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写作手法

如题所述

《观沧海》从写作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丰富奇特的想像

《观沧海》这首诗最大的亮点就是诗人在表现沧海之壮观、之雄伟时,他除了直接描写大海本身之外,还从浩瀚壮阔的海景展开想像写出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佳句。表现出了沧海吞吐日月蕴含群星的气派。读到这里,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宏伟景象,这一切都归功于诗人丰富奇特的想像。

2、合情合理的夸张

从表现形式上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运行不息的太阳,星光灿烂的银河,竟然蕴含在沧海之中,由于前面在描写沧海本身时,无论
是整体,还是局部都表现了它雄壮的气势。所以这是用夸张的手法进一步来突显它的这一特点,使读者在为沧海的气势所折服的同时,觉得夸张也合情合理了。

3、准确恰当的借景抒情

如果《观沧海》仅仅局限在大海气魄的刻画与表现上,这样的沧海虽雄壮但缺乏灵性。诗人巧妙地赋予大海以人的性格,它的雄浑、它的沉稳、它的动荡不安,这些无不是诗人自身真实的写照,诗文表面句句是在写景,实则时时又在抒情,结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句,诗人直抒胸臆,把自己的雄心壮志与沧海的雄伟融合在一起,不仅表现了沧海的宏伟,还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扩展资料: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创作背景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

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观沧海(曹操所著四言乐府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8

东汉末年诗人曹操的《观沧海》,使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诗人巧妙地赋予大海以人的性格,它的雄浑、它的沉稳、它的动荡不安,这些无不是诗人自身真实的写照。诗文表面句句是在写景,实则时时又在抒情。

结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释义: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一句,诗人直抒胸臆,把自己的雄心壮志与沧海的雄伟融合在一起,不仅表现了沧海的宏伟,还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原诗:

《观沧海》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释义: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扩展资料:

1、全诗实景描写在前四句,具体包括:碣石山、平静的海水、小岛、岛上林木,岛上花草、风吹涌起的海浪。

实景的特点是由近及远,由静到动。这样的描写特点,更好的突出了全诗后四句中诗人无穷的想象力,带给读者更加震撼的思想冲击。

2、全诗虚景描写在后两句,具体包括:日月和星辰。虚景的特点是波涛汹涌、吞吐日月。

3、全诗写景之中,能够让诗人情感真正得以喷发的正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释义: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观沧海 (曹操所著四言乐府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8-23

《观沧海》使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观沧海》

东汉末年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幸运,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创作背景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

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2-29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诗借景抒情,表现诗人的阔大胸怀和豪迈乐观的精神。
是我国史诗上最早一首描写山水的佳作,和以自然景物作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篇。
第4个回答  2021-07-30
东汉末年诗人曹操的《观沧海》,使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诗人巧妙地赋予大海以人的性格,它的雄浑、它的沉稳、它的动荡不安,这些无不是诗人自身真实的写照。诗文表面句句是在写景,实则时时又在抒情。结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释义: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一句,诗人直抒胸臆,把自己的雄心壮志与沧海的雄伟融合在一起,不仅表现了沧海的宏伟,还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