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可以双修吗?

请教各位!

原则上不可能,学道需皈依三清,而且道教性命双修,学佛则皈依佛,而且佛教只修性功,现在流行的净土宗更是把性功给免了。所以不能双修。

虽然也有道佛双修之派,但其也仅仅是道门和少数佛教人士所创,如伍柳派、千峰派(也称先天派),还有密宗和龙门派相结合的西竺心宗。

修道的为什么还会去看佛典与儒经、只是因为学道的一般都是虚怀若谷的人。而且道经比佛经还难,佛教之人大多穷一生也未能通达佛经,如何再去看道经。何况更有佛门如印光法师之人,将自己佛教之禅、性、相等等宗派说的一文不值,将自己净土之宗升华至至高之顶,还规定修学净土之人不许看其他佛教宗派的经典。他们连自己其他宗派的经典都不愿意去读,生怕污了他们眼睛似的,又怎么会去读其他宗教的经典呢。

吕祖之书中虽然有提到佛教经典,但是也不要忘记,吕祖所言“只修祖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

“不过你始终会返回佛教里来的,为什么???呵呵呵,学下去你自己就明白....”
如此荒谬的言论也只有你们自己相信了。

君不见《印光文钞》中专提念佛,抹煞其余各宗。对自己本教之中禅、密、性、相、止观各宗,都下规定不许学人研究么。这样的见解不就好似清时三家村之冬烘先生,只许人读八股之文,不许人读经史子集,一样的固陋。

当时佛教不赞成印光者也未是少数,但都是佛门,不肯大破颜面,聊复容忍而已,也就净土一派将《印光文钞》视作一种金科玉律,而切实奉行。可知民国时期《印光文钞》就算在佛门之中,也不过尔尔。其《印光文钞》中摧残教外数百年流传之名著,甚至教信徒焚其书而毁其板。当年所给之评价为“事出情理之外,断断乎不可能矣。”

《印光文钞》中所言明清两朝之道、佛合宗之人所著之《慧命经》《仙佛合宗》二书为邪、为魔。而此二书,一出清初,一出明朝,至民国时期依然全国书坊皆公开买卖,而且生意兴隆。此二书至明、清两朝流传至民国,数百余年,何在印光之前无人起而纠正,乃听其普遍流传。一直到民国才劳印光法师之口诛笔伐?

民国时期,印光法师之信徒,也大量引用其《印光文钞》之言写信至当时的善书局翼化堂,要求其,焚烧《慧命经》、《仙佛合宗》二书。

当年民国时期,既有净土门人写信给翼化堂,要求翼化堂按照《印光文钞》所言焚烧《慧命经》与《仙佛合宗》,翼化堂给予之答复除我以上所写内容还有一段为:“因此二书,历代以来,皆公开贩卖,无固定之版权也。居士岂能双手掩尽天下之耳目乎?徒令翼化堂一家受损失而已。

他家皆出售,惟独翼化堂不出售;而且翼化堂历年以来皆出售,惟独从今日起不出售。设被顾客质问是什么理由,翼化堂何以应付。若老老实实,将《印光文钞》上言论搬出,以对待顾客,则翼化堂名誉,从兹扫地矣。盖翼化堂,乃善书局,非佛书局;乃三教书局,非一教之书局。如何能低首下心受佛教徒所支配乎?彼印光法师之权威,且不足以支配彼教内之佛学书局,如何能支配教外之翼化堂,岂非咄咄怪事乎?”

当时已经隐居山林中的武昌佛学院之张化生写信给陈撄宁时,信中亦有对印光法师之评价,现摘录其原话:“先生提倡仙学,而以前途障碍,不慊于佛教。化声蛰居深山,近来情形,未大洞悉,然以〈扬善刊〉卜之,窃以为神经亦太敏矣。苏州法云寺嘿庵和尚,乃月霞法师之弟子,复受业于武昌佛学院,而为三江颇具资格之僧伽也。经汪伯英君圆融之学理,委婉之文辞,调伏其心,已无回响。印光乃一狭义的念佛僧耳,佛教两雄,太虚与欧阳竟无之言论,彼尚骂为魔说,况他教哉?不如是,不成为印光也。某居士拾其唾余,妄贡谬见,复函辟之,有何不了。贵社更以〈慧命经〉与〈仙佛合宗〉两书,招人批评,自损尊严,是亦不可以己乎”

可见印光法师在当时佛教界声望也不过尔尔。

当年佛门净土之宗,就因为劝善期刊《扬善半月刊》未引佛号,所录善书没有佛教之名词而大作不满,多次写信抗议。

当时各善书局一谈及三教一贯之说,“都言实际只是道、儒一贯,若谈三教,则佛教徒每每妄自尊大,总要把印度之释迦驾于老子、孔子之上。我们要和他们合作,他们屡次翻白眼,看不起道儒两教,鄙视为人天小乘。在佛教徒心目中,既然不屑和我们平等,请问如何能达到一贯之目的?所以三教一贯这句话,也是能说不能行。故此奉劝本社同人,把一贯的念头,赶快取消了罢”(此处引自当年扬善半刊所登之仙佛判决书)。

道教修行,但凡年龄已达80高龄,而又未遇明师,才转修道教之净土。而佛教无论其人根器如何、有明师否,都劝其修净土之门。如翼化堂回复修习净土之吴幼舟居士所言“《印光文钞》,仆等早已阅过,知其专提念佛,抹煞其余各宗。对自己本教之中禅、密、性、相、止观各宗,都下规定不许学人研究么。这样的见解不就好似清时三家村之冬烘先生,只许人读八股之文,不许人读经史子集,一样的固陋。居然能博得一部分人之信仰,何哉?盖因目下全国居士界,三百数十万人中,自命为纯根,不堪承受大法者,乃占全体之大多数故也。”也有当年禅宗、密宗评价净土修习之人“带业如何往生”。

张化声,是民国时期少数研究俱舍宗的《阿毗达磨俱舍论光记》之人,民国时期《海潮音》常载张化声等研究《俱舍论》的文章。《唯识史观及其哲学》中称张化声“继史一如讲《俱舍》的为张化声居士,对研究生,尝提《俱舍》中之要义,作学术讲演。千年绝学,自此走上复兴之路。”张化声居士隐居前也曾是你们佛教杂志《海潮音》的主编,其未当主编之前,当时佛教界的领袖虚云就说:“《海潮音》得唐大圆、张化声、张希声投稿,倍有生气。”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八月,张化声一直在武昌佛学院任教。

而且这位洗尘居士说错了吧,平等佛教各宗的并非印光,而是虚云。虚云才是平等佛教各宗,提倡随缘而学。难道你没看过《印光文钞》之中《分禅净界限》一文么?其中不是就将禅宗说的一文不值,还直接说“禅非彻悟彻证,不能超出生死。”如此还不称为“抹煞其余各宗”?

在《今日研究佛学之现状》(作者:法舫讲 星云大师总监修 佛光山印)一文中是这样介绍净土的:净土宗:净土在现在算是最兴盛的一个宗派了。因为学理简单,修习甚易,故各地佛教徒众,十、九都为修净土的人。民国十年以前,全国专弘此宗者是北京的红螺山。北伐以后,印光法师力弘净土兼重儒礼。民国二十年后,他才有了苏州的灵岩山,这是印光法师所倡导的新的净土道场。印师虽有《文钞》行世,皆劝人做人念佛,重在实行,对于净土之学理发挥,未及明清之高贤。印师以度人心切,所以一味劝人念佛,不教人学教理,这是很可惜的事!以印师之学德,倘提倡研究净土教学,其助于佛教的发展,当更有宏效。又印师专倡西方净土,太虚大师倡兜率净土与人间净土,多有发扬。

此文虽然婉转,但是可以看出佛教界认为,印光所提倡并非正确。也有言明其不如“明清之高贤”。

现今净土一宗,不修行禅定之法,戒、定、慧三行最多只有戒行。当年你们佛祖传教之时即说“不修戒定慧者,非是佛弟子”(此话出自《阿含经》)。还是说,你们认为,释迦摩尼是释迦摩尼,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净土非是释迦之门人,而是阿弥陀佛之弟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0-13
当然可以
我自己就是佛道双修的
不过凡夫修行
总是把自己的执著心带入修行中
所以世人,修佛的攻击修道的,修道的攻击修佛的

其实佛和道
在我自己学到的东西里面
其实是一如的
只不过表现形式的问题

不过如果你刚开始
最好先修一个
等到修到一定证量
那就可以开始触类旁通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10-11
吕洞宾祖师曾教导弟子修佛法,所以修道者可以修佛。
佛门历代祖师未曾有倡修道者,所以修佛者不可修道。
吕祖为得道之人,既倡佛法,当知佛法是为终极之法。
第3个回答  2007-10-11
不二法门

莫说是佛、道双修
就是修佛,也要专修一门
第4个回答  2007-10-17
赤莲真人师兄,我想我们再争论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的,所以我把我以前贴的内容都删除,发完这个帖子后我也不会再说什么了,否则我们徒逞口舌之利,对你我的各自的修行都没什么益处,不过有一点我想说明的是,净土宗怎么会只是戒行,而没有定,没有慧呢? 什么是禅定呢?我们佛门里面的<六祖坛经>云:“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净土念佛法门,外:不随眼耳鼻身意五根而转,内:心中佛号历历分明,不正是外离相,内不乱么? 说到"慧",净土法门和大乘圆教佛法一脉相成,"是心是佛是心做佛""心净则佛土净",可以说,如法华,华严这些大乘佛法讲的是道理,而净土法门,正是大乘佛法的"用",其意深也.否则,佛门中,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样的等觉菩萨何必要发愿往生?
“禅非彻悟彻证,不能超出生死。”如此还不称为“抹煞其余各宗”?
此乃实话,又那里谈到什么抹煞各宗呢?禅宗修行,需要大智慧大善根的人不能修习,还须有明眼人指点印证才可,而作为末法众生,又有几个是这样的上上根器呢?禅宗修习时也不准看佛经,难道那些禅宗大德也是诽谤佛法和其他法门,错了,只不过是不同的修行方法罢了.(禅宗祖师药山大师,一天他在看经,弟子就问他:“师傅啊,您不让我们看经,您为什么自己看哪?”药山说:“我啊,遮一遮眼。弟子也有意思――他接着问:“能让弟子也拿一两本遮遮眼,行吗?”“你啊,牛皮也得穿!”)
而印祖“令人人专修念佛法门,教个个获得一心。禅净法门,原来不二,但能一念勇猛精进,踏倒铁围化城,光明自然显露,超出三界迷津。盖即佛即心,诚能一句弥陀,念念相应,即是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到极处,无佛可念,仍不外赵州佛之一字,吾不喜闻,断绝生佛之名,亦无真如可立。万法原是假名,但提念佛甘露,即是曹溪风月。故印光大师专弘净宗,而禅即在其中也。”《大集经》曰:“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这是佛语,学佛的人,如果不以佛语为指南,而以自己的妄心思维,又何谈是一名正信的三宝弟子呢?佛教内说印光法师批评禅宗的,不仅不懂印光法师,也根本不懂什么是净,什么是禅。
道兄,我想也许我的帖子给你带来些许烦恼,那我在这里真诚忏悔,合十祝愿吉祥,阿弥陀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