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有哪些历史名人

如题所述

李绍昉
李绍昉,乾隆五十二年旧历二月初二日亥时,李绍昉诞生于清湾乡朱砂村树楼坡,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旧历四月十六日丑卒于桂林,后移葬于清湾乡凤塘村陈埇深陂(土化)山。

李绍昉才华卓绝,在中举之后,声名远震京师,为嘉庆皇帝殿试钦点的“复元”,并因此成为科场佳话。李绍昉秉性忠耿,持身廉洁,虽从政二十多年,落得两袖清风,家境萧条,此人所共知之事。

绍昉于道光五年(1825年)丁父艰回里,服满生,筹建奎光塔于县城东六巷大岭顶,塔高九层,一百尺。绍昉写《奎光塔上梁文》。塔于道光十年十月建成,咸丰七年(1857年)被匪焚毁。绍昉在建塔期间,应广东高廉观察使之聘,到高雷书院讲学多次。

绍昉题黄鹤楼联:“诗在上头多,看江水依然,谁复唱铜琶别调;仙如招手至,问梅花落未,我欲闻玉笛遗音”。 玉林信息港曾肇图 玉林林大泉塘村人(今茂林乡),是从广东省兴宁州于清道光初迁来定居的。曾肇图虽出生于书宦之家,但不曾读过书,家贫如洗,初来时只得在茂林桥摆卖茶水谋生,因言语不通,常被土著视其为侮辱、剥削的对象。

大约在清道光初,曾肇图由一个农村贫民,变为富翁。时人皆说其是“富甲玉林州”。

变富后,“有钱不识享福”是乡人对他的评语。他仍保持着过去劳动者的本色,穿大襟土布衫,戴大母笠,着草鞋劳动,在家是这样,出圩入城也是一样。

道光十四年(1834年)在清州宫王彦和倡导的大修州城的募捐开始了。曾肇图接邀请信后,派晚子曾韦满代表参加。曾韦满执笔书“曾肇图认捐五千贯”(考清未出版《玉林州乡土历史教书》所载:则以曾重光名义认捐的。)还说:是五千贯,包足亦可。这次献捐以曾肇图献捐最多,论功行赏,功绩最大。

玉林州城建筑完成了,其规模之大,建筑之牢固,外观之壮丽,除桂林皇城外,冠压全省。“千州万州不如玉林州”是百多年来两粤人民对玉林城的赞歌。以后不少次战乱,转危为安,均赖此城垣,群称“玉林城是福地”。

在赞扬玉林城的同时也赞扬曾肇图慷慨捐献大修玉林城的功绩。有说“由南门至东门的一段城墙是曾肇图捐修的”,“由南门经东门到八角楼这一段是曾肇图捐修的”,“西湖池万寿宫是曾肇图包修的”,虽似属夸张,实质上都是赞扬曾肇图。可是后来《玉林州志》登载大修玉林城事迹时对于曾肇图的功绩却一字不题。

曾肇图轶事,是从清道光至今百多年来在玉林五属各县流传很广的故事。各地传说在情节上是略有差别的,而内容却基本相同。有不少人对曾肇图慷慨捐修玉林城而予以赞扬;又有人以曾肇图是布衣,虽然捐资修城有功,不应载入史册;有人以其行动是故意造作出乎常理之外,而把他作为嘲笑的对象;也有人以此是心有痛苦,是咬牙,不是好笑,予以同情。玉林信息港俞作豫
字备予,参加地下工作时,曾化名刘慈;因排行十三,人们亲切地称他“十三叔”。公元1901年4月10日(光绪27年农历2月22日)出生于广西北流县平政石梯口村(今平政乡岭垌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俞作豫自小勤奋好学,天资聪颖,记性很强。七岁时开始在本村大路寨念私塾。十三岁(1914年)入北流县立中学第一班就读。在学校里,受到了民主革命新思想的熏染,积极参加讨袁和反帝爱国示威游行。1918年中学毕业后,为了“护法”报国,便入广东西南护法军二军燕塘讲武堂学习军事。1920年以优异成绩在讲武堂结业后,任桂军的排长、边长、营长。1930年9月6日(农历7月14日),年仅29岁的俞作豫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广州红花岗。就义前,他挥笔写下了“十载英名宜自慰,一腔热血岂徒流”的豪迈诗句。临刑时,神色自若,视死如归,昂首高呼:“打倒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革命胜利成功万岁!”

聂荣臻同志在回忆录中对俞作豫作了很高的评价。他说:“俞作豫同志1930年被捕牺牲,他对广西工作的开展和左、右江起义是有重要工献的。”玉林信息港杨 妃,
容州杨冲人也,离城一十里。小名玉娘,父维,母叶氏。维尝谓先人云:葬其祖去此十里许,逢一术士,忘其姓名,云此坟若高数尺必出贵子,惜太低,生女亦贵。妃母怀孕十二月生。初诞时,满室馨香,胎衣如莲花,三日目不开。母夜梦神以手拭其眼,次日目开,眸如点漆。抱出日下,目不瞬。肌白如玉,相貌绝伦。后军都督杨康见之,以财帛啖其父,求为女。妃家素窭,不得已与之。康有子二读书,妃三岁,日夜同坐听其诵。渐长工,通语孟。康夫妇惜如珠玉。杨长史琰摄行帅事,闻之左右,令与母偕来,一见大奇,私谓厥妻曰:‘此女资质异常,貌有贵相,吾二女远未逮也。’遂给以金帛与康,求为女,康不从,乃胁取之。举家号泣。送去无几何,长史秩满,携归长安,与二女同教,性妃性昭慧,谙音律,明经史,后进入寿宫。开元二十四年,明皇诏入内,号太真,太被宠遇。天宝间册为贵妃云。玉林信息港王 力
(1900~1986年)字了一,博白县城厢镇新仲村岐山坡人。他从小天资超人,四五岁的时候,秀才出身的父亲就教他读书识字,六七岁在村里的私塾读书时,对《三字经》、《神童诗》就能熟读成诵。八岁跟随父亲到当时博白的最高学府环书院读小学,每次考试都名列第一,14岁那年以优异的成绩高小毕业,但家中无法供他继续升学。

王力小学毕业后,白天到父亲在城里开的“仁安”杂货店帮工,晚上在家秉烛夜自学,凭着多年苦学的积累,他考上了国学研究的以工代殿堂清华园,其毕业论文《中国古文法》得到国学大师梁启超“开拓千古,推倒一时”的高度评价。

王力一生既勤于教学又善于做学问。在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如语法学、语义学、音韵学、训诂学、语言史、中国语言学史、汉语规范化、文字改革、语言教育,以及诗律学、修辞学、翻译学、杂文学、教育学等,都有精深的研究,并写下了一千多万字的著作,出版了专著五十多种,论文二百多篇,译作二十多部,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不少鸿篇巨著被译成日、英、俄、法、捷等国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成为世上闻名的学者。

王力知识渊博,贡献巨大,一生担任过许多职务,还信得过任过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央推广普通话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如今人等,被选为北京市政协常委和全国政协常委。王力这个名字已成为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学生、战士、教师、干部所熟悉。他是当今世界上著名的语言学家。玉林信息港陶 鲁(1430~1490),字自强,陶成之子。因其父陶成有战功,明景泰元年(1450年)荫授新会县丞。当时“土寇”屡犯,都被击退。因此升陶鲁为新会知县。后因战功,又晋升为广州同知兼新会知县。明成化二年(1466年)随总督韩雍出征大藤峡有功,升为佥事,管理新会、阳江、阳春、泷水、新兴诸县兵事。冬天,破“剧贼”廖婆保于钦州、化州。次年,连破“剧贼”王公汉等。陶鲁任佥事期满,经评比功绩最大,晋升为广东按察副使。九年任满,考察评比,陶鲁成绩最好,升任湖广按察使。明弘治四年(1491年)任湖广右布政使。后改任湖广布政使兼广东按察副使,领岭西道事,治兵湖广,人称“三广公”。

十一年(1498年)陶鲁病卒。封典为通奉大夫(二品宫),葬在广东番禺县,玉林市仁东镇三山有其衣冠.黄绍竑 字季宽, 1895年12月1日生于广西容县一里(现黎村镇)珊萃村。1908年考入桂林广西陆军小学学堂第三期,与白崇禧为同期同学。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黄绍竑报名参加“广西学生军伐敢死队”,前往武昌作战。上将军衔,曾任军长、战区副司令长官,广西省主席、浙江省主席、湖北省主席、国民党政府内政部长、交通部长、监察部副院长、立法委员,是广西大学创始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国家政务院政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务委员等职。

黄绍竑一生经历坎坷,从戎英勇善战、谋略过人、不畏艰险,从政则注重文化科学及地方建设,目光远大,成效卓著。他大半生致力于和平事业,调和蒋桂矛盾、国共矛盾,极具政治家的思维和目光,外交家的智谋和手腕。同时,他又是一个科学发明者、词人,他在长期动乱的历史环境中走完的复杂一生,很值得后人研究。玉林信息港何以尚 字仁甫,石南镇附城东山村,是兴业县唯一载入《明史》的历史人物。

嘉靖三十一年(一五五二年),二十五岁的何以尚乡试中试,以举人出身进入仕途,被委任江西建昌县儒学教谕(官阶为正八品),后入京为户部司务(官阶如前)。嘉靖四十三年(一五六四年)十月,海瑞以卓著政绩,得到吏部文选司郎陆光祖的提拔,由兴国知县调升入京为户部云南司主事(官阶为从六品)。从此,何以尚有机会参预海瑞的两次政治活动,其仁途生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明嘉靖帝深居西苑,祈求长生不老,以致朝政荒废,奸臣开权。对进言者横加迫害,大臣杨继盛、杨最上谏均被处死。

海瑞此时也上谏嘉靖帝,嘉靖帝大为震怒,把海瑞逮捕入狱,送刑部论死。何以尚与海瑞来往密切,二人经常谈论时政,针砭时弊,他上疏奏请释放,结果也触怒了嘉靖帝,被打一百杖,禁闭于监狱中。

两个月后,嘉靖帝病卒,海瑞和何以尚都由遗诏获释。穆宗即位后,何以尚被起用为光禄寺丞。以尚更慷慨论列,为朝廷权奸劣迹,特别是对辅臣高拱的罪恶阴谋大胆揭露。高拱被劾,十分抱恨何以尚,撤销他的职务。何以尚因病归家休养。不久,高拱被罢掉宫职,何以尚任雷州司理,后历任户部主事、尚宝光禄少卿、南京大理寺丞、鸿胪寺卿等职。他虽升宫而屡辞乞休,临退休之际朝廷晋升他为太仆寺卿以示嘉奖。

何以尚年老还乡后,十分关心家乡事业,倡建兴业县街上的登云桥和通往?d林州道路的鸣水桥,鼓励人民发展农业生产,并撰有一联勉励后人,联曰:“植树修河山水秀;精耕细作物阜丰。”著有《便蒙诗训、《忠孝经》行世。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病逝于家。万历帝闻以尚病故,于次年派布政司林震来祭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