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一些舞蹈民族民间舞傣族(花腰傣)的资料??

要写关于民族民间舞傣族(花腰傣)的论文 希望了解这些知识的朋友能够提供一些!先谢过啦!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傣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热爱自由 性情憨厚、 勤劳勇敢的民族。是我国人口超过百万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也就是云南省西南部边境一带,与缅甸、 老挝、 越南 、泰国接壤。在云南傣族主要聚居区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景东 、景谷 、普洱、 元江等县。其中德宏 西双版纳傣族人口最多。根据汉文资料的记载,其先民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百越人;汉晋时期称作滇越 、掸 、的古民族。唐宋时期,由于他们喜用金、银箔装饰门齿和文身,所以有金齿、银齿、绣脚、绣面等名称。元朝时,称作金齿、白衣、或百夷;清代以来称作摆夷。但这些都是他称,历代的这些称呼都是根据该民族的形体装饰和服饰特点来称呼的。傣族自称,一直是“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按照我国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傣族,又有傣勒、傣那、傣雅等民族自称。汉语称水傣、旱傣、花腰傣,服饰上有一些差别。傣族属于汉藏语系。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属于印度婆罗米字母体系。
傣族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四季如春,山川秀丽,资源丰富,森林茂密,适宜于各种动植物的生长,被称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河谷地区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宜于农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栽培。傣族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长期以来,西双版纳享有“滇南谷仓”的美称。该地区的傣族村寨多依河傍水,椰树高耸,人们都住在干栏式竹楼上,翠竹掩映,溪流环绕,优美宁静,别有一番南国田园的景象。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哺育出傣族人民性情温和,善良,民间舞蹈中浸润着亚热带特有的风情。
傣族普遍信仰的是从印度传入的小乘佛教,但至今依然保存着佛教传入前的鬼神崇拜的原始信仰。傣族还有这样一种传统习俗,男子未成年时,要到佛寺识字、读经,过一段僧侣生活。与宗教相关的活动很多,如修功德“作摆”的佛会,以及原始遗存的插秧、收割时的祭祀等。这种宗教观念使傣族民间舞蹈有了浓郁的宗教色彩。
二、形成“三道弯”体态的各种文化因素。
关于古越人的遗风,众多学者考察后得出,“傣”的字源来自古越的“越”字,傣族是古代百越族系中的一支滇越的后裔。还有百越民族史的专家们概括为:“蛇、鸟图腾;断发文身、习水便舟、巢居、种植水稻、语言不通、喜食异物、善铸宝剑等。”这些特征与“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实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诸多古越人的遗风在今日傣族人民的生活与审美中依然保存着。傣族人认为“水”是圣洁的,他们喜欢水,爱洁净,由于炎热的天气,辛勤的水田劳作,使人们对水有了更加深切的情感。傣族有许多关于水的节日活动,在年节时,人们要赛龙舟、比划船、还有我们都知道的傣族最具代表的节日“波水节”,都是古越人“习水便舟”习俗的延续。关于蛇鸟的图腾,让我不由的回想到傣族民间舞蹈的基本体态“三道弯”的造型。像水波一样柔软的臂部动作,以及孔雀舞优美的各种形象,虽然这些和信仰小乘佛教有关;但其根本原因则还是在于两千年前先民的鸟、蛇图腾的崇拜和逐渐深化的民族审美。
从古越人的蛇、鸟图腾到今天傣族的孔雀与大象的崇拜,是多少年来民族生活和心理发展的结果,由于该地区是热带原始森林,繁殖着孔雀和大象等多种珍禽异兽和生长着许多奇珍植物,正因为是这样傣族人民才能够更仔细的观察这些动植物,其中大象和孔雀是傣族象征吉祥幸福的动物。因此,模仿吉祥动物的形态、神态、动作是构成傣族民间舞的主要成分之一。
还有人们认为孔雀的自然形态也有“三道弯”的特点。当孔雀立于高出,长长的尾羽垂下来,其形态刚好是“三道弯”。傣族民间舞的手势、手位、手臂的动作也多是对孔雀形态的模仿。傣族民间舞蹈可以分为三大类即自娱自乐性、表演性和祭祀性。其中最具代表和我们熟悉的是表演性舞蹈孔雀舞。因而对孔雀的崇拜造就了傣族民间舞“三道弯”体态的发展,就是在傣族织锦、饰物上的孔雀图案,也多是“三道弯”的形象。如傣族舞蹈家杨丽萍表演的《雀之灵》在体态上运用修长、柔韧的手臂和灵活自如的手指形态变换,尤其是运用了手臂各关节魔术般有节奏的律动创造出高洁富有生命激情的形象。每一组动作无不体现了“三道弯”。傣族舞蹈律动中不仅有孔雀的轻盈、柔美的舞姿,还有大象漫步森林的和缓、稳健的步态。
“水”被人们陈为生命之源,和火的使用一样,给人类带来了文明,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傣族滨水而居,爱水对水有着更为特殊的情感。只要一提起傣族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联想到水及与水有关的事物,著名傣族学专家黄惠教授说:“用水来形容傣族,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也有史书将傣族描绘为“一日十浴”也许一点儿也不夸张。水,被傣语称为“喃木”;傣语称风为“垄”,称气也为“垄”,认为风和气吹在人身上是凉的,是看不见的水,风和气在空气中慢慢变化,从看不见摸不着变为看得见摸得着,变成雾和雨,最终变成了水,成为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东西。“泼水节”是辞旧迎新的年节,时间大约在清明后十日,具说在泼水节的这几天人们都盛装打扮,人人都手拿着可以装水的容器,然后再大街小巷见人就往身上泼水,泼的水越多越吉祥。还有70年代之后,东方歌舞团演员刀美兰,表演的傣族舞蹈《水》,表现了傣家姑娘在水中随波逐浪的形态,以优美抒情的舞姿表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的意境。因此傣族又被称为“水的民族”也是“水”造就了傣族民间舞柔美、纤细的三道弯体态的风格。
三、傣族民间舞“三道弯”与敦煌舞“三道弯”的区别
“三道弯”是我国民间舞中常见的一种舞蹈体态。由于各民间舞中“三道弯”的动态来源及其部位的高低,律动与风格上均有较大差异,因此,同样是“三道弯”,在不同的民间舞中却有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动态特征。“三道弯”的体态并不只限于傣族舞蹈中,在敦煌舞姿中也可以见到,而且他们多曲线的雕塑般的舞姿在印度舞中也可以见到。
“三道弯”可以说是佛缘的典型姿态。我们都知道佛教起源于印度。印度舞蹈也多以扭腰、出胯、掖腿、十字交叉、吸腿、双臂曲张等象征性的形体动作强调它的审美性。
敦煌舞讲究眼神和呼吸的配合,印度舞也注重眼神的训练,但敦煌舞的眼神不像印度舞蹈有那么丰富多变的眼神内涵,敦煌舞的眼神只有“端庄高雅、温婉妩媚的抒情眼神”和“有力,活泼跳跃的眼神”。再加上形体构成的多曲线的独特风格。

给你一点资料,你自己整理一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07
整理了一下
傣族,又有傣勒、傣那、傣雅等民族自称。汉语称水傣、旱傣、花腰傣,服饰上有一些差别。傣族属于汉藏语系。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属于印度婆罗米字母体系。
从古越人的蛇、鸟图腾到今天傣族的孔雀与大象的崇拜,是多少年来民族生活和心理发展的结果,由于该地区是热带原始森林,繁殖着孔雀和大象等多种珍禽异兽和生长着许多奇珍植物,正因为是这样傣族人民才能够更仔细的观察这些动植物,其中大象和孔雀是傣族象征吉祥幸福的动物。因此,模仿吉祥动物的形态、神态、动作是构成傣族民间舞的主要成分之一
还有人们认为孔雀的自然形态也有“三道弯”的特点。当孔雀立于高出,长长的尾羽垂下来,其形态刚好是“三道弯”。傣族民间舞的手势、手位、手臂的动作也多是对孔雀形态的模仿。傣族民间舞蹈可以分为三大类即自娱自乐性、表演性和祭祀性。其中最具代表和我们熟悉的是表演性舞蹈孔雀舞。因而对孔雀的崇拜造就了傣族民间舞“三道弯”体态的发展,就是在傣族织锦、饰物上的孔雀图案,也多是“三道弯”的形象。如傣族舞蹈家杨丽萍表演的《雀之灵》在体态上运用修长、柔韧的手臂和灵活自如的手指形态变换,尤其是运用了手臂各关节魔术般有节奏的律动创造出高洁富有生命激情的形象。每一组动作无不体现了“三道弯”。傣族舞蹈律动中不仅有孔雀的轻盈、柔美的舞姿,还有大象漫步森林的和缓、稳健的步态。
“水”被人们陈为生命之源,和火的使用一样,给人类带来了文明,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傣族滨水而居,爱水对水有着更为特殊的情感。只要一提起傣族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联想到水及与水有关的事物,著名傣族学专家黄惠教授说:“用水来形容傣族,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也有史书将傣族描绘为“一日十浴”也许一点儿也不夸张。水,被傣语称为“喃木”;傣语称风为“垄”,称气也为“垄”,认为风和气吹在人身上是凉的,是看不见的水,风和气在空气中慢慢变化,从看不见摸不着变为看得见摸得着,变成雾和雨,最终变成了水,成为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东西。“泼水节”是辞旧迎新的年节,时间大约在清明后十日,具说在泼水节的这几天人们都盛装打扮,人人都手拿着可以装水的容器,然后再大街小巷见人就往身上泼水,泼的水越多越吉祥。还有70年代之后,东方歌舞团演员刀美兰,表演的傣族舞蹈《水》,表现了傣家姑娘在水中随波逐浪的形态,以优美抒情的舞姿表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的意境。因此傣族又被称为“水的民族”也是“水”造就了傣族民间舞柔美、纤细的三道弯体态的风格。
第2个回答  2012-01-10
你是要音乐啊?还是什么什么舞蹈编创这类的资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