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记与前文相照应象征着什么?

初学记与前文相照应象征着什么

《初学记》,徐坚等人受唐玄宗敕命所编的类书,三十卷,卷八之第十“江南道”收入“镜水”,有如下记载:“《舆地志》:‘山阴南湖,素带郊郭,白水翠岩,相互映发,若镜若图。’故王逸少云:‘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游’。”
师:显然,《初学记》与山阴道有联系,看《初学记》想到了山阴道,想到了山阴道上的情景、人事。继续。
生:为什么这一篇的故事“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他是主动看不见,还是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无法看见?
师:好,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宏观的、核心的,有些是细致的;这些问题有些在我们等会品读课文的过程中会解决,有些我们再读一读,就会有新的感悟;总括刚才这些问题,最核心的其实就是——(师生集体回答):梦到底是什么?文章所谓的故事其实就是梦,构成这些梦的景物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或者说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
师:文章写梦的最核心的段落是哪几段?
生:第5、6、7段。
师:好,大家齐读这三个段落,再来思考这个问题。
生齐读。
师:校正一个字的读音:伽蓝,读qié
师:请大家用笔把这几个段落中的景物圈一圈,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内涵?或者这些意象构成的意境有什么内涵?
师: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生互相交流)
师:来,我们来交流一下,哪位同学先来?
生: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我觉得代表新的事物,“丛树和枯树”代表旧的事物,它们融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新旧交替的现象,而“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有一种慵懒的田间生活的样子,鲁迅当时生活的社会不是这个样子,这是一种新的生活,鲁迅通过这个梦表现了他对这种新的生活的热爱。
生:第七段里的“茅屋、狗、塔、村、云”与第5段相照应,同样也是描写了那种美好平静的田园生活。
师:不错。还有么?
生:第七段写的“一丈红”,他先把它比喻成“缕缕的胭脂水”,然后又把它比喻成“红锦带”,我觉得这里面有变化。
师:是有变化,你注意到了这里的颜色是红色,而上一段没有这样单一的红色。接着来。
生:第五自然段写到了很多景物,我觉得这些景物有慢慢变得崇高的样子;像鸡和狗比较低俗,但是天、云、竹等给人洁净高尚的感觉。
师:鸡和狗谈低俗不是很恰当,有生活气息,乡土气息更好。
生:我发现他描写的景物都不是通过真实的眼睛去看,而是河中的倒影。
师:很好,是倒影。
生:河水中的倒影是变化的,而不是生活中的一成不变,这样描写景物是动态的、变化的。
师:是的,文章有很多这样的词:碎散、凌乱等;这样的画面让我们想到作者看到这些景物时实际是坐在——
生:船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