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如题所述

作者简介:农汉兴,任教于广西崇左市龙州县第一中学。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国古代学者朱熹则说“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正确的质疑往往是成功的开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那么,呢?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诱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的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是积极思维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就是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在课堂上,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认识到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教学过程中,以尊重、信任、平等、友好的情感去对待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建立与学生的亲密关系,多与学生接触,深入、全面地去了解学生,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和焦虑感。让学生自由发问,即使开始提出的问题有些幼稚可笑,漫无边际,甚至离题万里,但也不可以一言否之,应耐心地提示学生换个角度再想想,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让学生大胆主动地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标新立异”具有创新意义的质疑,教师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给予鼓励。对于平时不爱提问的学生,哪怕只能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也要给予及时的肯定,使学生体验到质疑的价值,产生强烈的质疑意识。二、课堂上营造"多问"的环境,多给学生质疑的空间学生有质疑的天性,只要多给他们质疑的机会和空间,他们就能在质疑这条路上走得更广、更远。1.从课文题目质疑2.在关键处设疑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之处,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如《孔已己》结尾处有这么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很显然,句中的“大约”与“的确”是一组矛盾词语,准确理解这对矛盾词语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重点。因此,可抓住这一对矛盾词语进行质疑——议疑——析疑——解疑:孔乙己既然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谁能确切地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孔乙己又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的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并非“许是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处这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无疑也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控诉和鞭挞的力量。3.在结尾处留疑许多教师认为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问题了,就是完成了本节课教学任务,就是好课。实际上,一课下来,如果学生一点想法也没有,没有一点想继续深入探索的欲望,这种教学是不成功的。课的结尾如果能提出一些激发兴趣的问题,特别要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的课就显得余味无穷。实际上,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好多课文的结尾语止而意未尽,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延伸点质疑遐想,必将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变色龙》一课的结尾:“‘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笔者引导学生这样质疑:你认为奥楚蔑洛夫日后会收拾赫留金吗?并说明理由。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出了许多合理而又新奇的答案,对进一步熟悉变色龙为虎作伥、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反动实质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使语言与思维得到了同步训练。三、教师不要漠视学生的问题质疑需要勇气,继续探索问题更需要勇气。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抑制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所以,教师不要漠视学生的问题,而要好好保护他们这份可贵的勇气。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权威,不能辜负学生的信任。这就要求教师做到:认真倾听孩子的问题;竭尽自己的全力,帮助学生研究问题,让学生掌握探索方法;如果学生问倒你了,不要生气,而要先表扬学生,然后再想办法,找答案。这样学生就认为你对他的问题很重视,从而能激发他们好问的积极性。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把问题留给学生讨论。教师起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出质疑→释疑这个探索、解决问题过程的作用,这样得出的正确结论必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木兰诗》的教学中,学生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联中“将”字的读音有了争议。笔者没有断定谁是谁非,而是给了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分小组去讨论、探究,要求得出各自的依据。经过一番努力,一部分学生觉得应该念“jiāng”,“将领”之义,作名词。理由是根据文意可理解为:经过多次战争,连将军都战死了,而木兰却活了下来,屡建战功,胜利归来,这充分体现了她的英勇善战(教参上也是这么注释的)。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此字应念“jiàng”,“带领”之义,作动词。理由是根据文意可理解为:木兰带领军队身经百战,经过多年奋战终于胜利归来,这更好地体现了她的智勇双全。而且“将”字作动词,念“jiàng”在文言文中也是有据可依的,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这个故事里的“将”,《智子疑邻》故事里“(马)将胡骏马而归”的“将”。两种解释在前,哪种更好,学生自能评判。四、教给学生方法,学会质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学生无疑可问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好的习惯,没有掌握必要的方法,不能发现问题,总觉得没有问题可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课本,这是理论武器,是发现问题的基础。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有了胆量,并有了一定的质疑兴趣,不一定就能问在问题的重点处、点子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语文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又常运用到语文。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自己身边的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使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促使他们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思考语文问题。作者单位:广西崇左市龙州县第一中学邮政编码:532400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