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是黛玉还是宝钗的?

如题所述

宝钗。

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解释:焦急地翘首企盼从日出到日落,心里的煎熬却年复一年。

古人形容夫妻和睦的句子是琴瑟和鸣,还有一句“生同衾死同穴”。宝钗的“琴边衾里总无缘”就说明了她将来的夫妻生活是孤独的,她和丈夫不是志同道合,也不是恩爱的。

而且丈夫宝玉抛开一切,出家为僧。因此她孤枕难眠,早晨不用公鸡报晓就醒了,午夜时分也不用侍女来添灯油。她过着“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的日子。

扩展资料:

薛宝钗,曹雪芹著长篇章回体小说《红楼梦》的女主角之一。

薛宝钗是贾宝玉的妻子,与林黛玉并列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她姿容绝代,举止娴雅,博学多才,因此受到贾府上下一致好评。她有一把得一僧一道点化、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与贾宝玉随身所载刻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的通灵宝玉恰为一对,寓意金玉良缘。

薛宝钗出身于书香继世的大族名宦之家,但父亲早亡,有母亲(薛姨妈)和哥哥(薛蟠)。宝钗进京后,与母亲薛夫人、哥哥薛蟠在贾母和王夫人的盛情款留下客居在荣国府。

后来贾府为了家族利益与薛府结亲,在贾薛两家的安排下,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名为金玉良缘,实为四大家族间的政治联姻。二人虽齐眉举案,却到底意难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宝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关于此诗句是说黛玉还是宝钗,历来争议颇大,我倾向于黛玉,理由如下: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黛玉谜语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两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借,风雨阴晴任变迁。”
  分析:
  这首谜语的谜底是更香。更香用于计时,即在香上标出刻度,以燃烧的长短计算时间。通行的《红楼梦》(即“程乙本”)以这首谜语属黛玉。脂本系统中,有的(庚辰本)属宝钗,有的(甲辰本)属黛玉。这就形成一件小“公案”。如把这些诗句理解成日后宝钗寡居的苦况,也无不可;但从“焦首”、“煎心”等句看,似乎更像黛玉的口吻。“琴边衾里两无缘”,也不像说宝钗,因为她就竟还是同宝玉结了婚,不能说一点夫妻的缘分没有。在无更确凿的根据证明定属宝钗的情况下,暂认定属黛玉。句句说的是更香,又句句在说人。“琴边衾里两无缘”,是说黛玉和宝玉没有夫妻恩爱的情份,白白地恋爱一场。“晓筹不用鸡人报”,似乎有写黛玉忧思不眠之意。第七十六回写湘云去潇湘馆过夜,湘、黛二人同时失眠,黛玉说:“我这睡不着也并非今日,大约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满足的。”黛玉多病、多愁、多泪,焦首煎心,日日年年,正是她的特点。最后两句是同情怜惜的话:要珍惜青春的时光,周围生活中的风雨阴晴、是非纠葛任它去,不要挂在心上。这类诗,说谜语是很巧的谜语;丢开谜底去欣赏,就是很有味道的诗。

  另一种观点,仅供参考:
  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中宝钗所做的灯谜是: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贾政看完,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想到此处,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因而将适才的精神减去十分之八九,只垂头沉思。
那么在宝钗在大观园的生活中究竟为什么“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呢?
  首先是身份的尴尬:薛家母女客居贾府原本无可非议,但一住进贾府就由自家人放出风来说,宝钗要有玉的人才能婚配,而谁有玉呢?连市井百姓都知道贾家出了件异事,衔玉而生了一位哥儿,这位哥就是宝玉。薛家能不知道吗?不仅不避嫌,还弄得贾家合府皆知,也许这非宝钗所愿,但无疑会另她“越发的没意思起来”,可见其身份的尴尬。
  其次是年龄的尴尬:
  我们且不不考证宝钗的真实年龄是多大,但在这些的未婚的姐妹中,无疑是年龄最长的,而在曹公笔下的前八十回中,比她年龄小的迎春出嫁了、探春有官媒婆来相看了、史湘云也订婚了、邢岫烟也有了着落、更不用说宝琴一出场就是待嫁的、而且哥哥也娶了亲,这些还不算,我们再看与她同龄的香菱、晴雯和袭人,香菱早就是薛蟠的妾了,袭人是宝玉的准姨娘,还是宝钗告诉的。而晴雯是老太太给宝玉预备的,若不是被王夫人所弃而屈死,也算是有结果的。而宝钗呢?即没有官媒来看,元春指婚又没明说,自己的母亲和姨娘也不可能忤逆老太太强行主婚,可见宝钗有多尴尬。更何况贾政点了学差、第三十七回时,宝钗就已经过了十五岁的生日,见第二十二回。而贾政在第七十回时才回家,至少有了三四年的工夫:见“宝玉笑道:‘我时常也有写的好些,难道都没收着?’袭人道:‘何曾没收着。你昨儿不在家,我就拿出来共算,数了一数,才有五六十篇。 这三四年的工夫,难道只有这几张字不成?”从这里可以推断出宝钗的年龄大概在十八至十九岁左右,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剩女”,除了尴尬更有难堪。
  再其次是爱情的尴尬:连贾府的小厮都知道宝玉和黛玉是一对,只等大了,老太太一开口就无不准的了。还有王熙凤的平常打趣,以及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一章中更是写明了宝玉的态度:见“宝玉笑道:‘原来是你愁这个, 所以你是傻子.从此后再别愁了.我只告诉你一句趸话:活着,咱们一处活着, 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的山盟海誓。况且宝玉是不爱宝钗的,两个人越大越没有共同语言,甚至是不可融合的分歧。但宝钗爱宝玉是无疑的、薛家的目的也是再清楚不过,宝二奶奶之争也是不可避免的。也许到最后因为贾母的过世,而使王家姐妹获胜,但那是以牺牲宝钗的青春和幸福为代价的,而从宝钗居住的蘅芜苑的谐音中就可以看出,宝钗最终也是在“恨无缘”的遗憾中而早夭,正如开篇贾政的自忖:‘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书中已经写的再明白不过了,宝钗是即无福也无寿、也符合曹公的万艳同悲千红一哭的原意。
  宝钗的苦和贾府的内部斗争其实一直是隐写的,她从进入贾府一开始,就处在了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和局面。又因为有着觊觎宝二奶奶这样的目的和使命,使这个清白纯洁的女孩而无时无刻地、不刻意讨好贾母、逢迎姐妹、甚至赵姨娘及丫鬟婆娘等。除了疲于应酬外,还要做女红到二三更方睡。这就是宝钗这样一个艳冠群芳、自云守愚藏拙的贤淑女子,为什么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的真实原因。
第2个回答  2013-11-06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黛玉谜语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两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借,风雨阴晴任变迁。
【诗词鉴赏】
这首谜语的谜底是更香。更香用于计时,即在香上标出刻度,以燃烧的长短计算时间。
通行的《红楼梦》(即“程乙本”)以这首谜语属黛玉。脂本系统中,有的(庚辰本)属宝钗,有的(甲辰本)属黛玉。这就形成一件小“公案”。如把这些诗句理解成日后宝钗寡居的苦况,也无不可;但从“焦首”、“煎心”等句看,似乎更像黛玉的口吻。“琴边衾里两无缘”,也不像说宝钗,因为她就竟还是同宝玉结了婚,不能说一点夫妻的缘分没有。在无更确凿的根据证明定属宝钗的情况下,暂认定属黛玉。
句句说的是更香,又句句在说人。“琴边衾里两无缘”,是说黛玉和宝玉没有夫妻恩爱的情份,白白地恋爱一场。“晓筹不用鸡人报”,似乎有写黛玉忧思不眠之意。第七十六回写湘云去潇湘馆过夜,湘、黛二人同时失眠,黛玉说:“我这睡不着也并非今日,大约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满足的。”黛玉多病、多愁、多泪,焦首煎心,日日年年,正是她的特点。最后两句是同情怜惜的话:要珍惜青春的时光,周围生活中的风雨阴晴、是非纠葛任它去,不要挂在心上。
这类诗,说谜语是很巧的谜语;丢开谜底去欣赏,就是很有味道的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1-24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