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范仲淹 的读书心得

帮帮忙吧

范仲淹的改革是怎样失败的(一)

中国改革——第一个故事

中国历史有个大谜团——十几次大的改革大都以失败告终,而十几次改朝换代都成功了。有人说,国人可以向暴力屈从,而拙于制度创新。是否如此?值得探讨。我把十几次大的改革写成故事,一次一篇,希望大家喜欢。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多年来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广为人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成为激励志士仁人的千古名句。但范仲淹的主要事业并不是写散文,而是北宋中期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

贫困生范仲淹

入夜,尖利的北风裹夹着旋转的雪花,掠过山东淄州连绵深山,扑向一座古庙。在这座名为醴泉寺的古庙里,一间破败的僧舍内,昏黄的烛光,在墙上映出两个晃动的黑色身影。恐怖的鬼魅展开了黑色的垂天羽翼,要攫住这世界上可怜的人们。

然而,僧舍里,一个19岁的青年,似乎把这一切置之度外。此刻,他正和一个同伴,在炭火的余温中读着《易经》。不时,青年抬起头来,一边瑟瑟发抖,一边向同伴提出一个问题,两个人就着风声讨论起来,互不相让。

这个青年就是后来的北宋名臣范仲淹(989—1052)。

范仲淹是个苦孩子。两岁丧父,母亲改嫁到朱家,范仲淹也改姓朱,取名朱说。孩子渐渐长大,了解了自己的身世之后,流着泪下决心苦读,以摆脱寄人篱下的生活。

庙里粮食不够吃,范仲淹每天煮两升米的粥,等锅里的粥凝冻成块,用刀划成4块,早晚各取两块。然后,醋汁加盐,拌少许切碎的韭菜,就着粥吃下去。

这样的日子过了三年,范仲淹又告别母亲,远赴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求学。连小额贷款也拿不到的范仲淹,在异乡接着过起了食粥苦读的日子。整整5年,睡觉时没有解开衣服。

清贫的生活,使范仲淹与中下层社会天然联系在一起。这个烙印,日后也体现在他的政治选择当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27岁的范仲淹,在宋真宗大中祥符8年(1015)考中进士。中进士之后,才恢复范姓,改名范仲淹,把母亲接过来住。

范仲淹的改革是怎样失败的(二)

中国改革——第一个故事
仁宗决心改革

总的来说,宋仁宗赵祯在1022年登基之后,还不算坏皇帝,可他的日子并不好过。

最大压力,来自陕甘宁一带逐渐强盛的西夏。宝元三年(1040)初至庆历二年(1042)9月,西夏先后在延安、宁夏隆德、宁夏固原对北宋发动三次大规模入侵。三次大战,北宋均遭惨败,不但损兵折将,丧失地盘,还忍气吞声签订“城下之盟”,每年向西夏大量“赠送”银绢,央求西夏别再动手。北邻辽国也趁火打劫,派人索要土地。北宋只好又增加对辽进贡的银两。一时间,北宋君臣信心大挫,一片低迷。官员们纷纷指责朝廷任人唯亲,将领无能,军队腐败严重,士兵缺乏训练等等,搞得宋仁宗焦头烂额。

内部情况也很堵心。庆历三年(1043)5月,宋夏战事还未完结,北宋军队有个叫王伦的小卒子宣布反对大宋。令人震惊的是,这个二愣子一站出来,顷刻间汇成千军万马,闹哄哄从山东的临沂向北打到益都,然后南下江苏连云港、淮安,一直打到扬州,好不威风。仁宗调动大量军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安徽和县将王伦打败。其他揭竿而起的亡命之徒如张海、郭邈,也是登高一呼,应者云集。更令人惊骇的是,这些叛兵所到之处,各州县领导班子不是作鸟兽散,就是忙不迭办好酒肉出门迎接,恭请叛军住进州县政府大院,提供完善服务。有的甚至主动打开本地武器库,加强叛军装备。

这些乱子,再清楚不过地表明吏治腐败无能到了何等地步,内外交困的仁宗在巨大压力下不得不考虑改革了。此际,他想起了范仲淹。

范仲淹已经五十出头,几上几下,历尽坎坷。但由于他清正廉洁,精明干练,宽容大度,博今通古,担任地方官政声卓著,尤其是在陕西前线率领军队遏制了西夏攻势,声望越来越高。每逢范仲淹因直言被贬一次,当时的人就说“光”一次;第三次贬,则被称为“尤光”。此时,范仲淹占据了全国道德制高点。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诸多官员称他是圣人,盼他出来执政有如大旱之盼甘霖。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天下翘首以望太平”。

基于舆情,仁宗对范仲淹也寄予厚望。庆历三年(1043)8月,提拔范仲淹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富弼、韩琦为枢密副史(全军副统帅)。9月,多次召见范仲淹、富弼、韩琦,要他们尽力筹划国事,拿出除旧布新的改革章程,不要有任何顾虑。月底,仁宗特地打开天章阁再次召见他们。天章阁是保存皇帝手稿的禁地,以前从未在此接见大臣,可谓礼遇空前。在天章阁,焦急的仁宗赐他们坐在自己对面,迫不及待地站起来,亲手将纸笔递交给这几位,催促他们写出方案。过了几天,仁宗又亲笔写下手诏,催他们快办。

本来范仲淹还有动摇,也许仁宗求治心切,没有充分考虑改革的艰难吧,但皇上的信任已达极致,还有什么可说的?几天之后,他写出了《答手诏条陈十事》上交仁宗。在这个奏折中,范仲淹说出一个真理:“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

范仲淹这个奏折在中国改革史大大有名。哪十件事呢?

一是改变文官三年一迁、武官五年一迁的制度。过去重年资轻本事,文官三年武官五年,没错就升。范仲淹要求打破年资制,着重看政绩,把才能和功劳放在第一位,鼓励破格升迁。为了惩治庸碌不作为,规定在京文官延长到五年才考核。

二是改变贵族子弟不经考试,即可直接当官的“门荫”制度。范仲淹对此深恶痛绝,说这是造成官员过多过滥、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必须痛加纠正。

三是改变过去以做诗和背经文取士的科举考试内容,改为考策论。根据政治经济军事实际情况出考题,让考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是严格选拔地方官。考察他们的德才政绩,罢免年老、多病、贪污、不才的官员。

五是鉴于各地领导干部待遇极低,为了防止贪污,按干部级别给予多少不等的“职田”,让他们种点粮菜,改善生活,保持廉洁。

六是每年秋收后各地必须督导州县开河渠、修堤坝,搞农田水利建设。

七是招募5万民兵,三季务农,冬天训练,有事时打仗。

八是裁并州县,减少政府设置,减少干部数量,减轻农民负担。

九是过去皇帝在祭祀或过节时表态要减少农民税费,事后就忘了。这种情况要改正。朝廷有大赦、减免税费等恩惠,一定要督促检查,落到实处。

十是朝廷要要十分重视法令,克服朝令夕改、前后矛盾、令而不行的顽症。

仁宗接到范仲淹的报告,极为高兴。经研究,除第七条军事建议之外,其余九条,补充细则,陆续下诏,全国执行。时人称为“新政”,即后来所说“庆历新政”。

十条的重点,是干部制度改革,属于政治体制改革范畴,是非常棘手的烫山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8-16
题 解

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或是对书中的名言警语、新颖材料进行摘录抄写,或是对书的内容要点进行归纳,或是随后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些摘抄、归纳和心得体会的文字,都叫读书笔记。
这是常用的一种应用文体。

理 由

为什么要记读书笔记?
首先,它可以帮助记忆。知识越丰富越好。知识的丰富是由积累而形成的;读了就忘,知识是丰富不起来的。必须记住,读书笔记便是帮助记忆、积累知识的最好途径之一。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就说明记笔记能帮助记忆。
其次,记笔记也是积累知识的一种好方式。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说,阅读时必须记笔记,才能积累知识。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就是一部读书笔记式的作品。
第三,记读书笔记还能帮助提高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综合归纳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是一种手脑并用、阅读和写作结合的综合训练。
从以上三点看,都应重视写读书笔记。

操作指导
怎么写读书笔记呢?
首先,应了解读书笔记的类型。读书笔记一般有批注、摘录、提纲、心得等几种。写读书笔记时,可根据写笔记的目的、书的类型及自己的习惯,确定写什么样的读书笔记。
1、批注笔记。即边读边把自己的看法、疑问等或在书上划出表示重点、次重点、疑问等等的符号,或在书的天头、地脑作些评语和注释。这种读书笔记简单易行,但首先得书是自己的,别人的书,不能乱画;即使是自己的书,下批注时也应先多想想:自己的看法对不对?怎么表述才简明,然后才写。因书上的空白处不多,想到就写,写了又感到不合适,那就会把书划得乱七八糟了。
2、摘录笔记。就是将书中的精彩观点、新颖材料及名言警句等摘抄下来,以备将来选用。这种读书笔记是大量的。做摘抄笔记时,最好让每段摘录自成一段。后面还应写上摘自什么书,多少页,该书的作者是谁,出版者是谁,哪一年出版的,都应写在摘抄的后面,以备将来查验、核对。两段摘录之间留下较大空白,这样做一是使摘录的眉目清楚,二是留下空白便于将来翻阅、运用时可以作批记。
3、提纲笔记。就是将读过的书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内容要点及写作方法等等,以提纲挈领的方式写出来。
4、心得笔记。就是阅读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感想等写出来。也叫读后感。

5、仿写笔记。即模仿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学以致用。

6、评论笔记。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7、简缩笔记。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不同的读书笔记有不同的作用,可根据实际选择、确定。
其次,不论写什么样的读书笔记,有几点是共同的,也是应注意的。
①必须认真地读懂原作。这是写好读书笔记的前提。提纲笔记、心得笔记要以读懂原作为基础。就是摘抄笔记,也应细读原文。否则,你的摘抄就可能断章取义,就可能抄破了句。
②态度要严肃、认真、细致。严肃是尊重原作,不要有意歪曲原作的意思,更不要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故意断章取义;认真,指应该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力求抓住原作的要点、重点、精彩的地方,不能马虎从事;细致,指摘抄原文后一字一句校对,不能有误差,连原书作者、出版者、出版时间等也要记得详细,不要怕麻烦。因为这时的任何粗心,都会在以后付出更大的代价。如多少年后,你想引用这段名言,却因没记原作者名字,你想查出名言的出处,那时恐怕连书也找不到了,想用也不好用。如果摘抄时记得细致,就不会有这种麻烦了。

举例说明

感悟型读书笔记——读后感的写法:
分为三步:
一、引。
先写自己读了什么(包括书名、作者、内容梗概),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如:我今天读了《——》这篇文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了解了什么是幸运,什么是不幸。
二、议。
这是读书笔记的重点所在。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引述原文重点地,或让你感动的句子,加以分析理解。第二部分,联系自己的生活等方面的实际谈感想。第二部分是读后的“神”,极为重要。
三、结。
总结全文。可写出自己的决心、理想、感想等。

后话
读书笔记是人们在读书时为帮助记忆而写的一种应用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学者都很重视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既是消化书本知识的有效手段,又可以积累有用的材料,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读书笔记,不重在看你写了多少篇,而重在看教师读书笔记的内容,所表现出来的读书反思、读书方法、读书经验和读书目标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8-07
你就围绕他的那句"不求甚解"写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他的人生写一下就可以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