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找一下以下内容的资料

麻烦帮忙找一下关于哈拉帕民族、佛教、种姓制度的简介资料。不用太多,只要简介就可以了,谢谢啊!!

(1)哈拉帕文明 南亚次大陆文明最古老的文明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由于这一文明最早发现于哈拉帕(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所以它被称为哈拉帕文明。它大致存在与公元前2300~前1750年。哈拉帕文明的遗址为250多处,分布的范围十分广泛,北起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萨雷·科拉和坚戈,南至濒临阿拉伯海的坎吉塔尔,东达今印度首都新德里附近的阿拉姆吉普尔,西抵今巴勒斯坦与伊朗交界地区的苏特卡根·杜尔,南北纵深1100多公里,东西横跨1600多公里,覆盖面积约为50万平方公里。哈拉帕文明的发现对南亚和世界文明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把印度历史年代和文明年代的开端上溯了1000多年,从而使古代印度进入了人类文明发源地的行列。 在哈拉帕文明时期,印度河流域及其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时文明已进入了青铜时代,人们掌握了金属的冶炼、锻铸和焊接技术。虽然石制的刀、罐等仍然在使用,但铜或青铜制的斧头、凿子、镰刀、矛、短剑、鱼钩、碗、镜子等生产、生活用具和武器已属常见。农业是哈拉帕文明的基础和主要部门,由于铜器出现,农业更加发达,人们使用青铜鹤咀锄等耕种田地,用水牛、牦牛等作牵引,犁是木制的。栽培的主要作物有大麦、小麦、棉花、胡麻、香蕉等。棉花的栽培是古印度居民最突出的农业成就。个别地区还种植了水道。畜牧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人们已经驯养了黄牛、山羊、绵羊、猪、狗、象、骆驼、鸡等。狩猎物有鹿、野牛、虎、熊、野兔和鱼类。 在这一时期,印度的手工业也达到了较高水准。纺织和陶器制造是当时主要的部门,在考古发掘过程中,人们发现当地许多家庭都有纺车。古代印度河流域的居民擅长制造一种很具特色的红色陶器,这种陶器十分结实耐用。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贸易也日渐活跃。这是印度不但内部贸易兴盛,国际贸易也很频繁。人们在哈拉帕文明遗址中发现了有螺旋头或动物头的别针、有插口的铜或青铜手斧等西亚的器物,还发现了玉、天青石、绿松石等宝石,这些都不是印度所产,而是通过与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和中亚的贸易得到的。后来人们又在坎贝湾附近的罗塔尔发现了一座长216米宽37米的巨大船坞,还有一条长约2.5公里的水道,来自西亚、中亚、北非的商船把各种宝石、工艺品、矿产等运到这里再输往各地,而次大陆的木材、棉花、纺织品、象牙、香料也从这里运往海外。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产生和繁荣,城市的精心规划与建设是哈拉帕文化的重要特征,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是其中杰出代表。这两个城市的面积和布局都很相似,大约各占地85万平方米,均由西面的上城(也叫卫城)和东面的下城(即居民区)两部分组成。城市的街道十分整齐,宽大的主街和狭窄的小巷纵横交错,街面由规则的方砖铺成,下面有四通八达的排水沟。哈拉帕的下城内建造有许多居民的房屋和不同的店铺,上城由高达13米多的城墙环绕,其人口大约在3万左右。摩亨佐·达罗的城内有谷仓、浴室、餐厅等许多建筑物,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位于上城北部的一个长12米、宽7米、深2.5米的漏天大浴场。它的南北两边都有通向池底的阶梯,池底和池壁都砌了好几层砖,并涂上了一层厚厚的沥青以防止漏水。该城大约有人口4万人左右。另外,从这两个城市的遗址中也反映了贫富差别,富人住在宽敞明亮、设备完善的两层或三层的楼房中,而穷人的住所往往底矮简陋、十分拥挤和杂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8-13
哈拉帕文明 南亚次大陆文明最古老的文明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由于这一文明最早发现于哈拉帕(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所以它被称为哈拉帕文明。它大致存在与公元前2300~前1750年。哈拉帕文明的遗址为250多处,分布的范围十分广泛,北起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萨雷·科拉和坚戈,南至濒临阿拉伯海的坎吉塔尔,东达今印度首都新德里附近的阿拉姆吉普尔,西抵今巴勒斯坦与伊朗交界地区的苏特卡根·杜尔,南北纵深1100多公里,东西横跨1600多公里,覆盖面积约为50万平方公里。哈拉帕文明的发现对南亚和世界文明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把印度历史年代和文明年代的开端上溯了1000多年,从而使古代印度进入了人类文明发源地的行列。 在哈拉帕文明时期,印度河流域及其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时文明已进入了青铜时代,人们掌握了金属的冶炼、锻铸和焊接技术。虽然石制的刀、罐等仍然在使用,但铜或青铜制的斧头、凿子、镰刀、矛、短剑、鱼钩、碗、镜子等生产、生活用具和武器已属常见。农业是哈拉帕文明的基础和主要部门,由于铜器出现,农业更加发达,人们使用青铜鹤咀锄等耕种田地,用水牛、牦牛等作牵引,犁是木制的。栽培的主要作物有大麦、小麦、棉花、胡麻、香蕉等。棉花的栽培是古印度居民最突出的农业成就。个别地区还种植了水道。畜牧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人们已经驯养了黄牛、山羊、绵羊、猪、狗、象、骆驼、鸡等。狩猎物有鹿、野牛、虎、熊、野兔和鱼类。 在这一时期,印度的手工业也达到了较高水准。纺织和陶器制造是当时主要的部门,在考古发掘过程中,人们发现当地许多家庭都有纺车。古代印度河流域的居民擅长制造一种很具特色的红色陶器,这种陶器十分结实耐用。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贸易也日渐活跃。这是印度不但内部贸易兴盛,国际贸易也很频繁。人们在哈拉帕文明遗址中发现了有螺旋头或动物头的别针、有插口的铜或青铜手斧等西亚的器物,还发现了玉、天青石、绿松石等宝石,这些都不是印度所产,而是通过与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和中亚的贸易得到的。后来人们又在坎贝湾附近的罗塔尔发现了一座长216米宽37米的巨大船坞,还有一条长约2.5公里的水道,来自西亚、中亚、北非的商船把各种宝石、工艺品、矿产等运到这里再输往各地,而次大陆的木材、棉花、纺织品、象牙、香料也从这里运往海外。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产生和繁荣,城市的精心规划与建设是哈拉帕文化的重要特征,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是其中杰出代表。这两个城市的面积和布局都很相似,大约各占地85万平方米,均由西面的上城(也叫卫城)和东面的下城(即居民区)两部分组成。城市的街道十分整齐,宽大的主街和狭窄的小巷纵横交错,街面由规则的方砖铺成,下面有四通八达的排水沟。哈拉帕的下城内建造有许多居民的房屋和不同的店铺,上城由高达13米多的城墙环绕,其人口大约在3万左右。摩亨佐·达罗的城内有谷仓、浴室、餐厅等许多建筑物,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位于上城北部的一个长12米、宽7米、深2.5米的漏天大浴场。它的南北两边都有通向池底的阶梯,池底和池壁都砌了好几层砖,并涂上了一层厚厚的沥青以防止漏水。该城大约有人口4万人左右。另外,从这两个城市的遗址中也反映了贫富差别,富人住在宽敞明亮、设备完善的两层或三层的楼房中,而穷人的住所往往底矮简陋、十分拥挤和杂乱 印度种姓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种姓制度是在雅利安人由部落向阶级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产生的。最初的两大瓦尔那集团的出现是征服战争的直接后果。征服次大陆的雅利安人把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称为“达萨”(Dasas),意为“敌人”(后指“奴隶”)。于是种姓制开始萌芽,产生了“雅利安瓦尔那”和“达萨瓦尔那”这种根据肤色来划分居民等级的做法。种姓制度的产生也是雅利安人内部分化的结果。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之时,处于原始社会解体阶段,内部已经有了贵族和平民的区分。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由游牧生活转入农业定居生活,随着社会经济与劳动分工的发展,雅利安人内部的贫富分化也日益加剧,出现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瓦尔那集团的划分,终于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第一等级为婆罗门,由主管宗教祭祀的僧侣贵族组成,他们掌握神权和教权。第二等为级刹帝利,由王族、官吏和武士构成,他们执掌军事和行政大权。第三等级为吠舍,由雅利安的一般公社成员组成,他们是从事农、牧、工、商等业的平民大众。第四等级为首陀罗,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他们中有雇工、奴隶,也有各行各业的独立生产者。 在四个种姓之外还有被称为不可接触者的贱民,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最受人们鄙视。贱民只能住在与世隔绝的村庄或城镇外面的住房里,只能从事被认为是最低贱的“不洁”职业,如充当屠夫、刽子手、掘墓人、承办丧葬者、皮革工人、清道夫等。他们必须穿破旧的衣服,用别人遗弃的破容器吃饭。贱民只能使用他们自己的寺庙和水井,并小心避免沾污其它高种姓的人。走在路上时,他们要在身上挂一个响铃,或敲击某种器物,以告知高种姓的人及时躲避。人们把接触贱民甚至看到贱民都视为极为不幸的事。 (6)种姓制度的特征 按照家庭血统划分贵贱,种姓之间界限森严,职业世袭和实行内婚制是印度种姓制度的重要特征。高级种姓出身的后代理所当然的属于高级种姓,低级种姓出身的子女,因为血统的关系仍然是属于低级种姓。不同种姓之间不能互相谈话、走动。此外,种姓制度在饮食等社会生活方面也有严格的规定,高级种姓的人不能从低级种姓的人手中接受任何食物和饮料,而作为高级种姓婆罗门所享用的食物,其它种姓的人都可以吃。许多印度人宁肯饿死,也不愿食用较低种姓准备的食物。各种姓的人都有与自己的地位相应的传统职业,并逐渐固定下来,父子世代相传。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世袭的规定有所松动,高级种姓的人因为贫困可以去从事农耕和经商等原来低级种姓的职业,但低级种姓的人却不能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每个种姓成员一般只能在本种姓内寻找配偶,各种姓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在社会分化加剧和混婚难以避免的情况下,出现了允许“顺婚”,禁止“逆婚”的变通办法,也就是高级种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级种姓的女子,但低级种姓的男子不能娶高级种姓的女子,违者将沦落为最卑下的贱民。 (7)维护种姓制度的婆罗门教和《摩奴法典》 统治阶级利用婆罗门教给种姓制度披上一层神圣的宗教外衣。婆罗门教是由雅利安人的原始宗教演变而来的,它把《吠陀》作为经典。吠陀(Veda)一词是“知识”、“学问”的意思,是印度最古老的经典。它由《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四部组成,其中《梨俱吠陀》最古老,成书于公元前1500年—1000年,是吠陀经典的核心,也是印度文化思想的源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