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文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7-10-17
饼起源

“一筒”月饼

最早期的月饼只是家庭式的传统糕点,并没有特别的包装,四十至五十年代初期,人们仍以玉和纸包装月饼,到五六十年代便开始转用纸盒包装,七十年代至现在就以铁盒为主。

实验猪仔饼

以前人们焗制月饼前,都要事前测试火炉的温度,或是饼皮制成后的柔软程度。因此会将面粉分成一份份,并放入炉中作为试验,为了不浪费,他们会将焗出来的饼放入以竹编成的笼子内,再送给小朋友作小吃。

精雕细琢

不要小看一个外表简单的月饼模,好的月饼模在雕功上需很考功夫,如落刀位置、角落的掌握要十分准确,否则月饼皮会粘在模上。一般的手饼模多以广东沙梨木制,贪其轻身、纹幼。

莲蓉月饼起源

以莲蓉作月饼馅的起源已无从稽考,但早于1910年,广州莲香楼已开始以莲蓉月饼作号召,但流行程度仍不及红豆沙月及五仁月。四十年代,莲蓉月饼只有一个咸蛋黄,叫“宝鸭穿莲”,直至五十年代莲香楼推出双黄莲蓉月,甚受人们的欢迎,渐渐成为酒楼、饼家的模仿对象。

吃月饼吃“文化”

尽管离中秋节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但广州的月饼大战早已硝烟弥漫。广州酒家、莲香楼、陶陶居等纷纷举办了月饼订货会,各自亮出了最新鲜、最亮丽的牌张。

纵观今年月饼市场,除了花式品种更多样化、包装更精美外,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打“文化牌”了。月饼,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特色食品,具有很浓的中国文化特点,如何体现月饼这一中国色彩呢?商家可谓想尽办法:首先是广州酒家的“西关第月饼”将广州西关最传统的民居风情“趟笼门”运用到包装上,让消费者在品尝月饼的同时了解西关文化,提升了月饼的品位;再就是莲香楼115周年个性化纪念邮票的发行,体现了其悠久历史和文化特色,增加了月饼的附加值;还有陶陶居则在传统月饼品种宝库中挖掘文化内涵加以发展……无不体现了今年月饼最突出的共同点———“文化”。

让月饼留下文化的烙印

作为广州西关饮食文化缩影之一的莲香楼在开铺115周年来临之际,国家邮政局特批准发行了莲香楼115周年个性化纪念邮票。据了解,这是全国第一家饮食行业百年老字号发行的邮票。

日前,莲香楼举行了邮票首发式,本次发行的个性化邮票设计精美,一套共有4枚。邮票的主票以“同心结”为主图,附票的设计和构思则以莲香楼115年的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为主题。

据了解,此次个性化邮票发行1500版,每版4套,共6000套。邮票不单独公开发售,只会装入周年纪念的月饼礼盒,日前首发仪式另外加送一枚贴有邮票并盖上邮戳的首日封,共1150个。

据广州市邮政局市场部负责人介绍,推出莲香楼的个性化邮票,主要是因为莲香楼有悠久的历史,其在国内甚至海外华侨中都有一定的知名度。“经历了115年风雨,莲香楼依旧飘香,这十分难得。”广州的百年老店现在已所剩无几,市邮政局正是因为莲香楼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才联合推出个性化邮票。

据莲香楼的张雪清书记介绍,邮票与月饼搭配并不多见,中秋是亲人朋友团聚的节日,但许多家庭可能没能团聚,朋友难以见面。月饼蕴涵着亲情友情,而邮票包含着将这份亲情友情邮递到远方的意义;另外,月饼是中华民族的特色食品,具有很浓的中国文化特色。此次用主票为“同心结”,附票为百年莲香楼文化的特色邮票搭配月饼,体现月饼的文化品位和中国色彩。张书记表示,今年莲香楼月饼的所有组合都会与“文化”两字分不开。中国烘焙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秘书长周广军也说,莲香楼以这种邮票与月饼相结合的方式推出其产品,不仅在广东是首次,据知,在全国也是第一次。

此次莲香楼将个性化邮票放入月饼礼盒受到月饼客商的欢迎,月饼礼盒还未推出时已经有各地客户大量订购,其中不乏来自西藏与新疆的客户。而新疆的客户因为宗教信仰需要,还特别要求莲香楼制作了清真月饼来与这次的个性化邮票搭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10-18
今年人们对中秋节似有更多的期盼。离农历八月十五还有不少日子,商场里已有各家月饼争相上阵,网上预售月饼的热帖也有了很高的点击率。

年年吃的月饼大同小异,吃的场合与方式也难免重复。但是每到中秋,我们还是不由自主地被裹挟进“买月饼、送月饼、吃月饼”的潮流。抬头望明月,低头品月饼;举家围坐,言笑晏晏。熟悉的场景让我们留恋、难舍。这就是民俗的“魔力”。循环往复的民俗模式既是一种约束我们的行为规范,也是将我们连结为一个文化群体的纽带,是我们相互认同的重要元素。它使我们有一种文化归属感,使我们的精神不会失去某种必需的基本依托,使我们活得踏实充盈、感受到生活的意义。中秋节吃月饼正是这样一种民俗模式。

中秋月饼又叫团圆饼,是天上月圆与人间团圆的象征物。从历史上看,月饼首先是作为祭品出现的,表达的是人对月神的敬意,这也是一种“文化消费”,当然它是由科学不发达时代的文化需求造成的。祭祀完月神之后,人们把它吃掉,这个时候月饼就成为一种食品、美味了。很快,月饼就成为一种不依赖于祭祀的节令食品,这就是在亲友团聚的饭桌上吃的一种食物,这时月饼的象征意义是团圆。由中秋月饼的文化内涵和演进历史,我们可以将月饼的本义概括为两点:首先,它是一种节日象征符号、感情寄托物、文化消费品;其次,它是一种美食。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点,这种圆饼才是好的月饼。只有这样来看待、使用月饼,才是符合月饼本义的态度。

基于第一点,可以说,只要有中秋节存在,就会有对月饼的消费需求,除非中秋节的内涵变了,跟圆月没关系了,也不讲究团圆了,但这在可预见的将来是不可能的。前面已经提到,月饼本身是一种精美的食物,但它的价值事实上远远超出了物质层面。比如月饼礼品的往来使我们表达了对别人的感情、或享受到别人对自己的情意,使我们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和谐、愉快、相互关爱的人际关系里,从而得到慰藉和满足。如果不参与这种活动,作为一个中国人,就会有一种生活不完满的感觉,有一种感情的失落,有一份幸福感的缺失。这种体验主要不在于生理上的满足,而是人的文化身份得到确认的幸福感。这与单纯的吃好喝好的幸福感是不同的。尽管近年销售的月饼不大适合消费者变化了的口味,但是月饼销售量仍然很大,这就是因为中秋节的文化消费的需求正逐年增强——近年来传统文化开始复兴,传统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浓了,虽然许多人自己基本不吃月饼,但是他们还是要买来送人,或者摆在自己家里招待客人制造节日氛围。

基于第二点,不管人们的口味怎么变,月饼都应该被做成美食,都应该是人们能吃也爱吃的食品。假如月饼只能看不能吃,那也是不符合月饼的本义的。月饼应该是一种美食。但传统的月饼大多是高糖的高脂肪的高热量的,而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变化,美食观也有了根本的变化,有不少人尤其是要保持苗条身段或要减肥的城市姑娘们是基本不吃它的——大多是尝一点而已,表示也吃过了。但是,这不是月饼这种节令食品本身的错,而是月饼生产厂家没有跟上时代口味的变化,或者品种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多方面需要的问题。月饼厂家应该注意研究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口味的变化,不断地改良传统月饼,研发新产品,使月饼在变动不止的饮食风尚中对所有人都不失其中秋美食的本色。

其实,这也是对民俗规律的尊重。民俗并不是僵死的静止不动的东西,而是不断演进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调整的。正如已故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所说:“民俗是一种适应性文化”,“变异是对于类型文化的适应性生态调整。”只要月饼作为一种圆形的饼食,能够象征圆月和团圆,并且人们爱吃,它就能很好地履行中秋月饼的职能,就是合格的中秋月饼。至于工艺如何改进,饼皮、馅料、口味如何更新,都无碍于月饼习俗的传承。所以制造月饼的厂家尽可在充分研究人们饮食口味变化的基础上,大胆研发新产品,以迎合新时代各种类型消费者的需求。

从媒体上了解到,近日人们急于预定月饼主要是冲着那些适合现代人口味的新型品种,特别是一些价廉物美的家常月饼,担心到过节时会买不到。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由于月饼是一种重要的中秋节礼品,厂家把月饼制造得更精美,包装搞得美观些,也是对民俗规律的尊重和利用,但是不能过头。月饼包装过于豪华,以至于主要靠包装提高月饼价格,这显然是走偏了,也是不利于环保的做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