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世界上有怎么多海呢`?

如题所述

一、水系历史沿革

1·海河的由来

海河,起自天津下西部的南运河、子牙河相交的三岔河口西,东至大沽口入海,全长70多公里。它的上游有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五条河流和300多条支流。河脉纵横交错,像一把巨大的扇子斜铺在华北大陆上。

海河水系是全国七大水系之一,流经的地区即海河流域、其范固是:西起太行山,东邻渤海,北跨燕山,南界黄河。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都处在海河流域,占全流域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北京市和天津市座落在海河流域东北部。海河流域还包括山东北部以及山西、河南、内蒙古等省、区的一部分。

海河干流是随着海河水系的尾阊成陆而形成的,海河水系主要形成原因有三个:一是流域内西、北、南三面高,东部低的地势,使诸水顺势东流 ;二是黄河北迁提供了条件;三是人为的因势利导。海河水系经历了初步形成、暂解体和再形成的三个阶段。东汉建安年间第一次出现众流归一的扇形河道结构,形成海河水系尾阊雏形。故《水经·沽河》云:"清河者,泒(孤)河尾也。",清河合淇、漳、洹、滱、易、濡、沽、滹沱等水同入海。此时清河的泉州 (今武清境内)至军粮城入海口段就相当于海河干流那时已形成的部分。300多年后又随之解体。至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随着南北大运河建成,海河水系又一次形成。400多年后,黄河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至元符二年(1099)年间三次决口北迁、夺海河入海,海河流域广大地区成为黄河下游。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南徙后,漳卫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分别注入海河干流,海河水系再一次形成。

宋时,海河为界河下游段,金、元时称为直沽河、大沽河。海河这个名字始见于明末。在清代陈仪著《直隶河渠志》中有:"海河,南、北运河,淀河(大清河)之汇流,白天津东北迄至大沽口一百二十里",这里的海河即今天的海河干流。记载虽有不确切处,但大体上说明了海河干流的方位、流经地域及最后归宿。从这时起,直沽河等名称才逐渐被海河这个名字所取代,至今约200余年。

2·对海河水域的开发

东汉建安十年(206年)后,曹操为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北攻乌桓,先后开凿平虏渠 (基本上是今南运河青县到静海一段)、泉州渠(北汇鲍丘水今蓟运河,南接潞河今海河)和新河(西起泉州渠北端,东至濡水今滦河),形成贯穿天津他区的河流干线。隋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强征百万多人,修建了南接沁水、北达琢郡的永济渠,成为天津地区南北水陆交通的大动脉,海河交通枢纽格局至此形成。

当时海河水路的使用,主要在于适应征战的需要。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朝为经略河北和东北地区,在幽州、渔阳等地就派驻军队10万多人,年需粮五十万石,主要靠组织大规模漕运以供军需,天津地区是漕粮转运的必经之路。这时天津已经形成为金王朝漕运码头。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经三岔河口运往中都(今北京)的粮食达170万石。据《元史·食货志》记载,每年从江南运往北京的漕粮多达300余万石。

天津有句老话 "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方舆纪要》中记载:"在县东南十里,小直沽受群川之流。大直沽又在其东南,地势平衍,群流涨溢,茫无涯俟,固有大直沽之名。"它作为当时中国北方清运的中心,记载了天津清运繁荣的盛况。"一日粮船到直沽,吴婴越布满街衢"的诗句,反映了漕运给天津带来的商业兴盛。

3·历史上的洪涝灾害

据历史文献记载,从1368年到1948年间,曾发水灾387次,旱灾401次。在这500多年中,天津市被淹70多次,每次发生较大的水灾,都有100多个县受灾。又有不少时候是先旱后涝,反复受灾。

其中,1939年天津遭受严重的洪水灾害。白洋淀东堤决口,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相继猛涨,后相继决口,洪水汇成一片冲进市区。天津被淹两个月,街上行船,工厂停工,交通中断,受难群众达65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1
魏格纳的版块漂移学说:世界上的大陆是在不断变化之中,造成大陆分合,进而海洋不断变化。
第2个回答  2013-10-21
由于板快碰撞,陆地就裂开了,陆地与陆地之间就形成了这么多海.
第3个回答  2013-10-21
因为她想让人们都看到她的美丽.
第4个回答  2013-10-21
是因为它想让人们都看到她的美丽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