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对是什么

如题所述

意思:指小型的聚会。

读音:pài duì

出处:英文单词PARTY的汉语谐音。

例句:It's a pity that you can't come to the party.

翻译:你不能来参加这次聚会,真可惜。

形式:派对是社会中的人们聚在一起打算主要用于庆祝和休闲的一种方式,由个人举办的,场地非常的简单在家中就可以进行,当然也可以隆重一点在一些特殊的场合进行。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宴会 [ yàn huì ] 众人在一起饮酒吃饭的比较隆重的集会。

徐迟《火中的凤凰》十三:“风流人物看今朝,宴会上可以看到解放军高级指挥员和战斗英雄……济济一堂。”

例句:这次宴会的档次很高,参加者都是很有身份的人。

2、聚会 [ jù huì ] 聚集,会合。

冰心《寄小读者》九:“ 美国的感恩节如同我们的中秋节一般,是家族聚会的日子。”

例句:明天有个同乡聚会,你想不想参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派对是文化的,派对也是没有规则的
在上海,在北京,在广州,在香港,在中国的许多城市里,派对都在或高调或低声地上演。派对是一个城市的表情,她兼具着有心和无意的两面:要了解一个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商业活力指数、民众思想的开放性、人的心态,可以去她的派对;要知道一个城市有多奢靡、有多香艳、有多无耻、有多少奇怪的人,更可以去她的派对。
pleasure。和中文的译意相比,这个英文解释不仅简单明了,而且意味深长。它说了派对的三要素:一、派对是聚会;二、派对有个主人;三、派对是为了快乐。
有一点心机有一点纯
但事情还没有那么简单。单纯的找乐,并不是派对的全部。
“派对是人们用以扩大社交圈的一种宽松的社交方式。其主要的社会功能,一是增进人们的相互了解,认识同一社会阶层的人,另外一个内容就是传播小范围才能传播的信息。刘德寰教授如此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
可见,派对归根结底是一种社交方式。它既不同于严肃刻板的纯功利社交,也和生活中完全自然自发的情感交流不是一码事,游离于这两种状态,这种中间状态有了更大的空间和灵活性。
人是感情动物,社会机器的正常运转,需要人情来润滑。派对很优秀地承担起了这个任务。而且,从目前派对种类层出不穷的现状看,人交流的愿望越发强烈,交流的方式也越发接近专业——以不同的形式达成自己明确的交流目的。
派对就是文化
传播学中有一句名言:传播即文化,文化即传播。作为社交方式的派对,必然承载着其独有的派对文化。
派对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直追到远古时代:先民们聚在一起观看有表演性质的宗教仪式,或者在分食兽肉之前围着篝火高高兴兴地唱歌跳舞,这本身就是派对。古罗马贵族会在设备完善的澡堂里边泡澡边商讨国家未来甚至政治图谋,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宫廷舞会,都成了高级派对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
远古时代派对的质朴,中世纪派对的奢华,从基础到高端,成就了派对逐渐丰满的空间。
美国人一直说是他们发明了鸡尾酒会这种风靡全球的派对种类,可现在他们的孩子们每个周末都会醉倒在校园派对的啤酒桶旁——一个国家的传统也会在新生代对文化不同的认识上出现巨大的基因突变。
橄榄球决赛“超级碗”赛事举行之日,是美国的第二大派对日,排在元旦之后。“人们聚在家里一边吃比萨,一边看直播,一边开派对,这成了美国人每年此时必须的活动了。”旅居美国芝加哥的潘亚湘老人如此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一个国家的文化与其派对的紧密关系。
从名字来看,派对似乎具有舶来品的味道,但派对绝非外国人的专利,只不过以前中国人不说派对二字而已:中国西周时期就有投壶行觞的派对习俗,如果你一时想不起来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是怎么风流雅集的,可以看一看《滕王阁序》;如果也记不起他们是怎么呼啸山林的,可以读一读《醉翁亭记》;要是甚至忘了显贵人家的小儿女是如何利用派对上对诗的机会眉目传情,就温一温《红楼梦》;甚至千古奇帖《兰亭集序》,也是产生在派对时融洽的氛围中的。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派对,则是在一百多年前由洋人首先传入上海的。与老派社交中男人当道的情况不同,派对的灵魂是女主人。《日出》就很好地记录了旧上海派对的醉生梦死。
很明显,一个国家的派对方式和这个国家的文化休戚相关,即便是玩闹,如美国新一代的啤酒派对,也分明体现着美国这个自由国度的宽松文化。
中国的派对,即使是一样的主题,也会因为各个城市不同的区域文化而有绝大的不同。“北京的高雅,上海的精致,广州的温馨和香港的名流云集,区别非常的大。”现代传播集团的市场总监、被朋友们称为“派对奶奶”的雷迦,对城市文化区别下派对的不同也深有体会。
没有家谱
派对是社会阶层寻找共识的一种产物,历史上,西方贵族为了取得社会认可及相互认可,演变出了派对,并且固化为一种社会时尚,使人们以参加派对为荣耀。
在古代中国社会,人们的交往主要是节日、祭拜,以及拜寿、婚庆等仪式,随着西方文化的兴起,现代中国借鉴了许多西方的交往形式,派对是其中的一种,成为正在形成的时尚阶层所喜欢的社交形式。北京大学刘德寰教授认为,虽然中国古代就开始有功能类似于派对的社交活动,但是,这种积极的沟通和交往态度不是我们本身固有的,是需要不断学习、增强的。“派对其实体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积极沟通和交往的态度。”刘德寰教授认为。
在一种社会共识中,在人交流的需要中,派对逐渐成形,你说,她是谁的孩子?无规则
派对并非夜晚的专利:没错,派对的黄金时段是在晚间,甚至夜间;而鸡尾酒会和很大一部分商务派对通常设在下午;倘若是招朋引伴地到郊外开个派对,一大早您就得收拾收拾出发了。持续时间也不一而足:有的派对一两个小时就结束;有的狂欢则会持续十几个昼夜,从而使有严重自虐倾向的人士爽极而泣。
在时间上找不到派对的规则:一切随性。
派对也并非大都市的专利:在农村,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子,各种派对便粉墨登场,而且动辄全村出动,大张旗鼓。派对的专业程度也毫不逊色。比如河北农村就有以武术为主题的“少林会“;东北农村派对上的二人转也转到了春节晚会;而农村闹洞房时的整人手段,恐怕会令没见过世面的城市小孩目瞪口呆。所有这些,绝对符合GET
TOGETHER,BY INVITATION,FOR PLEASURE的派对精神。
上海派对名媛雷迦曾有过一次奇异的派对经历,在1000多人参加的活动中,没有一个人讲话。“不要以为没有人讲话派对就没气氛了,正相反,那天的参加者玩得都很投入。”雷迦说。
在参与人的阶层,派对的主题上,你也找不到规则。
鉴于派对是所有人为了交流在自发逐渐形成的,找不到规则,才最符合所有人都会在派对中找到自己的乐趣的现实。派对排排队从中规中矩的宴会酒会,到放浪形骸的锐舞派对;从温馨的亲朋小聚,到激烈的感官刺激;从安静的室内乐到狂躁的摇滚乐……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