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微信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

如题所述

01。

我微信有四千多个好友,每次刷朋友圈都能看到各种更新,有时候几小时不看,再刷新就看不完了。

朋友圈真是一个好地方,它让我们在展示自己的同时又能窥见别人的生活点滴。

这里二十四小时都有人刷屏,就像一座城市永远灯火通明。大家笑着聊着热闹着,乐此不疲的评论着点赞着。

他们每天日日笙歌,每天灯红酒绿;

他们有钱任性,总是不停更换定位到处旅游;

他们勤勤恳恳,每天讨论的是公司上市,计划着A轮或者B轮的融资;

他们的酒杯很满,笑容很甜,他们生活中总有好多好多有意思的事儿。

和他们相比,我总觉得自己的生活少了一些激情,少了一些动力,没有那么多很燃很燥的热血,没有那么多快乐狂喜的点滴。

每天重复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每天对着电脑写下那些不知道该向谁倾诉的话语,寂寞了就去露台上独自喝点酒吹吹风,想出去玩的就带上行囊订张机票四处走一走。

说真的,我觉得自己的生活挺单调的,不如他们一半活泼欢乐。

02。

前阵儿晚上,我一如既往的睡不着,就抱着手机愣神刷微博,很久不曾联系的一个朋友给我发信息说,他好羡慕我。

我说,喝多啦?想解甲归田过隐忍的俗世生活啦?我有什么可被羡慕的。他说,我觉得你活的特真实,特洒脱。

我说,明明你过得比我滋润,公司顺利上市,家庭和睦幸福,交友高端广泛。

就连你去过的那些地方,讲真,我都好几个没听过呢,我一直把你当成我的奋斗目标,觉得活成你这样,人生就无欲无求了。

他发来一个苦笑的表情,他说这些事儿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我说看你朋友圈啊,你朋友圈里定位全球各地,里面10万块钱一夜的迪拜帆船酒店内部图,要不是托你的福,我只在网络图片里见过。真的,我特羡慕你的生活。

他那边一直显示正在输入,但是迟迟没有发来什么内容。最后他只和我讲了一句:

我以为你会了解这种看似风光无限背地疲惫至极的生活,以为你是作家,你会心思比别人细致,会了解满身风雨的我。

“算了,没啥事啦,你也辛苦了,早点睡吧。”这是我们对话的最后一句。

那天我看着这句话,翻着他镀光般璀璨的朋友圈,又回头看了看我自己的,忽然觉得我好像明白了点什么。、

03。

回翻我自己的朋友圈。

我似乎每天过的都很快乐,拍美食,拍街道,拍夜景,拍酒杯,拍自己,拍风景。

每张照片里我笑得都很甜,穿的都很美。朋友圈里的我,是仙女,是洒脱,是阳光,是青春,是无限活力的化身。

然而实际生活里的我,几乎一多半的时间都是灰头土脸的宅在家里写稿子,不断的拖延,不停的焦虑。

桌上摆着一大堆形形色色的零食,可是为了保持身材一口都不敢吃,热到不行也只能不顾形象的大口大口的挖着冰镇西瓜,呆头呆脑的捧着手机做最忠诚的网瘾少女。

朋友圈里的我,是我心中希望实现的理想状态。

而实际生活中的我,像是灯光褪去后狼狈收场的路人,平凡,简单,朴素,实在。

所谓的天才少女,其实就是这么普通到让人失望。

04。

我喜欢喝酒,喜欢酒精带给我眩晕朦胧的感觉,喜欢那些说不出口的苦衷都一饮而尽的快感,因此我总是能在酒桌上看到各种人心背后的无助的孤单力量。

桌对面的朋友一边喝着酒,一边抱怨着最近生活压力太大了,女朋友快三十了,家里催着结婚,但是自己还没能买房子,丈母娘不想让自家闺女跟着他受苦,威胁他说年底还是交不上首付这段感情就别处了。

工作上刚谈崩了一个大工程,让公司赔了不少钱,领导在20多人面前用手指着他鼻子把他狠狠地骂了一顿,留下一句,“干不了就赶紧滚。”

他说到这儿,眼睛红红的,然后拿起酒杯喝了一大口酒。

我一边听他说,一边翻他当天的朋友圈,看到的只是那天他和他女朋友幸福的合照,上面的配文是“你就负责貌美如花,我使劲儿的赚钱养家。”

灯光很闪,音响很吵,明明我们谁都没有继续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隐隐约约听到了他内心里的哭声。

我看着他被舞台光照的通红的脸,对照着他开心浪漫的朋友圈,忽然觉得,生活怎么就这么难啊。

“总在人前幸福,总在人后孤独。”这好像是成年后生活带给我的最大感触。

后来的你啊,干脆什么都不发了,干脆把朋友圈关起来,设置为三天可见了。

我们总是这么顾忌别人的感受,就连彻底关闭朋友圈都不敢,怕被人误解为单删屏蔽了谁,怕那条尴尬的横线成为人际交往中难以逾越的鸿沟。

朋友圈仅三天可见,想想,多幻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7

朋友圈刚刚兴起的时候,内容大都还是生活片段。比如旅游照片、生活趣闻。公众号出现后,也开始有了很多资讯和观点。

基于这些内容,朋友圈提供的价值是:

1.熟人之间互相了解对方生活状态;

2.陌生人用朋友圈简单认识一个人;

3.熟人陌生人都可以借此为契机来联络感情;

4.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资讯。

原本这些价值的产生和流转都是正常的,但随着微信成为真正的国民应用,事情开始起变化:

信息冗余。大家加的好友越来越多,不光熟人,而是认识的人,都会加个微信。

个人生活的信息真实性降低。发朋友圈的目的,从表达自己,已经转变为如何获取更多赞和评论。不再像以前「有感而发」,而是会更加咬文嚼字、注意配图。太随意的文字,可能碍于微信好友里有不太熟的人/同事和领导/合作伙伴的面子,怕丢人不愿意发。

信息和资讯价值降低。同理,朋友圈的转发文章和观点,也逐步变成使尽浑身解数要让人转发、点赞和评论的套路。

这样的结果就是刚刚说的,朋友圈提供价值的流失。朋友圈已经无法名至实归的成为朋友之间的私密空间,变成了四不像的广场

,充斥着滤镜过度的旅行照和自拍、晒情侣/晒娃/晒狗/晒猫/晒姥姥、微商、招聘/求职/相亲的帖子、10 w+的爆文以及虚情假意的赞和评论。

这是微信从熟人社交迈步到半熟人社交的无奈结果。

从大部分用户的角度看,不如干脆只把朋友圈当成信息发布平台,发发求助和广告,生活的片段就算忍不住发了也马上设为私密——没人点赞多不爽,被陌生人看到多难为情,过去发的消息被打脸多尴尬(比如秀恩爱)。自己留着做个记录就可以了。

微信朋友圈已经进化为一个公共市场,而不是最初的熟人私密社交。

当你看过了1)微商;2)秀晒炫;3)转发文章;4)广告;5)鸡汤;……

你以为自己进入一片秘密花园,没想到是个人民广场,熙熙攘攘。

拥有太多的时候,人总会焦虑,不知道如何去选择。

而信息传递的时候,总是容易被曲解误会。

所以,有些心情,还是只说给想听的人吧。

我们不发朋友圈最重要的问题是,现在微信承载了太多的非熟人社交。你直接发出去一条动态甚至不知道谁会看见。

而更糟的是微信默认设置,默认新加的是普通好友,默认他可以看见你所有的动态,默认没有任何标签。这对用户来说是灾难。

当你无法有力掌握你的隐私时怎么办,你当然会倾向于沉默…

所以我觉得这个功能并不是很好,我更需要的是分组朋友圈权限。让我们可以编辑分组人的权限。

比如我们可以设定一个亲密关系的分组,一个屏蔽分组,一个有时效的分组。

这样我的每条朋友圈不用手动设置分组可见了,直接发出去。

我亲密的朋友可以看到,并且可以看到我的所有历史动态。

我不是那么重要的朋友也可以看到,但是不能视奸我过去所有动态。

我屏蔽的以及所有默认没有打标签的朋友都是不可见。

有了这样默认用户不可见的设置,我才不致于因加了默认设置的好友而烦恼——即新加好友对我管理隐私不会是负担。

第2个回答  2017-12-26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当层出不穷的美食旅游照片让越来越多人审美疲劳,当微商广告产品信息冲击每个人的时间线,我身边的很多人也同样把社交展示的重心移出了朋友圈。

现在越来越多人已经很久不翻阅新添加的人的朋友圈来了解他了,因为往往一打开都是工作内容,或者干脆什么都没有,几个月才发一条。人和人的交往再一次回归到它的本真姿态——你只能亲自和他接触,才能得知有关他的消息,你不跟他聊,你就什么都不知道。

这种社交平台私密化的趋势,个人以为最大的原因,是平台的社交生态本身,在不断趋近于真实的世界。微信再也不是亲密好友的专属,它正被无数更浅层的社会关系所劫持。今天拜访一个客户,就要加几个人,明天去一家店吃饭抽奖,又要扫个公众号,微信几乎承载了我们所有社交甚至生活活动的重量,原先建立起来的的亲密感和私密功能,也在快速消退中。

拿微信来谈工作,仅仅是因为微信用的人多,所以顺带的事情,而不是因为微信的功能设计适合用来办公。正因为又越来越多的人公私不分,让公事侵入以亲友间私密聊天而起家的微信上,自然会导致用户选择减少公开自己的隐私甚至关闭朋友圈来进行对抗。

朋友圈刚刚兴起的时候,内容大都还是生活片段。比如旅游照片、生活趣闻。公众号出现后,也开始有了很多资讯和观点。

基于这些内容,朋友圈提供的价值是:

1.熟人之间互相了解对方生活状态;

2.陌生人用朋友圈简单认识一个人;

3.熟人陌生人都可以借此为契机来联络感情;

4.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资讯。

原本这些价值的产生和流转都是正常的,但随着微信成为真正的国民应用,事情开始起变化:

1.信息冗余。大家加的好友越来越多,不光熟人,而是认识的人,都会加个微信。

2.个人生活的信息真实性降低。发朋友圈的目的,从表达自己,已经转变为如何获取更多赞和评论。不再像以前有感而发,而是会更加咬文嚼字、注意配图。太随意的文字,可能碍于微信好友里有不太熟的人/同事和领导/合作伙伴的面子,怕丢人不愿意发。

3.信息和资讯价值降低。同理,朋友圈的转发文章和观点,也逐步变成使尽浑身解数要让人转发、点赞和评论的套路。

这样的结果就是刚刚说的,朋友圈提供价值的流失。朋友圈已经无法名至实归的成为朋友之间的私密空间,变成了四不像的广场,充斥着滤镜过度的旅行照和自拍、晒情侣/晒娃/晒狗/晒猫/晒姥姥、微商、招聘/求职/相亲的帖子、10 w+的爆文以及虚情假意的赞和评论。

这是微信从熟人社交迈步到半熟人社交的无奈结果。

从大部分用户的角度看,不如干脆只把朋友圈当成信息发布平台,发发求助和广告,生活的片段就算忍不住发了也马上设为私密——没人点赞多不爽,被陌生人看到多难为情,过去发的消息被打脸多尴尬(比如秀恩爱)。自己留着做个记录就可以了。

定期给过去的消息加私密,是朋友圈最新的标准用法。

于是,微信团队就给这个用法,提供了官方支持。

但亲密社交的需求,比其他社交更要根深蒂固。微信被侵占了,人们就会开辟出另一个私密场所。于是很多人区分了工作号和生活号,很多人用起了匿名社交软件,很多人转战INS和小密圈,开辟一个全新的空间,在那里,不用忍受繁杂的噪音,不用扮演勤奋的员工,不用上传让人羡慕的照片,每个人只需要做自己就可以。

其实说到底,关于朋友圈的烦恼,根源还是在于微信已经不再是熟人社交工具了。维系一个很大的社交圈子,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第3个回答  2017-12-27

现在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朋友圈仅三天可见了,有时候打开一个朋友的朋友圈,看见的只有一条朋友圈,甚至一条朋友圈都没有,只有一个对方设置仅三天可见的字样,其实看见这个的时候心里真不是滋味,下面是我一个朋友的朋友圈。

其实,没有谁会没事干去翻你的朋友圈的,去看你的朋友圈的人一定是关心你的人,但是,当他们满怀希望地打开你的朋友圈,看到的却是一个仅三天可见的字样,他们心里会怎么想呢?

支持者们认为,这是一种保护隐私的功能,能够不再让人看到自己过去的黑历史,是一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体现。有些有恶意的人,他们会去你朋友圈里搜索素材,然后断章取义成攻击你的把柄。这样的事,在网络上随处可见。

有人说,''朋友圈仅三天可见'',这是一种封闭和冷漠,我们应该敞开心扉,包容自己。成长并不是人变得越来越冷漠,成长应该是变温柔,对全世界都温柔。

自从微信开通朋友圈只显示三天,现在很多人都在用,在我看来最好不要用这款功能。微信一般都是自己认识或比较熟悉的人,可以把自己的状态分享给朋友看,把自己的现状呈现出来。而且可以看看哪些朋友还在关心着你,这样很好。

其实我们总是这么顾忌别人的感受,就连彻底关闭朋友圈都不敢,怕被人误解为单删屏蔽了谁,怕那条尴尬的横线成为人际交往中难以逾越的鸿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