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体育教学中的水平目标?水平目标的定义是什么?

如题所述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客观标准。

自2001年开始我国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也包括体育课程改革,至今已有三年多时间了。我们经过多层次的体育课程改革培训,认真学习研究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并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深入实施实验,从整体性宏观方面来讲,目前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发展思路是好的,整个课程改革的方案也是符合世界潮流的,从具体的微观方面来讲,做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我们认为它在思想理念方面制定的很好,很正确。但是在课程目标方面,特别是在六个水平段目标方面虽然制定的也很好,但是从严格的角度上来讲,我们认为还不够确切,或者说目标过于繁多,它几乎是不能确切的反映出全国各地中小学生的客观实际与各个学校的具体客观实际。因为,首先在我们的体育课程标准里面有总目标,也有五领域个目标,还有六个水平目标,我们稍加细心的把它进行排列组合,仅初中就有二百多个目标,高中也有二百多个目标,总共就有四百多个目标。我们认为把一个总目标分解成几百个目标,这是一种分解的办法。如果说,我们能够根据客观实际需要,联系客观实际的各种动态,最后,采用整合的思维方法把分散的目标归纳起来,成为我们体育教学中的一个单元目标,那么一个学期的教学目标有几个就够了。

分解也好,整合也好,我们认为都要。因为,我们为了去认识问题,就可以采用分解的办法。我们为了去解决问题,就必须采用整合的办法,这是一个很正常的逻辑思维的程序。可是,有人认为不论是认识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要用分解的办法,这样就不免要出问题了。因为都用分解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就必然产生了这样一种结果,叫对号入座,照猫画虎。例如,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实验中,全国的部分省市地区中基本上都出现了这样一些事情,就是各级教育行政领导也好,或是体育教研员及来看课的教师也好,几乎都是按照了来看你的一节课(公开课、评比课也是这样),看看你这节课是不是符合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里面的学段“水平目标”和其中的“五个领域目标”。我们认为这不可能,因为一节课没有办法同时达到五个领域目标,它必有侧重。另外,一节课还没有最后完成教学任务,只有一个教学单元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单位。具体地讲,就是只有在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计划之后,这个时候才可以提出完成了“五个领域目标”,而且这“五个领域目标”是经过教学实践整合之后,它是符合学校实际的具体目标,而不是空调的什么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目标。所以,我们认为不能老是光搞分解思维;其次,在制定一个课程教学工作计划的时候,有很多人认为初中阶段就是根据新课标中的“水平四”的目标来制定教学计划。具体地讲,就是从“水平四”的目标中间拿出一个目标来进行相对照然后再去找教材,我们认为这是本末倒置。因为,例如拿出一个“运动参与”的目标来,或者,拿出一个“运动技能”目标出来,再根据其目标去找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再去上课,最后再去评价,这叫:以目标为出发点,以目标来统领教学的全过程,这种思路不是我们课程设计的思路。

因为,目标是专家制定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况且目标它只是单线条的,它在统领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这个目标是不是适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这完全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师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所处在的年级阶段的不同而定。所以我们认为,现成的把课程目标简单地拿过来使用,这就是对号入座。现在有很多人讲,平时检查教学也好、上体育公开课也好,初中阶段无论是初一年级,或是初二年级,还是初三年级,就是根据新课标中的“水平四”的标准来实施操作,根据“水平四”的目标来检查看你是否完成了“水平四”的教学目标。这里我们认为,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一、二、三、四、五、六各段水平目标的这个排列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顺序排法严密的逻辑结构,因为这是由体育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而决定的。那么这个问题如果是在其它的学科中就有这样的排法,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必须学完一元一次方程,才能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再例如,在外语的教学中,学生必须先学完音标和单词后,再学习词组和语法及应用。而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就没有理由说你先学习什么内容,后学习什么内容。例如在篮球教学中,就没有理说你必须先学习运球,再学习传接球,最后再学习投篮。那么,反过来讲我现教学生投篮可不可以?我们认为可以。那么这样以来,在整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间也一样,并不是象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所讲得那样,第一,先开始和小朋友一起“玩”;第二,在“玩”的过程中间进行互相交流;第三,在“玩”的过程中间又能互相帮助等等。这里,我们的看法是,先交流后一起玩可不可以?我们认为完全可以。交流与一起玩再加上互相纠正错误缺点行不行?我们认为也可以。试问为什么互相交流和相互纠正缺点一定要到小学的五、六年级?那么小学的一、二年级就采用这样的方法行不行?我们认为完全可以,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在辨证中发展的。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这种分解思维的方法提供给全国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思考的线索虽然很好,可是我们在针对课程标准制定单元教学计划的时候,必须要进行多方位的重新思考并根据现实的需要加以整合,重新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而不是空洞的目标。

因为在课程标准里面提到了“五个领域目标”,这实际上存在着两大整合:第一个,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是运动主线;第二个,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是健康主线。我们现在讲的多方位思考与重新整合,就是要把运动主线和健康主线整合在一起。如果说没有运动主线,只有健康主线,我们认为这是背离了体育课的本质特征。再次,就是目标导向?还是过程导向?我们认为这是一件重大的事情。泰勒提出的课程论,就是目标导向论。泰勒把整个课程分成四个部分:第一,目标;第二,内容;第三,实施;第四,评价。他的观点是目标导向内容,目标导向过程,目标导向评价,目标是决定一切的。这一提法实际上对不对呢?其实不完全对。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制定单元教学计划的时候,首先考虑的问题不是目标而是先考虑过程。关于课程中以目标导向论为出点是泰勒在1947年时提出来的,目前是2004年,也就是说从泰勒提出这一观点到现在已经有57年的时间了,其实在这57年中有很多专家早就提出来了另外一些观点,这个观点就是过程导向论。那么,这个过程导向论指的是什么意思呢?它是指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间,或是在运动过程中间,能够发现该项运动的价值取向,而把它提升到目标上来。例如说游泳运动,游泳对人的有氧耐力发展很有作用,那你就可以提出说明在有氧耐力锻炼方面,游泳这个教材它所达到的有氧锻炼的目的和与其它教材相比较的话,它处于最佳状态。既然是最佳的,我们就可以把这个目标提出来。所以,它的目标是从过程中引来的,我们认为,课程目标它是单线条的,教学过程也是单线条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可以导向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也能产生新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两者之间是可以互通的。所以,从根本上说起来,我们讲的目标统合就是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里面的目标和教学中的客观实际、学生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以及学校的具体条件密切统合起来,能够整合成一个符合学校实际且可行的体育课程目标,而这个课程目标的基础点是落实在一个单元,而不是在一节课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05
课程的水平目标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确定的,它把基础教育的小学、初中、高中12个年级划分为6个学习水平。水平1至水平4相当于义务教育阶段,在小学每2学年确定一个水平目标级别,初中学段确定一个水平目标级别;水平5相当于高中阶段,而水平6则是满足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各学段提出的相应水平是基本要求,如有需要,也可以将高一级的水平目标作为本学段的发展性目标。
第2个回答  2018-04-04

初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1) 德育方面: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观点,具有良好的品德,以及一定的分辨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3)体育方面: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初步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

(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掌握一定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择业的一般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育目标体系中属中间层次,它比较具体地规定了各级教育所应达到的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1)德育方面: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方面: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因此,在这个阶段为学生今后全面和谐充分发展打下“初步”基础,是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特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1-06
对不起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