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笑不足以为道”什么意思?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这句话的意思差不多懂,但是,下士闻道,大笑之,“大笑之”已经说明了下士的态度了。这里为什么老子后面还要加上一句不笑不足以为道呢?
看过不少人的解释,但总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哪位大侠能给指点指点。为什么不笑就不足以为道了呢?
文人总追求个“难得糊涂”,上士勤而行之之后追求的是难得糊涂,跟这个不笑不足以为道视乎有点异曲同工之妙。这最后一句会不会是为了破勤而行之的执着呢?
又或者,没有了大笑之这些人也就不需要为道了,没有了为道的群众基础,因为有不懂道的人,才需要教人懂,都懂了就不存在为道了。就好像没有了犯人就不需要警察了一样。

你说的,我看的有点乱。
我先来说说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吧:
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根机好的人,听到了道的真理,谨记在心,不但践行道,而且勤行道,所谓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2、‘中士闻道,若存若亡’:根基中等的人,听到了道的真理,时行时断,不能坚持,心易随境转,所谓‘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天边’。
3、‘下士闻道,大笑之’:下等根基的人,听到了道的真理,狐疑不信,认为是迷信,觉得是好笑,大笑之。
4、‘不笑不足以为道’:从世间角度看,这些人不傻,往往聪明、有能力、有地位,他们认为是无稽之谈,不以为然,不笑,就不能显示他们科学、理智、现实。从道的角度看,道是一种真理,是一种法界存在的自然规律,超越了人的认识局限,除非是上等人士,否则都会怀疑、误会、嘲笑、甚至诽谤,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这就是道。若是没有怀疑、嘲笑的,这倒反而不正常了,这种道有问题了。

整个这句话告诉世人两点:一、道不容易相信,但道是真理,一定要有信心,不要被境转,当珍惜;二、道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说的,同是闻道,我们应当向上士学习,去力行,勤力行才能真得利益。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简单的讲:一、道是真理,当笃信之;二、是人弘道非道弘人,故行者当作上士,勤行之。

以上是我的理解,不一定妥当,仅供参考,互相交流,共同进步。追问

乱没关系,关键是你看懂了!呵呵!谢谢!
第四点还是常解!难道那些大笑之的下士就不在道中了吗?存在就是道理,若没有道理又如何会存在?

追答

下士,身虽在道中,但不知‘道’,无明是一切苦难的根源,当怜悯之。 上士者,不仅知‘道’,而且身体力行,最终离苦得乐,学道之目的在此,我等当效仿之。 存在就是道理,没错,但生命却有苦乐之分,我们学道就是做个明白人,去暗向明,离苦得乐。
另,学道贵知行合一,道一千说一万,不如做一做,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愿我们都能做个明白人、做个智慧者。

追问

恩,离苦得乐,说的实在。
孔子在易经卦传中说:得见渊鱼者不祥!
没有苦哪有乐呢?做明白人就要学会难得糊涂。呵呵!

追答

苦,是苦苦;乐,短暂,有坏苦,是乐苦。 真正的乐,是远离苦与乐两种对待的,是不需要苦来陪衬的。 明白是基础,也是目的;糊涂是不计较,是宽容。 明白与糊涂是需要我们有清楚的认识,否则,人还没明白,就真糊涂了。 学道就为了明白,明白是根,糊涂是顺带的。 我们提出学糊涂也主要是学会吃亏。明眼人,吃亏是福;世人眼里,吃亏哪里是福,明明就是个傻子,糊涂虫。 学吃亏、学糊涂,若不事先知‘道’,根本就很难、很难! 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先从吃小亏做起,哈 乱说一通,有点糊涂, 不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追问

借《大学》一句话替你这段做个总结。
大学之道在 明 明德,在 亲民,在止于至善!

追答

哈,谢谢! 晚上回来给母亲洗脚!

追问

奈何!子欲孝而亲不在!!!
祝她老人家身体健康。

追答

谢谢!常听百善孝为先,孝是道之根,孝道孝道,不孝非真道! 孔师先圣有专门《孝经》论述,文中对孝可谓推崇之至。 愿人人都来孝,道门自然开! 也祝您父母安康快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01
这个注解你看过没?我看了还算好些。
天地未有之先,原是虚虚无无,鸿鸿濛濛,一段氤氲太和之气;酝酿久之,气化充盈,忽焉一觉而动,太极开基矣。动而为阳,轻清之气,上浮为天;静而为阴,重浊之气,下凝为地。天地开辟,而人物滋生。芸芸万姓,有几能效天地之功用哉?惟圣人从混沌中一觉,而修成大丹。以此治身,即以此淑世。虽未敢缄口不言,却亦非概人而授。随缘就缘,因物付物,方合天地大公无我之量。时而遇上士也,闻吾之道,欣然向往,即勤而行之,略无疑意,此其人吾久不得见之矣。时而遇中士也,出于余口,人于伊心,亦属平常,了无奇异,未始不爱之慕之,一蹴而欲几之。无奈世味浓而道味淡,圣念浅而俗念深,或迁或就,若存若亡,知不免焉。至于下等之士,习染日深,气性多戾,一闻吾道,不疑为妖言惑世,便指为聚众敛财。讵知君子之修,造端夫妇;圣人之道,不外阴阳,顺则生人,逆则成仙。其事虽殊,其理则一,而贸贸者,乃谓神仙为幻术。岂有如此修持,遂能上出重霄乎?否则谓天地至广,万物至繁,如此成性存存,即上下与天地同流乎?何以自古仙圣,至今无几也?于是笑其言大而夸,行伪而僻。噫,斯道只可为知己者道,难与浅见寡闻者言矣!夫蜉蝣不知晦暮,蟪蛄不知春秋,井蛙不知江海,又何怪其笑耶!不笑不足以见道之至平而至常,至神而至奇——神奇即在平常之中也。况道本无声色,何有何言?其有所言,亦因后之修士,无由循途而进,历阶而升,故不得不权建虚词、假立名号以引之。人果知虚无为道,自然为功,尤须自阴而阳,由下而上。昧为明本,退为进基。虽明也而昧,庶隐之深而明之至焉。虽进也而若退,庶却之愈速,进之弥远焉。道原远近皆具,我虽与道大适,亦若于己无增,于人无减,夷若类焉。道本大小兼赅,我虽与德为一,亦若无而不有,虚而不盈,德若谷焉。时而大显于世也,喷喷称道,不绝人口,我若无益于己,反多抱愧,故曰“大白若辱”。时而德充于内也,处处施为,不穷于用,亦若有缺于中,益形支绌,故曰“广德若不足”。即其修德立身,建诸天地而不悖,我若自安偷薄,绝无振拔之心,故曰“建德若偷”。若己至诚尽性,质诸鬼神而无疑,我若常变可渝,毫无坚固之力,故曰“质直若渝”。如此存养心性,惕厉神明,虽有谗言,无间可入;纵多乱德,何隙可乘?世有修道明德而遭侮辱者,其亦返观内省。果如此藏踪敛迹,卑迹自下,怍辱为怀,德广而不居,德建而不信,亦若忠直难言,诪张为幻者耶?吾知其未有此也。纵或数有前定,劫莫能逃,天之所为,人当顺受,安于命而听诸天。是以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我于此益信焉。且道无方所形状声臭可言,彼世之廉隅自饰者,规规自守,不能圆转自如,我则大方无方,浑然一团,不落边际,又何模棱之有?凡物之易就者不美观,急成者非大器。我能循循上造,弗期近效,不计浅功,久于其道,自可大成,又何歉于己乎?要之道本希言自然,恍惚为状。我能虚极静笃,则无音而大音出矣,无象而大象形矣!施之四海皆准,传之万世不穷,岂仅推重于一时,而不能扬徽于万代耶?《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斁。”道之建施,实有如此神妙者。其间孰是为之、孰是与之?亦曰:“夫为道善贷且成而已。”此言抱道人间,用无不足,给万物而不匮,周沙界而有余,且使化工大成,真上士也。

太上为世之不自韬光养晦、立德修身者,言彼稍有所得,便矜高自诩。五蕴未空,六尘不净,犹屋盖草茅,火有所借而然。若只修诸己不求诸人,浑浑乎一归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纵有外侮,犹举火焚空,终当自息。如此修己,真修己也。惟其如此,故人与人两相安于无事之天,否则于道无得,反招尤也。孔子曰:“无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其见恶于人也宜矣。修道者如此,可以免务外之思,亦可无外侮之患焉。追问

此解出于何处?

追答

清末 元吉先生的注解。

追问

古文底子差,还得慢慢理解!呵呵
【况道本无声色,何有何言?其有所言,亦因后之修士,无由循途而进,历阶而升,故不得不权建虚词、假立名号以引之。人果知虚无为道,自然为功,尤须自阴而阳,由下而上。昧为明本,退为进基。虽明也而昧,庶隐之深而明之至焉。虽进也而若退,庶却之愈速,进之弥远焉。】
好像绕了个圈,上士得道后隐为下士。或许,得道者应该是已经“超越”了这上中下三士吧。道岂是勤行而得?难得糊涂!哈哈哈

追答

你要是将全八十一章的注释全部看完就不会有这样的疑惑了。修道住世的人都讲究和光同尘一说。修道,名为修,其实是返本归真,名为得道,实无所得。

追问

半部论语都可以治天下,而连孔圣人都说老子的道大,深不可测,我等小智小慧读懂就更不容易了,读完五千个字容易,读懂难啊!哈哈!

追答

读懂?!!! 且不说时空和文化底子上的隔阂,
你要是看上几遍就懂了,那你肯定是天上转世来的,就是经中说的上士也,这类人天生就对圣言古文有一种判辨对错的心灵直觉,呵呵,可惜大多都是中下根器之人,这类人闻道易修道难(相对下士来说),也是最难教化的,不尝尽世间众苦不肯回头,想要入道还需很长时间和实践。你要是读懂了,也就是入道了。

追问

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虽然敢读不一定懂,但连读懂的心量都没有,那一定不可能懂。道,绝对不是读来的!在文化上绕肯定绕不出去。

追答

恩 说得对 古人留下圣文 其实是为了传播真理 怕世人为物欲所迷 浏返与黑暗之中无法自拔。

追问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自古乱世者基本都是中上之士!可怜的下士们,可怜的中士们啊。呵呵!

第2个回答  2011-10-18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全句的意思是说:完全没有悟性的人,一听说“道”就大笑不止,认为荒诞不稽。之所以大笑,表现出鄙视、讥笑的语态,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因为“道”论理高深,本来就难以理解。如果人人都那么轻易的能够理解的话,那就不足以称之为“道”了。所以“不笑,不足以为道”。追问

如何让下士不笑?
道德经原来德经在前,还是第四十一章吗?哈哈!

追答

汗 你不会查吗?

追问

哪里查?能查到的基本都是字面解,不知道是不是老子本意。看看能不能在这碰到高人!呵呵,或许是因为我太笨吧,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第3个回答  2011-10-17
LZ也是有心人啊。总的来说道德经传下来时有三解,即天地人三解。其中任意一解拿出来,一句话讲上十天半个月是没什么问题的,这里就说说最基本的意思好了。
下士就是整天糊糊涂涂不明本心的人,所以即使闻了道也不会信,反而会觉得好笑。对于这种人道祖又加了一句,不笑不足以为道。
很显然这句话不是什么嘲讽,也不是什么带有情绪色彩的评论。事实上且不说道祖的层次,就是修行深入后,这种是非分别心,喜怒哀乐的情绪都会变淡,最终至于一片平静当中,姑且这么比喻一下吧。
那么这句话是说的什么呢?下士闻道大笑之,他并不信人可以超脱于三界逍遥自在,这也没什么。毕竟修不修道是自己的事,难道还有人来强迫不成。
于是下士有下士的活法,不笑不足以为道呢,就是说,不管你选择了那种生活,那么至少要获得快乐,这才是正理。
其实快乐的生活对于一个人的身心有什么影响就不多说了,他确实能增加一个人成为中士的可能,而成为中士后,自然就会有成为上士的可能。
所以说,不管你是上士,中士,还是下士,至少要过得快乐,就没什么错了。追问

其实,任何一句话打破沙锅问到底,都可能“见道”。
通常我们知道的“得道高人”们,都具备了一种“百毒不侵”的平常心。跟最下士的凡夫比较起来好像就缺乏了一种激情。
打个比方,就好像在游戏中用虚拟的货币赌博,枪战。或者一个亿万富翁玩一毛钱的麻将。假如让你选择,你愿意一直做一个旁观者,还是参与者呢?呵呵。

追答

人在尘世,清醒时转境,糊涂时被境转。有多少东西是自己选择的呢?又有多少东西是被选择的呢?此时所求的真的是想要的么?喜怒哀乐真的是自己的感觉么?有些人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于是开始寻求真实。
到头来发现,哭过笑过高兴过愤怒过,也就那么回事。哭能哭一辈子?笑能笑一辈子?喜欢能喜欢一辈子?恨能恨一辈子?人总是在变,因为一个心总是被外界各种因素影响着,一被影响就看不清全貌,所谓的身在庐山中。
于是研究这颗心,发现他也不过是各种因素汇聚的产物。那自己到底是谁呢?再回到头来寻找真正的自己。
高人不高人,是你自己在认为。不管是鄙视他还是敬佩他,亲近他还是厌恶他,都是你的感觉。他的一颗真心总是不动如山的。
所以呢,被人骂时是随着脾气回击,还是思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被人赞颂时是陷入飘飘然的状态,还是反省自己的不足。选择往往就在这一念之间。
如果这个时候站出来看,就会发现,他人的一句话,即能让人一下身临天堂,也能让人一下置身地狱。那么被这样细小的因素转来转去的人,到底是什么人呢?
不笑不足以为道,LZ可以再看看。

追问

恩,几乎所有关于修道的主张都是让人保持清醒,不失“照”!

第4个回答  2011-10-01
我提出一点,LZ句中,“大笑之”后,是否应该为句号呢?只有句号,才能真正解悟这段话的含义。

道可谓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来表示的禅义。“下士闻道,大笑之。”对此笑,得道之人评以“不笑不足以为道”。这种评价的态度,其实更近乎我们常说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不知者自不明,所笑又为何?这种笑,不正是肤浅得令人发笑的事么?所以老子“不笑不足以为道”既是对前一笑的评价,也是用于解道的一句至理。又或者用另一句易于理解的话——笑天下可笑之人!前笑是一种道,后笑则为文中的下士之笑。

希望以上能对LZ有所帮助。不明之处请追问。追问

此解亦可。
道嘛!说不清道不明,也只能如人饮水不可道了!
笑天下可笑之人,第一笑是嘲笑吗?哈哈!

追答

呵呵,尖锐一点可以把“笑”天下可笑之人的第一笑视为嘲笑,但实际上,这种笑,正是建立在“看破”的基础之上,这样的看破,即是所说的道。

追问

所以,这一笑应该是超越了嘲笑吧。更像笑傲的笑!哈哈哈!

追答

LZ正解,要的就是这种笑傲江湖的洒脱,方之为道。恭喜LZ已经得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