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与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4
 

    “当春天把我紧紧围裹,彩色的风在周身摩挲。”这是我在建水古城写下的第一句诗,建水,真的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县城。满心期待地熬过一个上午漫长的路程,在建水酒店落脚。

    步行到杨家花园吃午饭的路上,建水给了我一个极大的惊喜:戏鸟飞花的青石板大街,布列左右的各色商铺,古色古香的黑底烫金招牌,随风招摇的金色旗帜······古城该有的气息扑面而来,势不可挡。古城的所有店铺都风格统一,和谐妥帖,很多像在昆明常见到的嘉华,正新鸡排,德克士,大维这样的品牌店铺,由于招牌的特殊设计,给人一种古朴中带香,诗意间满溢,耳目又一新的感觉。

    漫步古城的临街巷子,晨光穿过瞻天恋阙铺撒在石涧土缝里的花花草草上,眼皮在开合间便记住这美。这让我想到张嘉佳《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里戳中无数人心窝的一句诗:“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如山间清爽的风,如古城温暖的光,从清晨到夜晚,从山野到书房,只要最后是你,就好。”第一次读到的时候,只是感觉画面感很强烈,对古城只有模糊的想象,后来去过了大理和丽江的古城,再来到建水,感觉就不仅仅是画面感的独立存在了。你想啊,为什么不是风扇插电吹而来的风,不是空调制冷散发的凉爽?为什么不是城市的骄阳乡村的晨光?原谅我这两个略显智障的问题,吹着空调头顶城市的骄阳,写出来的文字大概就没有诗味儿了。自然、清新、和谐的诗意氛围大概是每个人心里对于古城充满向往的原因所在,也是古城本身的魅力所在。“山间,风, 古城,光,清晨,夜晚,山野,书房······”这些都是美好的代名词,而这些名词产生的根源则是诗人心中的“你”。更妙的是最后一句:“只要最后是你,就好。”作者没有说,要一直是你,永远是你类似的话,只是强调了“最后”一词。这种妥当贴切的用词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度,至少说带给我一种为了心中的那个人可以跋山涉水,痴心绝对的感觉,实实在在。再说得牵强点儿,更一种莎士比亚留存在《仲夏夜之梦》里的箴言:“真爱情的道路永远是崎岖多阻的。”

    到这儿,想必最裸露锋芒的就是诗与大白话的不同。表达同样的意思,大白话可以随意地排列语序,看心情选择词汇,对于一些比较默契的人只需用某个字眼儿就能把要表达的意思表达了。诗不一样,诗之所以为诗,想必跟它每一个不可或缺也无可代替的独立的字有关。这是诗的可贵之处。

    诗的确是可贵的。

    当我写下心中的诗,有关建水的一字一句,还有精心准备的每一个韵脚,却不得不笑笑承认:这是一个饿死诗人的时代。写诗这件事变得不再那么神圣了,它变成讲到某个奇葩时充当谈资的笑料,连载杂志也明码标价-------一首诗的价格等于一则笑话。这真是笑话!

    “从晃悠悠的旅途苏醒,灵魂也格外清晰冷静。”这是建水之行带给我的,在吃喝玩乐之余得到一点点霎时的感悟,在领略了不同的民族风情之后继续上路,读懂了世界的美好,也理解自己的珍贵。“我惬意沐浴明媚阳光,路过天阴,细雨和风狂。”看着吧,阳光终会照进大地之心,展露大地之子的烙印。

    离开建水的前夜还在和朋友调侃:我还没走就想再来一次了。现在想想,大概是因为充满诗意的建水之行于我来说是一份珍贵的美好,而美好的东西,自然都愿意分享给爱着的人。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018.04.1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