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的问题!求啊

1.请谈谈你学习《<论语>导读》这门课程的心得与体会。
2.简论《论语》中“文质彬彬”的思想观点。
3.谈谈《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4.结合《论语》有关“敬事”的语录,谈谈敬业精神对人生的意义。
5.简论“仁爱”的思想。
6.如何理解“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7.请结合《论语》有关“孝敬”的语录,谈谈现代社会如何弘扬孝道。
8.请结合《论语》有关礼仪的语录,谈谈现代社会的文明修养问题。
9.谈谈你对中庸的理解和如何在社会中做到中庸?
10.结合“博学”的相关内容,谈谈如何处理大学学习的博与专。
11.请结合《论语》中有关“信”的论述,谈谈现代社会的信用问题。
12.从社会现实出发,谈谈你对孔子“忠信”观的理解。
13.从社会现实出发,谈谈“为政以德”的意义。
14.请结合实际谈谈孔子思想的价值。

二、1.请谈谈你学习《<论语>导读》这门课程的心得与体会。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对于每个教育者更是如此。 1、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 2、做人要重视“仁德”。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3、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2)、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3)、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 (4)、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
2.简论《论语》中“文质彬彬”的思想观点。
文质彬彬: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即“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儒家认为君子应该是外在的装饰和内在的修养相契合,互为表里。现多指人的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为人坦荡。
3.谈谈《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儒家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君子是我们做人的目标,是我们努力要做成的一种人。(1)君子坦荡荡,君子无所争,君子喻于义。也就是说君子要学会宽容、谦让、明白大义。(2)君子不器,指君子具有多种才艺。文质彬彬:指君子既文雅又朴实。无适无莫:指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固定不变的要怎样做,也没有固定不变的不应该怎样做,而是怎样适合情理,就怎么去做。(3)修己以敬:君子是使自己修身养性恭敬谦逊。矜而不争:君子庄重自守,与人无所争;能够合群相处,但不与人相互勾结。躬行君子:君子凭文章来交朋友,靠朋友的交往来培养仁德。安守节操:君子在穷困时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了。(4)君子处世待人时常注意自己的容貌真诚谦和;常注意脸色庄重严肃;常注意说话的言辞和语气。君子要重视百姓、粮食、丧礼、祭礼。君子给老百姓好处,但自己不耗费;役使老百姓,但不招致老百姓的怨恨;追求仁义,却不贪婪财利;态度舒泰矜持,却不骄傲;威严庄重,却不凶猛。君子有九思。
4.结合《论语》有关“敬事”的语录,谈谈敬业精神对人生的意义。
儒家讲究“先行其事,后食其禄。”君子以天下为己任,通过“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事业来实现人生价值。这已经超越了物质上的个人得失。如说“敬事”对人生的意义,那便是仰俯无愧于天地。出题者浅薄,应该问敬业精神对君子人生的意义,因为敬事对小人来讲毫无意义,多少工资换多少汗水,如此而已。连私德与公德都分不清就来出题,这就是“不敬事”!
5.简论“仁爱”思想。
《说文解字》解释“仁”为“仁,亲也,从人,从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解释说:“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字从人二。”“仁爱”就是在社会交往中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或内在要求。这种仁爱之心要求发自内心的、真心的爱人。因此,孔子在解释什么是“仁”的时候,才会提出“仁者爱人”的观点。仁爱的价值内涵主要体现在仁的情感,不仅仅是爱亲人,也要推己及人。仁爱的核心就是要教会我们在社会中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只有关系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因此孔子特别强调“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条仁爱原则。这两条原则的具体表现则是宽容与包涵。材料中两家对于方寸之地的归属问题,首先由争夺到最后变为互相拱让,反映的正是这种宽容与包涵的仁爱精神在协调人际关系、邻里关系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6.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理解。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所谓“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推己及人的消极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推己及人的积极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推己及人的两个方面合在一起,便是忠恕之道。而孔子所言的“仁之方”,指的便是这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由此看来,“忠”和“恕”的区别在于:“忠”是人自己内心中一种对人对事的真诚态度,以及由此态度去用心地为他人谋事做事的行为。而“恕”则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推度别人的心,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谅解别人不周或不妥之处。“忠恕”二者相得益彰,是儒家处理人己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也是社会关系健康化的润滑剂。
7.怎样理解《论语》中的亲孝观,在当今社会如何孝敬父母?
(一)、儒家亲孝观:“人生五伦孝为先” 表述如:“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 (《孝经》)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2•7) 1、孝悌为仁之本。表述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1•2) 2、孝与仁相辅相成,不孝就是不仁。表述如孔子与宰我论孝。(阳货17•21) 3、孝即“无违”,即绝对服从父母。表述如:“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1•11)子曰:“事父母几(婉转)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4•18) 4、爱有差等,必须以父母为重。表述如:齐景公(杵臼)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季氏16•12) 5、敬爱父母。表述如: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学而1•7)“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4•19) (二)、孝的现代意义 1、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 2、孝敬父母——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富民强; 3、提高全民基本道德素质,建设社会精神文明; 4、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8.请结合《论语》有关礼仪的语录,谈谈现代社会的文明修养问题。
1.孔子倡导“乐群贵和”的精神。“礼之用,和为贵”中,“礼”的作用之一就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观念中的和谐、交融的精神,体现了其重群体、厚情谊的价值取向。 2.礼仪是文明养成的基础,在加强自我规范的同时,促进人际关系协调发展。人们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接受熏陶和教育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礼仪实践,能够增强人内心的文明意识,养成自觉的文明行为。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3.“礼”是“沟通”的伦理,礼仪可以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学习礼仪文化可以养成文明的行为,形成和谐的心理,促进身心健康。礼仪可以调整人们的生活、指导人们进行正确的社会交际。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的真诚热情,谦恭随和,能够体现出他的精神风貌、气质修养和文明程度,这是讲究礼仪的表现。礼仪能够沟通人们的情感,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人们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礼仪可以使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充满自信,更好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友好与善意,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信任。 4礼仪通过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规则来反映社会道德,倡导符合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不文明的野蛮行为,通过让人们知礼、守礼,实现人际关系协调发展。 5礼仪是道德评价的依据,有助于加强人格修养,提升社会公共道德。礼仪的重要特征是其广泛的社会性,“礼”所包含的规范、有序、敬诚、崇义等因素,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道德规约,礼仪与道德之间具有内在本质的联系,礼仪教育具有德育功能。实践证明,注重礼仪学习,从言行举止、仪态容貌等方面规范自身行为,尊崇“礼”的精神,可以逐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任何一种社会道德只有转化为个体道德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才是活生生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在生活交往中,作为道德外在形式,人们通过礼仪来显现道德修养,表现内在的道德精神。同时,礼仪又能够帮助人们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形成完善的道德品格。赫伯特•芬格莱特说“礼仪所显发出来的还有道德的完善,那种道德的完善蕴涵在自我目标的获得之中,而自我目标的获得,则是通过将他人视为具有同样尊严的存在和礼仪活动中自由的合作参与者来实现的。” “礼仪”是社会生活公共规范的总和。掌握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人,为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升社会公共道德做贡献。礼仪,使人类摆脱野蛮和愚昧,走向文明和自律。礼仪,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促进着人际关系的和谐,推动着人类社会道德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礼仪,在当今社会是不可或缺的。
9. 结合论语中关于友情的语句,谈谈你的交友观。
10. 请结合《论语》博学语录谈你的体会。
原文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在信息爆炸时代不建议大学生把自己培养成“百科全书”式博而不精的全才,人的时间有限,然学海无涯。但也不能“专”到除了本专业之外一无所知,从而和社会脱节的“专家”。中庸至德。掌握好平衡最关键。
11. 请结合《论语》中“信”的原则,谈现实生活中的诚信之道。
(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二)诚信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一直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道德要求,在人类的个体道德修养、人际关系的协调和社会秩序的整合方面发挥过重要的功能。第一,诚信是人们安身立命之本,是个体道德的基石。第二,诚信是交友之道,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第三,诚信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保证。在经济活动和商业经营领域,只有遵循诚信原则,以诚信为本,信守承诺,诚实无欺,才会赢得信誉,赢得市场,获得最大效益。第四,诚信是为政之本,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儒家认为,诚信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当政者的表率作用是实现社会诚信的关键。当政者如果带头讲诚信,就会对广大的臣民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臣民就会纷纷效法,谦让有礼,竭尽忠信。不仅如此,还会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产生巨大的影响。(三)诚信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意义。(结合实际)第一,儒家诚信思想有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第二,儒家诚信思想有助于建设政府诚信,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第三,儒家诚信思想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12. 怎样理解儒家的“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在孔子看来,“忠恕”是其“仁爱”学说的重要部分,实行“仁道”,就在于会运用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实行“忠恕之道”要做到: 1.首先,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维规律。“仲弓问仁。子曰:‘出门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要求他的学生事君使民一是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 这两者皆以“仁道”为根本。但孔子也认为,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德法则并不是容易的事,连他的高足子贡也不例外。 2.其次,要有“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的心怀。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所谓“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推己及人的消极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推己及人的积极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推己及人的两个方面合在一起,便是忠恕之道。而孔子所言的“仁之方”,指的便是这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由此看来,“忠”和“恕”的区别在于:“忠”是人自己内心中一种对人对事的真诚态度,以及由此态度去用心地为他人谋事做事的行为。而“恕”则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推度别人的心,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谅解别人不周或不妥之处。“忠恕”二者相得益彰,是儒家处理人己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也是社会关系健康化的润滑剂。 3.再次,提倡要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道德修养。遇事对人要宽容大度,不苛求于人,对自己则要严格对待,时时存反省之心,简言之就是要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心境,这样就可以避免使人不敢接近,从而远离怨恨了。不单是对待对自己来说是普通关系的人要有宽容大度的心态,对待和自己有隔阂的人,孔子也主张遵循道德原则办事,“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孔子认为,对别人的怨恨要忘记,用公正和正直来报答它,以消除隔阂和嫌隙,淡化矛盾。通过这种道德修养,通向“忠恕之道”的路径就进一步清晰了。 4.最后,要遵守“絜矩之道”。所谓“絜矩之道”,就是要遵循推己以度他人他物,使人人的行为都符乎于忠恕之道的准则,亦即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指君子的一言一行要有以身作则的道德示范作用。儒家的“忠恕之道”是将心比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谅解。如果人人都懂得这个“忠恕之道”的价值,并且实行它,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从而化解人与人之间不必要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变得更加和谐。所以,孔子说“忠恕之道”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种道德规范。(二)忠恕之道的当代价值 ⑴、忠恕之道对我们现代人培养德性、修身安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⑵、忠恕之道有利于加强社会成员的社会道德责任感。 ⑶、忠恕之道有利于构建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
13.从社会现实出发,谈谈“为政以德”的意义。
有人过分强调管理者的特殊性和灵活性,这是非常片面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失德,人民群众也会争相效仿。正如我朝领导裸官,平头百姓也崇洋媚外。
14.请结合实际谈谈孔子思想的价值。
笼统的讲,如果孔子思想贯彻执行,无论是用于哪个国家,都将是太平盛世,人民有耻且格。像你这种出题不严谨,不负责任,不敬事的出题者将不会好意思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就是孔子思想最有意义的一种价值之一。等你这种人都死完了,学生们享受了健康的教育环境,也不会来网上搜索答案了。因为学习本就是快乐的事。这也是一种孔子的思想价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07
  其实圣贤的价值,就在于在千古之前,他们有价值的生活经验,可以穿越沧桑走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的微笑着,注视着我们仍然在谈的言论中收益而已!

  古人的智慧,是现代人很难超越的,比如说我们是学哲学的,我们中国啊,有很多的哲学系,也有很多的哲学家,但是有哪一位哲学家能够写出一本书,如老子的《道德经》一样传承久远,还被翻译成多国的语言文字,为现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所研究。中国有这么多的历史学系,有这么多的历史学家,又有谁能写出一本书,如司马迁的《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国有这么多军事学家,有这么多军事院校,又有谁能写出一本书,如《孙子兵法》,仍然被西点军校奉为教材,所以我们只是略举了几个例子,那就告诉我们,其实中国古人的智慧,我们不能说是后人没有办法超越的,但是它确实是后人难以超越的。原因在哪里呢?就是因为《论语》上,孔子说的这样一句话,他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的工匠,要把桌子做好,必须首先使你的工具锋利起来,同样的道理,我们人,要认识客观事物,要认识得清楚,首先必须把我们的心清静下来。

  我们看到当代日本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池田大作,他在和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先生对话的时候,他就讲了这样一句话,他说,一般人认为是落后象征的东西和这样的国家,实际上秘藏着时代最先进的东西。但正是因为它是秘藏着,所以很多人认识不到,还经常对它妄加批判。这就是导致传统文化没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我们看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什么呢?大道至简,如果能用两个字来概括传统文化的核心的话,这两个字就是道德。道德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在古代社会中,它是由两个字构成的。首先我们看一看什么是道。用现代西方哲学的话来讲,道就是客观性、必然性的宇宙秩序,但是我们中国人喜欢简单,什么是道呢?就是自然而然的规律。这种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是恒常不变的。在古代是如此,在今天也是一样。所以为了突现道这种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规律,儒家又常用天道来体现这个特征。比如在《论语》上孔老夫子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当孔老夫子在思考天的默然无语的时候,他看到了一种不是上帝创造而神圣的自然。而是万物在生长过程中赋予我们的一种自然的规律、秩序。所以这句话说天虽然不像我这样,用语言的方式和大家交流,但是我们从司机的变化中,从万物的自然生长中,感受到一种自然规律的存在。比如说,春华秋实的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事实,人与自然融合一体,密不可分的关系等等,这个都是自然的规律。《易经》上也说,古代的圣人,上观了天象,下察了地理,从中得出世间一切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既然是一切事物,就不仅仅包含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也包括了社会人伦秩序,要保持稳定,保持和谐,必须遵守的人伦大道,这就是孟子所提出的五伦关系。那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诸位朋友看了这五种关系不要把它当为知识来学习,它是告诉我们去反省。我们在这五种伦理关系中处的责任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尽到了自己的本分。比如说作为儿子,我们是不是做到了孝顺父母;作为领导作为被领导,我们是不是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做领导的是不是能仁爱关心下属,做被领导的,我们是不是竭尽全力完成了领导交给我们的任务?作为丈夫,是不是做到了有恩义有道义有情义;作为妻子,是不是有德行,起到了相夫教子的作用?作为兄长,是不是友爱关心了弟弟妹妹;作为弟弟妹妹,是不是对兄长很是恭敬很是听从;作为朋友,和朋友相交往的时候,是不是做到了言出必信。这几个伦理关系处理好了,我们的人际关系,我们的社会人伦秩序,才是井然有序的。那么这几天上台来分享的嘉宾,我们相信,他们都是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所以他们才有资格呢,来到台上跟大家分享。学习传统文化呢,是“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我们只是知道五伦关系是什么,但是我们五伦关系处得都不是很好,这个人就是“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徒徒长了自己的浮华之风,傲慢之气,但是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合格的人。所以中国古人说,人,无伦外之人,人,没有活在这五伦关系之外的人,无论我们是什么地位,什么身份,都需要把这五伦关系处理好,把自己的本分给尽到。
  道,不仅仅是包含了宇宙自然界的规律,也包含了社会人伦秩序的规律,所以我们概括一下,什么是道呢,它就是宇宙和人生的秩序和规律。什么是德呢?德者,得也。道德的德和获得的得是相通的。那么他得到了什么呢?其实就是得到了道。所以中国常常有一句话叫做“得道之人”,得道之人,得道之人,其实就是圣人,他们对道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察。所以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就称为是有德的了。这个道体现在哪里呢?其实我们的四书五经之中,所体现的都是古人对于道的理解。比如我们举一个例子,在《易经》上有一句话,叫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阴阳并不是玄而又玄的东西,都可以从我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得到观察,比如说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涨就有潮落。我们从这些自然界的现象来观察,一一都是一盈一虚,一消一长,我们把这个道理,用来观察人世的变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比如一个人喜欢懒惰,那就一定会有忽然困苦的日子到来,一个人如果喜欢骄傲,那就一定会有忽然倒架子的时候到来,所以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叫“富不过三代”,体现的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我们看第一代创业的人,都是白手起家,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打下了天地,创下了事业。到了第二代,虽然条件好了,但是还能耳闻目睹父辈创业的艰难,所以还能在祖辈父辈打下的基础上啊,使这个事业再壮大起来,但是到了第三代,因为他们一出生,因为他们一出生,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更没有体会祖辈和父辈创业的艰难,所以不仅不知道什么叫克勤克俭,励精图治,还学会了骄奢淫逸,铺张浪费,这样久而久之,就把祖辈和父辈辛辛苦苦所打下的基业,给败坏光了。当然了,这个富不过三代,在我们当前的社会变了,变成富不过几代啊?富不过当代。因为很多人他发家起来就不是靠克勤克俭,兢兢业业致富的,最后有了钱,就已经开始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了。结果这一代还没有到头,他已经过上那种贫困潦倒的生活了。所以现在企业界流传着一句话,“江山代有人才出”,怎么样呢?“各领风骚三两年”。我们看北京中关村上面的牌子,那个变换的频率是非常快的,确实是各领风骚三两年。原因都是什么呢?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传统文化,这个不是危言耸听啊! 大家如果去看一看《大学》,《大学》上面就写着我们的致富之道,叫“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什么意思呢,就是人的德行,它就像大树的根一样,它是根本,而学植物的人都知道啊,这个大树啊,它的枝叶能延伸到哪里,它下面的根也一定能延伸到哪里,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厚德载物。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载你外在的财物,外在的身份,外在的名声,外在的地位,如果你没有这个深厚的德行做根本,虽然你有了财富,有了名声,有了地位,那都是昙花一现,保持不了良久。所以如果大家对这个有兴趣,可以看一看聂云台先生写的《保富法》。聂云台先生是谁呢?就是曾国藩的外孙,因为他经历了晚清很多权贵子孙起起落落的情况,后来呢,把这些经验教训积累下来,写了这本书。所以中国人常说这样一句话,说遗金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遗书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你看我们现在很多人挣了很多钱,自己还不舍得花,为的是留给自己的儿孙,但是中国人说,如果你的儿孙有德行,有能力的话,他会用他的德能来创造财富,创造事业,你留钱给他有什么必要呢?相反你的儿孙既没有德行,又没有才能,你把钱留给他,他迟早也会败散掉。所以无论他有德行没有德行,有才能没有才能,你把钱留给他都是百害而无一利。当代的美国人他们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你看很多的世界首富,他们没有把钱留给儿孙,而是立下了遗嘱,捐献了社会慈善,捐献给教育基金,这个才是明智之举。遗书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我们自己啊,特别喜欢读圣贤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圣贤书都是和人的心性相应的,比如说我们在有困难的时候,有烦恼的时候,有压力的时候,我劝大家可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拿出《格言联璧》,可以拿出《增广贤文》《格言别录》,这些很好的书,读上四五页。如果你能静下心来读上四五页之后,你就发现自己的烦恼都不见了,自己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这就是圣贤书的力量,它都是和人的心性相映的。
  在我们的历史上,对一阴一阳之谓道,体会得最深刻的,不过曾文正公曾国藩了,他就说道,要看一家的子弟,有没有发展前途,能不能兴旺发达,就看这家的子弟三件事情就好了,哪三件事情呢?第一件是,看这家子弟早晨几点钟起床。诸位朋友,你们今天早晨是几点钟起床的呢?是几点钟起床的啊?六点钟,有没有更早一点的?五点半。中国人认为呢,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一天呢有四季,早晨的春季,大家说是从几点钟开始啊?三点钟就开始了。春天主生发,所以古代呢,你看清朝的皇太子,《皇太子实录》上记载啊,清朝的皇太子,鸡鸣即起,勤政爱民,三四点钟就已经起床读书了。现在我们经常批判古代这些统治者,他们怎么样剥削被统治者,但是我们想一想,但是我们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封建统治者那样勤政爱民。所以你看古代人上早朝,“朝(chao)”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朝(zhao)的意思,天还没有蒙蒙亮,这个皇帝和大臣就已经在议事了。五点钟是一天的惊蛰,也就是啊,冬眠的小动物要恢复活动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起身,来活动一下筋骨,全身的血脉畅通,整天的精神都很好。六点钟是一天的春分,就是春天已经过去一半了,如果这个时候你还没有起床,说明春天已经过去一半,你都没有赶上春天的生发季节。春天生得不好,夏天怎么样呢?长得就不是很茂盛,从九点钟到晚上的三点钟,这个时候精力就不是很充沛。秋天呢,是三点钟到晚上的九点钟,这个时候啊,秋收,就不要做太多激烈的活动,晚上九点钟到早上三点钟,是一天的冬季,这个时候你还不睡觉,特别是十一点钟到一点钟,是一天的严冬,你还很精神哪,那就等于我们穿了很单薄的衣服,出现在寒冬腊月。如果一两次可能没事,但是久而久之,是很容易得病的。我们一直到民国初年,还保持着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后来啊,因为我们丧失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我们盲目地和国际接轨,现在我一听和国际接轨,我这个全身那就冒冷汗,不知道要接到什么地方去。西方有很多先进的东西如果的确是先进的,我们确实应该学习,应该借鉴,但是我们不能够为了要和他们接轨,把自己良好的优秀的东西也给抛弃了。

  人遗子,金满盈,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要看这个家的孩子有没有发展前途,就看他是不是读圣贤书。因为古代的圣贤经典,记载着古人对于天道的认识和体悟,一个人如果经常读这些圣贤经典,就自然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1-10
同学把你学号姓名发给我,我是浙科院老师,你论语挂定了!
第3个回答  2012-06-27
科院人
第4个回答  2012-01-12
额受益1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