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提出创办特殊教育学校的人是谁?

如题所述

中国最早提出创办特殊教育学校的人是刘先骥。

中国近代第一所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盲校:1915年元月,湖北武昌汉口训盲学校的盲人刘先骥在长沙创办了“湖南导盲学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规模较大的特殊学校。

历史解析

开办当年就招收了盲童25人,并呈报国民政府教育厅注册备案。后来该校增设师范部,学制为四年。后又增设编织科,进行工艺职业技术教育。

据1948年出版的《全国盲童院校概况一览》记载,该校小学部历年毕业生总数已达104人,师范生24人,是当时中国特殊教育界初具规模和很有影响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03
  中国古代对特殊教育的最早记载:
  我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残疾人的记载和对其原因的探究。如《左传》卷六记载着“耳不听无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同时,春秋时期有人将残疾分为失明、聩、暗、瘸、驼、痴、癫和狂疾等不同类型。此外,还对残疾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说法;《吕氏春秋·尽数》中有“轻水所多,秃与瘿人”;我国最早的中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指出,“颠病”是“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由此可见,古代特殊教育从医学和教育两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同时,我国古代非常重视超常儿童教育,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据赵忠心考证,历史上仅资料齐全的“神童”就有500多个,积累了丰富的神童教育经验。如,王安石的《伤仲永》就是关于智力超常儿童的记载,尽管方中永的早慧因为教育失误和他自身骄傲而使其成为一个平庸者,但从另一侧面反映出特殊教育在特殊儿童一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古代有开明的残疾人政策。夏商周时期有减免残疾人税收的规定,《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日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日恤贫,五日宽疾,六曰安福”。这种政策到春秋时就有了问疾、养疾(收而养之,官之衣食)之举。从秦汉到明清,开明统治者都设置了专门机构去关注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对残疾者赐谷、设“悲田制”、“福田制”和“养济院”等。我国古代在用人机制上对残疾人一视同仁,周代就有盲人担任乐师和相应官职,孙膑和司马迁是肢体残疾者,受刑后仍被重用。

  中国古代最早开展的特殊教育事业:
  中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据我国学者陆得样和日本学者福森信昭1996年考证,我国在周代出现了公有性质的残疾人教育,源起于夏商周时期的盲人乐师需要专门的职业技能教育,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民间还有盲人乐师。训练聋哑、盲及肢体残疾者为有用之人,其专门技能是通过受特殊教育获得的。如《荀子·王制》记载“古者以废弃之人,主噗卜巫祝之事”。

  中国近代第一所盲校:
  1874年 英国苏格兰长老会传教士威廉.穆恩在北京东城甘雨胡同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盲校——“瞽叟通文馆”。学校初创时,只有2名学生。到1919年学生数已经增加到200人。1920年校址迁到北京西郊八里庄,改名为“启明瞽目院”,该校招收社会上盲童学习文化、传播宗教和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教学中,引进了布莱尔盲文体系,创立了中国盲文,即“瞽手通文”,也称“康熙盲文”。由于经费短缺,连年战乱,该校几次停办,又几度恢复。

  中国近代第一所聋校:
  1887年 美国传教士梅理士.查理夫妇在山东登州创办。梅理士与夫人耐德女士同在山东登州传道,却不料生了一个聋哑的儿子。耐德女士悉心教育儿子,使他懂得语言文字。由此耐德女士想到中国这样大的地方,一定有许多聋哑的人,所以在1887年创设了聋哑学校,把自己的经验与美国所施用的聋哑教授法,来救济这些痛苦的人。不意来学者甚为寥寥,创办初期,只接受了一名贫苦木匠的聋哑儿子。未几,梅理士去世,耐德女士于1898年把学校迁到烟台,购地建屋。后从美国聘来了哈爱德女士,乃添设女学讲室,总名为“启喑学馆”。由此开始,学校来学者渐多,而学生中有高丽李某、杭州周耀先、福州黄女士,学成后各归本地创办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这所学校并改名为“烟台市聋哑学校”。

  中国近代第一所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盲校:
  1915年元月,湖北武昌汉口训盲学校的盲人刘先骥在长沙创办了“湖南导盲学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规模较大的特殊学校。开办当年就招收了盲童25人,并呈报国民政府教育厅注册备案。后来该校增设师范部,学制为四年。后又增设编织科,进行工艺职业技术教育。据1948年出版的《全国盲童院校概况一览》记载,该校小学部历年毕业生总数已达104人,师范生24人,是当时中国特殊教育界初具规模和很有影响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中国近代第一所公立特殊教育学校:
  1927年10月3日创办的南京市盲哑学校,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它的诞生,标志着政府对特殊教育的直接参与。创办初期校址设在南京城南船板巷,设盲、哑两科。
  1937年学校西迁。1938年8月在重庆对江江北县刘家台复课,后因日军轰炸,乃迁江津。1942年春改隶教育部,称教育部特设盲哑学校。抗战胜利后,1946年7月,学校迁回南京,校址勘定剪子巷十七号。1947年2月,教育部将学校交还南京市,校名恢复为南京市盲哑学校。1949年南京解放,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规模不断壮大,扩建四十九号为哑科。1980年,在南京市御道街三十二号新建校舍,1981年10月,南京市盲哑学校分为南京市聋哑学校和南京市盲童学校,南京市聋哑学校迁入新址。1992年9月,开设南京聋人高级中学,1995年挂牌。2000年11月17日,学校更名为南京市聋人学校。南京市盲童学校,更名为“南京市盲人学校”,1999年又挂牌“南京市低视力学校”,是江苏省唯一的一所独立设置的盲校。目前,盲校已形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融教育、康复、职业训练和就业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盲人教育体系。

  中国近代最早的特殊教育专著:
  1929年,华能一编写的《低能教育》和《残废教育》两本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当时西方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各类残废儿童教育教学的原理与方法,此书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发行,对中国当时特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中国近代最早开始特殊教育理论系统研究的教育家:
  陈鹤琴(1892-1982)从致力于中国教育科学化和民主化角度出发,十分关爱特殊儿童,是站在中国儿童教育发展高度将幼稚教育、国民教育和特殊教育并列为儿童教育的第一人,他充分认识到发展特殊教育对社会进步的价值,积极呼吁社会关应注特殊儿童教育和发展。
  早在1918年春,陈鹤琴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学硕士期间,就造访过美国纽约市的一所聋哑学校。这次参观给陈鹤琴留下深刻印象:原来通过教育哑巴也会说话。回国后,陈鹤琴于1925年出版的专著《儿童心理之研究》中,用了专门章节研究对特殊儿童,包括耳聋和口吃起因与矫正、教育问题。
  陈鹤琴曾于1934年7月至1935年3月间出席了国际幼儿教育会议,并到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前苏联、波兰、奥地利、意大利和瑞士等11国进行了教育考察后,于1935年8月10日在《对于儿童年实施后的宏愿》中提出:“愿全国盲哑及其他残废儿童,都能享受到特殊教育,尽量地发展他天赋的才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分子,同时使他们本身能够享受到人类应有的幸福”。这标志着我国教育研究者将研究对象从健康儿童转向特殊儿童,这是教育民主化和人类进步的体现。具有现代意义的特殊教育学校正是在中国这一特定矛盾的文化氛围,低经济水平和动荡的社会环境中艰难地发展。陈鹤琴认为,只有关注特殊儿童心理的教育才是科学的教育。他在上海国立幼稚师范专修科讲授儿童研究课程时,专章讲述了低能儿童问题:特殊教育不仅要关注他们的身体缺陷,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因为特殊儿童具有许多不同于正常儿童的特殊心理,特殊教育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他还对耳聋儿童、口吃儿童和低能儿童的心理进行了研究。

  中国宪法中第一次对残疾人事业进行立法规定: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四部宪法,这部宪法的第二章第四十五条指出:国家和社会须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与教育。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对残疾人的教育、生活和劳动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中国第一本特殊教育领域的全国性学术刊物:
  1994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特殊儿童和师资研究》正式创刊,这是我国特殊教育研究的第一本全国性学术刊物,1996年更名为《中国特殊教育》,现已成为中国特教界公开发行的“全国哲社类核心期刊”和“全国中文类核心期刊”。

  中国第一所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
  1982年12月2日,国家教育部正式启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印章,中国第一所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宣告成立。学校直属国家教育部,是我国政府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合作项目,由江苏省教育厅代管。1989年首届毕业生分配至全国各地特殊教育学校。1997年学校由教育部划归江苏省人民政府管理。2002年6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同年获教育部备案,成为我国唯一的一所独立设置的、以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2009年中国残联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同建设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第一部盲字方案:
  1952年,盲人黄乃参照布莱尔盲文体系,在以南京语音为基础的心目克明盲字等旧盲字基础上,经过调整和创新,提出了以普通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采用分词连写法拼写普通话的《新盲字方案》,1953年正式在全国公布推行。至此,我国有了统一的盲文。

  中国第一个特殊教育本科专业:
  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开设了第一个特殊教育本科专业。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主要指原西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相继设立了特殊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特殊教育人才。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学少年班:
  1978年3月,中国第一个少年班在中科大创办,这一创新举措在中国教育界引发一场长达30年的争论和质疑,但中科大少年班却在争论与质疑中探索不止、一路前行。 少年班是为智力超常少年群体提供特殊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形式。将超常少年集中到一个班级进行培养,这不仅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创举,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30年来,关于少年班的争论从未停息。有人认为,少年班是“拔苗助长”,是“毁灭天才”;也有人认为,让十几岁的孩子过早进入大学是“不人道”的;还有人认为少年班是给少数人的“特权”,违背了教育公平等等。 带着这些质疑,科大少年班整整走过了30多年,并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多项第一:在全国率先实行“自主招生”、首倡大学个性化教育、在高校中最早实施创新教育等。 30年来,中科大总计招收了1220人,平均每年40人左右。毕业人数1027人,其中935人考取研究生,占毕业人数91%。前16届毕业生(1983至1998年)共590人,64%获得博士学位,26.9%获得硕士学位。据不完全统计,他们中约20%选择学术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有93人拥有国内教授、副教授职称和国外终身教职,许多人已成为国际著名科学家。

  我国西藏自治区的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2000年 12月1日上午,西藏自治区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拉萨特殊教育学校开学。这所学校面向全区招收7至12岁的盲、聋、哑儿童进行教育,从而结束了该区没有专门特殊教育学校的历史。这所学校的建立,将为西藏残疾儿童的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使残疾儿童能够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掌握知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基础上,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拉萨特殊教育学校填补了西藏特殊教育空白,在西藏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拉萨特殊教育学校是在国家教育部和中国残联的大力支持下,由自治区教育厅和拉萨市筹资450万元兴建的,占地32亩。该校实行九年一贯制,现有正式教职工11人。7名教师均在北京第一师范学校特教中心经过专门培训,他们将使用全国通用的标准盲文和手语,结合我区的实际,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和教学。至此全国每个省市自治区都有特殊教育学校。截止2010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980所。

  中国第一部全面反映特殊教育事业的纪录片:
  由教育部、北京市社科联共同筹拍的22集电视剧《特教档案》2009年正式开机拍摄。《特教档案》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步全面反映我国特殊教育起源、发展、壮大的历史文献纪录片。此剧将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播放。

  中国最早的农村聋哑学校:
  海门三余镇聋哑学校,是我国最早兴办的农村聋哑学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3-03
中国古代最早开展的特殊教育事业:

中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据我国学者陆得样和日本学者福森信昭1996年考证,我国在周代出现了公有性质的残疾人教育,源起于夏商周时期的盲人乐师需要专门的职业技能教育,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民间还有盲人乐师。训练聋哑、盲及肢体残疾者为有用之人,其专门技能是通过受特殊教育获得的。如《荀子·王制》记载“古者以废弃之人,主噗卜巫祝之事”。

中国近代第一所盲校:

1874年 英国苏格兰长老会传教士威廉.穆恩在北京东城甘雨胡同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盲校——“瞽叟通文馆”。学校初创时,只有2名学生。到1919年学生数已经增加到200人。1920年校址迁到北京西郊八里庄,改名为“启明瞽目院”,该校招收社会上盲童学习文化、传播宗教和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教学中,引进了布莱尔盲文体系,创立了中国盲文,即“瞽手通文”,也称“康熙盲文”。由于经费短缺,连年战乱,该校几次停办,又几度恢复。

中国近代第一所聋校:

1887年 美国传教士梅理士.查理夫妇在山东登州创办。梅理士与夫人耐德女士同在山东登州传道,却不料生了一个聋哑的儿子。耐德女士悉心教育儿子,使他懂得语言文字。由此耐德女士想到中国这样大的地方,一定有许多聋哑的人,所以在1887年创设了聋哑学校,把自己的经验与美国所施用的聋哑教授法,来救济这些痛苦的人。不意来学者甚为寥寥,创办初期,只接受了一名贫苦木匠的聋哑儿子。未几,梅理士去世,耐德女士于1898年把学校迁到烟台,购地建屋。后从美国聘来了哈爱德女士,乃添设女学讲室,总名为“启喑学馆”。由此开始,学校来学者渐多,而学生中有高丽李某、杭州周耀先、福州黄女士,学成后各归本地创办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这所学校并改名为“烟台市聋哑学校”。

中国近代第一所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盲校:

1915年元月,湖北武昌汉口训盲学校的盲人刘先骥在长沙创办了“湖南导盲学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规模较大的特殊学校。开办当年就招收了盲童25人,并呈报国民政府教育厅注册备案。后来该校增设师范部,学制为四年。后又增设编织科,进行工艺职业技术教育。据1948年出版的《全国盲童院校概况一览》记载,该校小学部历年毕业生总数已达104人,师范生24人,是当时中国特殊教育界初具规模和很有影响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中国近代第一所公立特殊教育学校:

1927年10月3日创办的南京市盲哑学校,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它的诞生,标志着政府对特殊教育的直接参与。创办初期校址设在南京城南船板巷,设盲、哑两科。

1937年学校西迁。1938年8月在重庆对江江北县刘家台复课,后因日军轰炸,乃迁江津。1942年春改隶教育部,称教育部特设盲哑学校。抗战胜利后,1946年7月,学校迁回南京,校址勘定剪子巷十七号。1947年2月,教育部将学校交还南京市,校名恢复为南京市盲哑学校。1949年南京解放,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规模不断壮大,扩建四十九号为哑科。1980年,在南京市御道街三十二号新建校舍,1981年10月,南京市盲哑学校分为南京市聋哑学校和南京市盲童学校,南京市聋哑学校迁入新址。1992年9月,开设南京聋人高级中学,1995年挂牌。2000年11月17日,学校更名为南京市聋人学校。南京市盲童学校,更名为“南京市盲人学校”,1999年又挂牌“南京市低视力学校”,是江苏省唯一的一所独立设置的盲校。目前,盲校已形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融教育、康复、职业训练和就业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盲人教育体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