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的婚礼习俗

老师让我们调查了解兴化本地的民俗风情,比如婚礼习俗,名额民谚,乡规乡习等,(或者调查了解所在地方的历史沿革情况),写一篇调查报告,后面的什么历史沿革情况我不想写,就写 那个前面的,你只要 把兴化的婚礼习俗写好就行了,注意,一定要写长一点,如果你把后面那个名额民谚,乡规乡习写了之后,我会给你更多悬赏的,悬赏就先给这么多吧,求各位大哥大姐,注意速度和质量

提亲】 一方请媒人提亲,对方有意;或经亲友撮合双方同意的,再请媒人构成双数。前为“原媒”,后为“请媒”。

【合婚】 通过媒人把女子生辰八字口头报与男家,此为“暗口喻”。如“八字相合”,即通知女家,此为“回好”。女家再将女子庚帖发至男家,省去“回好”这一程序,而和“发帖子”一道进行,谓之“一把连”。男家请人“算命合婚”,此谓“明口喻”。

【小定】 男家得女子庚帖后,即备衣料两套及云片糕等礼物,送至女家。至此,婚约乃成。其间不乏双方家长暗中“访亲”、“合婚”的。 [追节] 结婚前二三年,女婿择夏日时带礼品去岳家小住数日,谓“歇夏”。此后,逢“三大节”都须给岳家送礼“追节”。春节送礼要用“盒担”,即有猪蹄筋、鱼、酒、茶食等岳家返还数件,通常为双数。

【送“日子”】 男家准备就绪,即请媒人和女家磋商择吉迎娶。具体日期一般选在双日,以二、四、六为多。双方年龄同为双数者,则选在三、五、九等单日。喜期商定后,在十数日前用大红柬帖通知女家,只可提前,不可推迟。

【送彩礼】 在吉期前,男家按商定的数额给女家送“彩礼”,供新娘购买衣服(扯喜布)、首饰等。结婚时,男家置办木床一张,其余家具通常由女家陪送(此谓陪“全房务”)。女家再穷也得陪马子脚桶。

【发嫁妆和铺房】 在佳期前数日,将陪嫁发至男家,满目琳琅,招摇过市。婚前一日布置新房。

【暖床】 吉日前夕,新郎邀亲友中未婚男子联床,为早生儿子的吉兆。

【迎亲和拜堂】 吉日上午,新郎由陪郎相伴用花轿去女家迎亲。花轿一到,女家呜炮相迎,并即闭门,经数求方开。乘此索“开门封儿”。带亲的人进门后,待之以圆子、红枣、云片糕,预祝团团圆圆,早生贵子、步步登高。新娘上轿母亲要哭几声,以表对女儿眷恋之情。戏谓新娘上轿母亲不哭者将来要生哑吧。女家也有人“送亲”。迎亲的花轿在途中逢河流、桥梁或道路拐弯处必放鞭炮。两轿子相遇,好事者常为抢上风而发生争执。花轿到男家后,即鸣炮出迎。并请迎亲、送亲者吃圆子、红枣、云片糕。以下拜堂、坐富贵、富贵烛、吃富贵饭等仪式。满月回门时,须给岳家带二色或四色礼品。岳家要回赠棕子100只。其中有1只特大的,谓“百 中选一”。

【望朝】 女方的亲属,在蜜月中择吉日去男家看望女儿,男家必热情款待。

【谢媒】 举行喜宴必请媒人出席,他们馈赠的礼金多如数壁还。以面条、猪肉谢媒。

【交生日】 新妇过门后的第一个生日,由娘家出资祝贺,谓之“交生日”,以后的生日即交由婆家庆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6
  结婚前一天,新郎家布置洞房、婚筵、准备次日婚宴等。在新房的门楣上挂米筛麻袋,代表天罗地网,有庇护之意。房中陈设崭新家具,壁上挂着“麒麟送子”的画轴,床前还悬挂了一对“百子红座灯”。
  结婚当日上午,由男方家亲戚组成的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迎亲。挑着红漆“担盘”,里面装着男方未交足的聘金、烟、糖果、猪脚、线面、红团等礼物,还挑了近百斤猪肉、橘子等物品,共10个盘,并在盘子外套上红袋子。中午,女方家置办“送嫁酒”,宴请“捧花粉”的亲戚和迎亲队伍。随后,把大红帕罩在新娘陈林头上(俗称“新妇罩”),哭别父母后,由喜娘引导,坐上轿子前往婆家。“新妇轿”到了男方家门口,公婆、妯娌、大人、小孩等均暂回避,并熄灭灶堂里的火,俗叫“避冲”,寓意日后一家和睦相处。新娘由喜娘作礼仪指导,叩拜祖宗、灶公后,进入洞房。鞭炮响后,回避的亲人回来了,新娘一看见婆婆和妯娌,就要给每人插一朵从娘家带来的,原来插在鲜肉片上的红花,并说:“你会像肉一样疼我。”
   晚上,新郎新娘在厅堂中举行“绡头”(俗称“上头”)仪式。待到事先择定的吉时,请福寿双全、夫妻健在的长者为新郎、新娘梳头,然后束发加冠(戴上插金花五蕊的礼帽)。
  第二天办婚宴,亲朋好友都前来贺喜。中午,婚宴开始,厅堂左上第一桌面对大门的座位是首席大位,俗称“横头位”,由新娘母舅入座。其余座位,请乡里年高望重的长者就座。全席应有12道菜,表示一年12个月,月月美满。席间,新娘分喜糖,新郎、父兄分喜烟。上第6道菜时,新人由一位老者陪同,进行认亲,亲朋好友以礼金“压盘”。酒席的最后两道菜是甜的:有用糯米粉做成的丸子,桂圆、红枣、莲子熬成的甜汤,寓意新婚甜蜜、白头偕老。
  晚上,则由一位长辈把红枣、瓜籽、花生等果品撒向床铺四角,俗称“撒帐”,取多子多福之意。
  第二天早上,新娘家小舅子来请新娘偕同新郎回娘家拜见长辈亲友,俗称“请转马”或“请子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