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雅文明为何消亡?

如题所述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位于昆仑山下,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有一个由汉王朝西域都护府统辖的精绝国,当时的精绝国是一片绿洲。然而到公元3世纪以后,精绝国如同蒸发了一样消失了,在此后的史书中再也找不到它的踪迹。几年前我国考古学家在对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尼雅部落遗址进行系统考察时发现,这里就是曾经的神秘古国--精绝国的旧址。 为了探寻精绝国神秘消亡的原因,专家和记者再次踏上进军尼雅的艰难行程。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的农牧民们千百年来流传着一个关于藏宝古城的传说。传说中富甲一方的城市被风魔用沙尘完全掩埋,偶尔风魔会吹开沙尘,向路经的旅行者展示它的宝藏。《汉书西域传》也印证了一个名叫精绝国的神秘消亡故事。而在斯坦因重新发现尼雅后的104年间,在这里发现的遗迹和文物数量都超过了著名的楼兰遗址。 尼雅遗址保护人员:沙漠车师傅能够看出这样的路,没有经验的人根本看不出路来,不过一进沙漠以后,根本就没路了。 经过一天的跋涉,我们终于来到这个在一千七百年前丝绸之路上的古老王国。 【同期】那个是什么东西。是佛塔呀。佛塔是不是我们古城最有代表性的遗迹了。对,是古城的中央。 这就是尼雅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佛塔,看起来它应该有一个三层的台阶,不过现在大部分已经坍塌了。 现场的考察发现,尼雅古城的建筑沿尼雅河河道两侧分布,佛塔位于全城的中部,在南北长25公里,宽5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200多处建筑或文物遗存地。行走在这些宫殿、民宅的遗址旁边,让人感觉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1700年前 尼雅遗址保护人员:这就是古桥和古河床,是古尼雅河。这个尼雅河有很大的水,一直到下面这个桥,这个桥有一面是拿刀削平的,桥分三截。 从河床的深度来看,1700年前的尼雅河的水量是很大的,而在这一地区,有水就会有森林草原,就适宜人类生活。(山头上拍摄的全景) 和田地区文物管理所副所长 买提克日木:两千年以前,这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很好。 尼雅遗址保护人员:这整个是一个建筑群,是一处大院子,这边是院墙,这整个是比较完整的,这是一个富裕的家庭,这是院墙,这应该是一个大户人家的院墙。这是大梁下面的木头支架,和大梁一块搭成房子的框架。 良好的生态环境,完整的民居住宅,曾经让考古专家更加疑惑,是什么原因使尼雅人突然放弃了自己的家园呢? 尼雅遗址保护人员:许多屋子刚发现的时候,饭还在锅里,就废弃了。所以说,作为东方的庞贝,为什么消亡是个谜。如果是突发的事情,应该有死尸。或者是战争也应该有刀伤或是痕迹,这些都没有。 考察队专家认为,风沙不断袭击造成当时人们弃城出走的可能性比较大,1000年前,由于城邦的扩张,精绝国民们曾经大规模砍伐树木,建设城池和房屋,从而造成大面积土地急遽沙化。今天,面对这无际的沙漠和斑驳苍凉的古城,仿佛是响起的无声的警钟,告诫我们破坏环境的代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5-02
现在公认的观点是,因大量砍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导致尼雅人生存环境恶化,人口大量流失。另外因环境的恶性循环产生的风沙侵袭,土地沙化,导致人们的粮食和饮水供应极度困难,也是迫使人们搬迁的原因之一。
第2个回答  2014-05-02
尼雅遗迹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四世纪繁荣昌盛过的古精绝国尼雅文化的遗迹。这个遗迹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素有“丝绸之路的庞培城”、“梦幻中的古代城市”之称,是一百年来无数探险家、生态学家梦寐以求的去处。由新华社记者李希光、卓培荣、中央电视台编导伊慧民、中国石油报记者林永健和日本友人小岛康誉组成的中日联合考察队,赴尼雅考察归来后。以大量精美图片和录像资料告诫人们:尼雅的惨痛经验表明,人类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否则,再伟大的文明,也将被破坏.
第3个回答  2014-05-02
尼雅,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处没有人烟、没有水、没有绿色的死亡世界。 在常见的地图上,从没有它的标识,在维吾尔语中,“尼雅”是遥远不可追溯,或是路途遥远不可访寻,无人可以开释。这是一个被人遗忘了的地方,只有上了年纪的人给年轻人讲述神怪故事的时候,才偶尔提起它。 这里没有苍蝇、蚊子,也没有老鼠、野狼。有的只是一片一片枯死的胡杨林,一堆一堆高大的红柳冢,在流沙中摇摇欲坠的古代房屋、佛塔,还有那在黄沙中时隐时现的木棺和白骨。经过实地考察研究,尼雅废墟就是汉代西域著名绿洲国家“精绝国”的故址。根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精绝国”有480户,3360口,胜兵500人。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精绝国"只是一个人口仅与村落般多的国家。可是在2000多年以前,西域的许多小国家大多如此。“精绝国”这小小国家,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却是商旅的必经之地,因此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所。那精美的丝绸,犍陀罗艺术和佉卢文木牍,以及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民居和佛塔,都表明“精绝国”的经济文化有相当高的水准,学者们称之为“尼雅文明”。 “精绝国”在西汉时本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因其地处要道,成为东方大国鄯善和西方大国于阗的常争之地,曾先后被鄯善、于阗所吞并,成为其下属的州县。在尼雅废墟中曾出土过“司禾府印”,这是汉代屯田官用的印章,证明汉代也曾在“精绝国”驻兵屯田。 西汉至魏晋时期,尼雅的经济文化相当繁荣,在中亚东西交通和文化交流上,具有重要地位,因此被学者喻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西晋以后,尼雅文明逐渐衰落下去,变为没有人烟、流沙肆虐的荒漠。 ■ 犍陀罗:文化中西文化结合的最好例证 在尼雅废墟中的犍陀罗文化属于古印度北方文化,深受古代波斯文化和希腊文化的影响。犍陀罗即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南部和克什米尔;在古波斯帝国强大时期,犍陀罗地区成为波斯的一个省。因此,波斯文化很快传入犍陀罗地区。古代印度通用的文字是梵文。佉卢文是仅用于犍陀罗地区的地方性文字,来源于波斯的阿拉美文,属于拼音文字,其书写的格式是从右向左,上下转行。在贵霜王朝时期佉卢文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和发展,并传入新疆南部,成为古代于阗、鄯善的通用文字。随着贵霜、于阗、鄯善的衰落,佉卢文停止了使用。在史书中虽然有记载,但是后人都不知道佉卢文究竟是什么样子,以及如何使用等有关问题。在19世纪后期人们才在和田地区发现了"汉二体钱",这是古于阗国制造的佉卢文与汉文合璧的铜钱,由于文字太少,学者仍然无法进行深入研究。自本世纪初以来,在和田、尼雅、楼兰、安迪尔等地,发现了佉卢文木牍,总数约在1000件左右,其中80%出土于尼雅废墟。 卢文在古代印度早已失传,保留下来的实物资料极少,仅限于钱币和碑铭。然而人们却没有料想到,在尼雅废墟中竟出土了数以百计的佉卢文木牍,于是在西方国家出现了研究佉卢文的热潮。经过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佉卢文现在已成为可以译读的活文字。 犍陀罗艺术,是古代希腊艺术与印度艺术结合的产物,其内容主要是佛教,故有“希腊式佛教艺术”之称。古希腊艺术的东传,与亚历山大的东征有关。在佛教兴起之初,是根据印度民间流传的鬼神像来绘制佛像。在犍陀罗文化兴起之后,人们则参照希腊的人物肖像来绘制佛像。佛像脸部呈椭圆形,眼睛深凹,高鼻梁,头发作波浪形,有发髻。实际上是以希腊的宙斯(主神)、阿波罗(太阳神)、雅典娜(智慧女神)为模式制作。在建筑上,多叶板装饰,柱子多中间鼓起的圆柱子和人物像柱子。 在尼雅的壁画、家具等器物上,都可以看见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尼雅出土的木牍封泥上,通常捺有两个封印,其左侧多为雅典娜、普罗米修斯的侧身像,右侧则为汉文印章(有时只有人像,而无印章),这是中西文化结合的最好例证。 在1995年对尼雅遗迹进行保护性发掘中,从收集到的6个木棺内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还发现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字样的锦帛,曾轰动了中外考古界。 ■ 尼雅文明兴衰之谜 在尼雅废墟的流沙中,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民居、畜舍,房盖虽然被风吹落,可高大的房柱,却依然屹立在流沙之中。此情此景,不禁使人追问尼雅文明的兴衰。大量证据表明,尼雅文明的衰落与尼雅河的变迁有直接的关系。尼雅河发源于昆仑山,其上游有60条冰川,冰川融水是尼雅河水的主要来源。在秦汉时期,尼雅河水相当充沛,流程比较远,其尾闾可以到达尼雅废墟一带。于是尼雅在河水的滋润下,林木葱郁,灌草繁茂,成为一个良好的绿洲。在沙漠地区,绿洲是人类唯一可以居住生活的地方。于是在尼雅绿洲上出现了居民和“精绝国”,出现了尼雅文明。 但是尼雅河出现了河道退缩,即流程在不断地缩短,从下游不断向中游退缩。古代尼雅河尾闾,在北纬38度21分左右,而现在的尼雅河尾闾,又退缩到北纬37度41分左右,其流程由原先的284公里缩短为210公里。由于尼雅河的退缩,原先“精绝国”的地方失去了水源,居民无法耕种与生活,最后只好离开这里,迁移到其它地方。于是尼雅的历史发展完全中断,成为没有人烟的废墟。水是生活之源,断绝了水源以后,胡杨林成片地死亡,飞禽、走兽也逃离了这里,于是尼雅逐渐成为没有生命的荒漠。 尼雅河的退缩并没有停止,现代的尼雅河仍在退缩之中。当本世纪初斯坦因在尼雅考察时,根据胡杨林的分布和河道的变化,指出近期的尼雅至少退缩了15英里(即24公里)。当时尼雅河的尾闾,在大麻扎以北约2-3公里的地方,而目前则退缩到大麻扎附近。尼雅河的退缩,即有自然的原因(大气环境的变化),又有社会的原因,人类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和破坏森林植被,都会引起河水的蒸发和渗漏,加剧河流的退缩。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古代文明,都是在河水资源充沛的地方出现的,古代的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和黄河文明,莫不如此。早已绝灭的尼雅文明同样印证了这一道理。 学术界一致认为,尼雅文明是在3-4世纪衰落下去,其存在的时间不会晚于5世纪。尼雅人离开以后,再没有返回家园。其原因是由于尼雅河水的退缩,引起了生存环境的严重沙漠化,使人类无法在此居住生活,从此断绝了人烟,直到现在。 那么,尼雅人究竟于何时迁往何处?由于资料的缺乏,仍是一个难解的科学之谜,目前尚无法作出确切的说明。 (感谢《中华文化画报》组稿中给予的大力支持与协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