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的轻型火炮

如题所述

最小的轻型火炮——子母炮
子母炮,是当时所使用最小的轻型火炮,它改进自明朝的佛朗机炮。它的构造可分为两种类型。
**子母炮的性能特点**
子母炮的体积小,命中率高,杀伤力大。这种火炮的文物现陈列于军事博物馆的《古代战争馆》中,并在小说《水浒传》中有所提及。
**子母炮的基本资料**
1. 炮身长5.3尺,重95斤,置于4轮平板车上。炮身前细后粗,底部像一个倒扣的帽子,有五道箍,两侧装有炮耳。炮身后部有一个敞口的装药室,可以放置子炮。每个子炮重八斤,共有五个,大小与装弹室相匹配。发射时,将子炮放入室内,用铁钮固定,以防跌落。
2. 炮身长5.8尺,重85斤,配备四个子炮。炮身呈直筒形,炮尾加装木柄,木柄后部向下弯曲,用铁锁连接至4轮平板车上,便于推拉移动。(现山海关和故宫博物院有实物存档)
**子炮的结构**
子炮是一个空心圆筒,内部预先装填好炮弹(通常是霰弹)和火药,类似于现在的定装弹药。战斗时,先将一个子炮装入母炮的室中,发射后取出空子炮,再装入第二个子炮。由于可以轮流装填子炮,不需要像其他火炮那样分别装火药和炮弹,因此射速极高。空子炮还可以重新装填,供下次使用。每门子炮重8斤,装火药2两2钱,铁子5两。
**在战争中的应用**
在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清廷铸造了两种铁质子母炮。其中一种长约1.77米,重47.5千克,配备五个各重4千克的子炮。装药量达110克,铁子250克。另一种长约1.93米,重42.5千克,其余参数与前一种相同。炮的尾部装有木柄,柄的后部向下弯曲,并以铁索连接至炮架。此炮装备在四足木架上,足部装有铁轮,可以推拉。使用时将子炮放入母炮后部的开口处,用铁闩固定,然后点燃子炮,弹头从母炮口飞出。
上述两种子母炮,最初使用实心弹丸和小弹子,到了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以后,改用爆炸弹,命中率提高,杀伤力增强。在康熙帝亲征准葛尔叛乱的战争中,仅用三发就迫使敌营投降,取得了重大胜利。
**背景资料**
在清兵入关之前,清朝并不重视火炮的制造,战斗中主要依靠骑射取胜。但在1626年至1627年,明军在宁远、锦州的守卫战中,凭借火炮重创清军之后,清廷才开始认识到火炮的重要性,并从此开始组建专门的火器部队。1691年(康熙三十年),设立了八旗火器营,每名士兵配备一支鸟枪,每旗设置五尊子母炮。
由于康熙帝的重视,火炮专家层出不穷,火炮制造业迅速发展。在吸收了西方佛朗机炮等先进技术后,对中国古炮进行了改进或重新制造,从而大大提高了炮弹的命中率和杀伤效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