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产生的年代、主要特征及产生的原因

我查找了很多资料没找着,也搜遍了大小网站没看到,请大虾们指点迷津,师命不可违

产生的年代
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

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主要特征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春节在其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不断形成并凝结了中国人特有的伦理情感、时间生命意识、文化追求认同感,甚至是一种准宗教意识。在各种独特的春节仪式中,中国传统的民族、民俗文化得以集中的展示和表现;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具特色的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大多以祭奠祖先、除旧迎新、庆禧纳福、祈求丰年、祭祀各种神祉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且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些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体现了这一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代的继承和弘扬。

产生的原因
春节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这一天,可以开始中国的春节准备、庆祝活动早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汉族民间过年期间要进行腊八、祭灶、守岁、拜年、祭财神、逛庙会等种种风俗活动,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历时一个多月。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们,在过年前后的这段时间里,阖家团圆、访亲探友、拜神祈福,以各种方式来期盼来年的好运的习俗称为年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30
北京年俗

北京人元旦之夜百口吃完大饭后会纵情地玩上一夜,到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大年终一吃饺子”就开端了。“年终一的饺子”可不在月朔白昼吃,而是年三十的早晨零点一过就端上桌的。

待到天明,家里的晚辈都要给晚辈贺年、祝愿。月朔到初五则是走亲探友相互贺年、聚会的日子,或许是出门逛庙会。当时街上到处可见头插红花的密斯、手举风车的小伙儿,另有身挂大串山里红、手里抖着空竹的孩子,过年那几天,一片兵荒马乱的现象。

过年时,街上一切店肆都开业苏息,只要卖鞭炮的市肆开着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1-31
me too too too!!!!你们都是哪个学校的啊。。。。同病相怜啊。。。。!!!
第3个回答  2012-01-21
哇厉害,我也是诶,一摸一样,师命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