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别

如题所述

如果读过细胞基础知识,您就会理解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概念。在大肠杆菌这样的一个简单生物中,只有一条DNA单链。基因是DNA链上可以作为酶的模板的一段。大肠杆菌的DNA含有大约1,000个基因——换句话说,它含有大约1,000种酶的模板。 酶是一种可加速特定化学反应的蛋白质。例如,大肠杆菌的1,000种酶中有一种可以将一个麦芽糖分子分解为两个葡萄糖分子。虽然这种特殊的酶只能做到这一点,但在大肠杆菌进食麦芽糖时,这种作用就很重要。一旦麦芽糖被分解为葡萄糖,其他的酶就可以作用于葡萄糖分子并将其转换为可供细胞使用的能量。 为了得到它所需要的酶,大肠杆菌细胞中的化学机制从DNA链制造一个该基因的拷贝,并使用这一模板来生产该酶。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可能会漂浮有上千个某些酶的拷贝,而只有几个其他酶的拷贝。这些漂浮在细胞内的约1,000种不同类型的酶使得细胞的所有化学反应成为可能。这样的化学过程使得细胞是“活着的”,从而使得大肠杆菌可以感觉到食物、来回移动、进食和繁殖。有关详细信息,请参见细胞基础知识。任何细胞都是一个小小的化学机器。 大肠杆菌进行的是无性繁殖。在大肠杆菌分裂时,“子代”含有与亲代完全相同的 DNA拷贝。它是亲代细胞的克隆体。 在人或植物细胞中的DNA则不同。一个人类细胞含有排成23个X形染色体对的46条DNA链。一对X形染色体中有一条链来自于母方,另一链来自父方。 由于每个染色体有两条DNA链,这意味着植物和动物的每个基因都有两份拷贝。 精子细胞和卵细胞是独特的——它们各自含有单独的23条DNA链。当雌性产生卵细胞或雄性产生精子时,每个染色体的两条 DNA 链必须结合成一条链。当精子与卵子相遇时,两条单独的链一起形成子代中新的X形染色体。 为了形成精子或卵子中单独的链,每个基因的两份拷贝中有一份被随机选择。这样,在每个染色体的基因对中,将有一个基因遗传给孩子。 回忆一下前面关于大肠杆菌的讨论,基因只是产生酶的模板。在任何植物或动物中,这意味着每一个酶其实都有两个模板。在有些情况下,两个模板是相同的,而在很多情况下这两个模板是不同的。 这个关于豌豆的例子可以清楚地帮助您理解显性和隐性基因的区别: 豌豆有高矮之分。 在自然状态下,高的是正常的。一种产生赤霉素激素的基因会影响植株的高度。一株正常的植株有两个赤霉素基因的拷贝,因此它会产生大量赤霉素并正常生长。 有时候,该赤霉素基因会发生突变。如果有一个拷贝的赤霉素基因是正常的,它仍然产生大量赤霉素。突变的第二个基因产生一种被损坏的酶。植株可以长高是因为它还有一份未损坏的基因。 如果一株植物恰好通过遗传获得两份损坏的赤霉素基因,它就不会产生赤霉素,因此就会是矮的。 从该讨论中您可以看到,细胞并不“知道”一个赤霉素基因是显性的、另一个是隐性的。细胞基于该基因的两个拷贝都是模板制造酶。只是正好突变的基因产生的酶不能正常发挥功能。这对于植株没有影响,除非该基因的两个拷贝都含有突变,这时植株就得不到赤霉素并因此无法正常生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0

教育学中的知识

第2个回答  2019-01-06
隐性知识特征: 1.
默会性: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隐性知识一般很难进行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这是隐性知识最本质的特性。
  2.
个体性: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它的主要载体是个人,它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例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因为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难清晰表达。但是隐性知识并不是不能传递的,只不过它的传递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过“师传徒授”的方式进行。另外,这里需要区别“个体性”与“主观性”。波兰尼认为,和主观心理状态之局限于一己的、私人的感受不同,个体知识是认识者以高度的责任心(resposibility),带着普遍的意图(universal
intent),在接触外部实在(external
reality)的基础上获得的认识成果。可见,个体的不同于主观的,关键在于前者包含了一个普遍的、外在的维度

  3.
非理性:显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逻辑推理”过程获得的,因此它能够理性地进行反思,而隐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身体的感官或者直觉、领悟获得的,因此不是经过逻辑推理获得。由于隐性知识的非理性特征,所以人们不能对它进行理性地批判。
  4.
情境性:隐性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联系的,它总是依托特定情境中存在的,是对特定的任务和情境的整体把握。这也是隐性知识的很重要的特征。
  5.
文化性: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析那个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分不开,或者说,处于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分享了不同的隐性知识“体系”,包括隐性的自然知识“体系”,也包括隐性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体系”。
  6.
偶然性与随意性:隐性知识比较偶然、比较随意,很难捕捉,所以获取的时候就比显性知识要困难。
  7.
相对性:这里的相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隐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二是相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隐性知识,但是同时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已经是显性知识,反之亦然。
8.
稳定性: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与观念、信仰等一样,不易受环境的影响改变;它较少受年龄影响,不易消退遗忘;也就意味着个体一旦拥有某种隐性知识就难以对其进行改造。这意味着隐性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9.
整体性:尽管隐性知识往往显得缺乏逻辑结构,然而,它是个体内部认知整合的结果,是完整、和谐、统一的主体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个体在环境中的行为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其本身也是整体统一,不可分割的。
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以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也容易被人们学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