首先,《奇葩说》第三季第十八集的论题是,要求时刻保持联系(简称时保联)是否是一种暴政?
大家作为看过这一系列批判性思维教程文章的人,拿到这个论题,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如果你的想法,是“一定是暴政啊!”或者“怎么会是暴政呢?”,那么请先自己打自己一个耳光。在讲“讲道理”和“概念定义”的那两篇文章里,我首先就强调了,概念定义是讲道理的基础,首先要进行概念定义,而不是给出结论!
那么,“要求时保联是不是暴政?”这个语句中,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分别是”时刻保持“,“联系”和“暴政”。
先来看看最简单的暴政。暴政是什么?是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不合理的高压暴力统治,通常是指代君主制国家下,独裁君主对民众的高压政治。那么时保联是不是暴政呢?显然不是,因为时保联的语境是当下的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现在的中国是共和制度,上一个帝制国家,清帝国,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结束了。所以时保联不可能是字面意义上的暴政。
那么,暴政还有什么含义呢?人们对一个词的使用,除了它的字面描述意义之外,还有很多衍生的含义。暴政还有“不合理的控制”这样一种衍生的,贬义化的含义。所以,现在的问题就要改成,要求时保联是否是一种不合理的控制?
接下来让我们分析一下联系这个概念。联系是指双方或者多方进行信息上的交流,是双向的互动和沟通。那么如何进行交流和沟通呢?直接面对面通过嘴巴说、耳朵听,这是可以的。通过电话也可以,也可以写信,写电子邮件。还利用微信、微博、QQ等等网络通讯工具进行联系。
联系这个概念算是比较明确,而暴政由于不可能在字面意义上使用,所以我们也给了它一个明确的衍生含义。那么“时刻”这个概念呢?时刻字面上是指时时刻刻,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分分秒秒。但是,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交流时,我们在和朋友聚会结束要分手时,会对朋友们说到,“时刻保持联系啊"。在这里,我们的真实含义,不是要求朋友分分秒秒都保持和我们的联系。这里的“时刻保持联系”是客套话,是礼貌用语,类似“再见”,“见到你很高兴”。所以,一个词可以在它的非字面意义上被使用,这是源于话语本身的修辞特性,这里就不详谈了。总之,我们在分析这个“要求时保联是否是一种暴政?”这个话题时,我们是在字面意义上使用“时刻保持”这样一个概念的。否则我们就很难说明“时刻保持联系”和“保持联系”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差异了。
那么,在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概念定义之后,我们可以把原先模糊的,定义不清的论题,改成更清晰的,定义更严谨的论题。“要求时保联是否是一种暴政?”要改成“要求分分秒秒保持联系是否是一种不合理的控制?”
接下来,我们应该继续分析,什么叫“不合理的控制”,但我估计各位读者已经不耐烦了,所以这里先暂时略过,以后我写长文讨论伦理学时,再谈谈这些概念。不过,我们还是必须把那句更清晰、更严谨的论题补充得更加全面一些。因为那句话里面没有起限定作用的量词。
在任何情况下,如果x要求y对其分分秒秒保持联系,那么x的这种行为,是否构成对y的不合理控制?
这样的一个论题,就足够清晰和严谨了。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个严谨和清晰的定义,划出它的论域,将其归类到某一个专业领域中去。而这个问题属于应用伦理学,但是这篇文章就不详谈应用伦理学了,以后会写到的。
那么,大家现在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x这种行为,究竟是不是不合理的控制呢?
如果大家学过谓词逻辑,可能对于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会显更加得心应手。谓词逻辑也在这组批判性思维教程系列文章中会提到,大概是下下章。先回到正题,当我们要反驳一个“全称判断”时,我们只需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我们只需要找到一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x的确要求y对其分分秒秒保持联系,但是x这种行为又不构成不合理的控制。
这样的案例能不能找到?其实很容易,急症科的值班医生,被要求分分秒秒保持联系,这算不算是不合理的控制?当然不算,这本来就是急症科的值班医生该做的事情。那么,我们现在找到了一个情况,只要y是急症科的值班医生,只要x是来就医的人,或者x是y的同事,那么x对y的要求就不构成不合理的控制。如此,“在任何情况下,如果x要求y对其分分秒秒保持联系,那么x的这种行为,是否构成对y的不合理控制?”这个问题,就要给予否定的回答。
但是,我们在为原问题添加量词时,为什么一定要添加全称量词呢?可不可以把原问题改成“是否存在一些情况,如果x要求y对其分分秒秒保持联系,那么x的这种行为构成对y的不合理控制?” 这其实是可以的。在谓词逻辑中,我们有两种量词,一种是全称量词,一种是存在量词。与之对应的两种判断,分别是全称判断和特称判断。如果以全称判断来解读原问题,那么其回答是否定的。如果以特称判断来解读原问题呢?那么其回答就变成肯定的了。
因为我们也能轻松找到一个案例,说明x对y的确是不合理的控制。比如x绑架了y,要求y对其时时刻刻保持联系,这种要求当然是不合理的。这里的不合理是不合伦理,不是不符合经济学上的道理。如果从经济学上的道理来看,x要求y时时刻刻保持联系,当然合理,否则x可能会因为y的逃跑而失去赎金收入。而y也肯定能理解x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对自己提出的这样一条合理但又不符合道德的要求。
好了,不扯远了。简单总结一下,如果我们添加的是全称量词,那么回答是否定的。要求时保联并不总是一种暴政。如果我们添加的是存在量词,那么回答是肯定的。要求时保联有时候是一种暴政。如果奇葩说这个节目依照我这个分析思路来进行,估计这个节目就做不下去了。讲了开头,观众就会跑掉大半,留下的观众在听完这个结论后,估计也要骂人了。大家应该也看出做娱乐节目和做论证的区别了。前者是很欢乐的,后者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很枯燥无聊的。
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下这样一个问题。设x要求y对其分分秒秒保持联系这一行为为p,x和y为不定变元,集合P由地球上的所有符合p的具体行为组成。那么,随机从集合P中抽取大量样本,为这些样本进行道德赋值,问这些道德赋值的分布状况是什么?换成更通俗易懂的问题,就是当x要求y对其分分秒秒保持联系时,在所有的这些要求中,究竟是合理的居多还是不合理的居多?留作思考题。
接下来,就让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奇葩说的辩手所犯的逻辑谬误。每位辩手我以他们的姓氏简称他们。他们说的话我会尽量都打出来,有些不重要的内容(口误、广告等)我就略过了。其实,这个过程真的让我很痛苦,这群人实在是废话太多太多了,不过,既然他们能为观众带来欢声笑语,那我就尽量耐心一点吧。
范:其实这个题目来的时候,我一开始就特别的反感。不理解什么叫暴政。暴政是这种,我就听什么赢政啊,秦王嬴政是吧,焚书坑儒。还有那个商纣王,玩苏妲己那个,导致了祸国殃民。我觉得这种人他算是暴政。而且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样例,这样的状态。让我感觉到的是,这是一种非常不愉快的事情。暴政肯定是让人觉得不愉快的事情。那我就问自己了,如果有人要求我时时刻刻跟他保持联络的话,我觉得这是一句世界上最美丽的情话。因为我缺爱。我缺爱是从小时候开始……(接下来是讲其小时候的经历,她希望父母能对她有更多的关注和联系)如果那个时候有一个手机,该有多好。爸爸妈妈可以跟我随时保持联络。爸爸妈妈对我(孩子)来说,就像天一般的存在,我特别希望他们能跟我时刻保持联络……(接下来讲她具体是如何希望和父母保持联系),所以我极度缺乏安全感,我缺爱。所以你们有没有想过,提出这样要求的人,可能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接下来她和观众诉说自己要刷存在感),今天过年的时候,有个新闻特别打动我。大家还记不记得有一个大肚婆回去看他老公的那个故事?(大意是,某孕妇大年三十晚上被杀害,其丈夫在其遇害后不断向其发微信试图联系她,),所以时刻保持联络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我再举一个自己的例子。(大意是,其发小过时后,她依然关注着她发小的微信和微博,因为她认为这是一种联络。)我觉得主题啊,暴政是一件让人痛苦的事情,一个可怕的事情,可是对于我们来说,时刻保持联络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是一句甜蜜的情话。我知道自己有时候可能会做得太过了,但如果你嫌我烦的话,你告诉我就行了,你别去法院告我呀。
从修辞学的角度讲,范的策略是走Pathos路线,节目当时的配乐也是这样的风格。不过我们分析的不是修辞风格,而是逻辑谬误。首先,范试图说明的结论,是“如果x要求y对其分分秒秒保持联系,那么x的这种行为,不构成对y的不合理控制”。从逻辑谬误的角度来看,范多次犯了以偏概全谬误。她以自身经历为单个案例,说明y希望x对其时时刻刻保持联系。但这只是她个人小时候的经历。这个地球上有七十亿人,许多人都有许多这样的经历,试图从一个样本推出总体,这就要以偏概全谬误。我在上一章中,还有一个在辩论中经常出现的谬误没有提到,那就是“红鲱鱼谬误“,也就是试图说一些听起来和论题有关系但实际上和论题没有关系的话,来试图转移大家的注意力。范在这段话中就犯了红鲱鱼谬误。她想要表达的是,存在一些y,x希望能与其联系。这些y就是已经过世的亲友。但是,这些话和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没有关系的。不管这些y是否存在,x对y的时刻保持联系要求是否合理这一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回答。
颜:其实范刚才说的故事都很动人。但是有一点偏题,她为什么觉得这个暴政是没有不愉悦反而是让她有点幸福感。因为她这个时刻保持联络,没有时刻的,她说的要么就是已经过世的人,如果某人已经过世了,我当然很想跟她有联络,但今天我们不是谈这类人嘛,对不对?再来,她的时刻保持联络,是不需要长时间一直联络的,是偶尔想到的时候,有电话可以打的,今天我们这个题目,难道是讨论要不要有手机吗?肯定不是嘛。是说时刻保持联络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种状态在我认识了某学长之后,他演绎得非常完美。对我来讲,它肯定是一个暴政,最暴政的原因是非常影响我们吃饭。你们要知道一道菜上菜的时候,那前五分钟是最重要的时间。那个菜还是热的,你这个时候拿起筷子想要动的时候……(大意是,某学长因为其妻子要求其时刻保持联络,从而离席去打电话,导致与某学长一起吃饭的颜无法尽情吃饭)你看,是不是非常打扰我们原本的生活节奏。就连吃饭节奏都被打乱了。当我们真的吃上那口饭的时候,那饭已经凉了。这就是我说的,时刻保持联络是一直一直一直让你联系他的。时刻保持联络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打电话的人,一种是接电话的人。范很明显,是打电话的那个人。所以她不会觉得这是个暴政,没有人会主动说自己是个暴君。但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是那种接电话的人。对接电话的人来讲,其实打电话的人完全不管,也不care他们到底在做什么。这才是暴政的地方。我想打给你我就打给你,不管你在工作也好,你在吃饭也好,你在上班也好,甚至有时洗澡的时候他问你洗澡为什么不带手机进去,你不知道世界上有防水袋的吗?在他们的世界里,让你接电话是首要的目的,那我就很奇怪,他为什么一直要联系我,是担心我吗?关心我吗?其实很纯粹,他就想打电话给你而已。所以我们讲,时刻保持联系最暴政的地方在哪里?就是它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让我们没有办法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来行动。我们所有的行踪和自由意志都根据打电话的人来做了。所以这是一种暴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