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在中国的历史

谢谢 智者 给我个 很全面的答案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月饼是古代中秋拜祭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在古代,每到中秋节,人们就会在香案上摆上象征丰收的圆形蔬果,跪拜月亮,祈求家人平安、吉祥如意。

古代少女们都要拜月,是祈求住在月宫的天仙嫦娥能保佑自己,面如皓月、貌美如花。   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据说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

扩展资料

月饼(拼音:yuè bǐng),又称月团、小饼、丰收饼、团圆饼等,是中秋节的时节食品。月饼最初是用来拜祭月神的供品。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发展至今,中秋节和吃月饼和赏月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月饼作为拜祭月神的供品,其由来历史悠久。月饼一词,在现存文献,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

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发展出了广式、晋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正式实施,规定月饼标准英文名为Moon Cake。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5
一、月饼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月饼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焙烤食品,又是蕴涵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丰富历史的文化食品。海内外的中国人称她为“国饼”和“龙饼”,把她比喻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可见,月饼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因为你永远是龙的传人。 二、月饼是中华美食。 中秋月饼美在风味,美在造型,美在色彩,美在纯真,美在包装,美在艺术,表现出色、香、味、形俱佳,让消费者一饱眼福和口福。月饼中包含了美学、工艺美术学、心理学、仿生学、艺术装潢等现代科学。 三、月饼是文化食品。 月饼是内涵深刻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文化食品。月饼具有深厚的中华饮食文化底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月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唐朝时期得到了大力发展,宋朝发展到鼎盛时期,月饼与五千多年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有着息息相关的渊源。 唐诗宋词,风俗民情,美好传说,历史变迁,在月饼中反映得是淋漓尽致。可以说,月饼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古老文明历史的见证之一,是中华民族祖先们勤劳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没有哪一种食品能像月饼这样上下五千年,一直延续至现代社会。 四、月饼表达亲情、爱情和乡情。 在中秋这一天情侣之间互送月饼,互相祝福,表达了真挚的情意绵绵的爱情。月饼表达了惜别、眷恋和天长地久之情。几乎所有的炎黄子孙,无论在国内、在家乡,还是在世界各地、在天涯海角,都在中秋节这一天吃饼赏月、望月思乡、寄托情思。一块月饼表达了在外游子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亲情和乡情,沟通人们之间的感情,表达美好的祝福。同事和朋友之间送上一份月饼表达了互相之间亲密的友情。送上一份七星伴月、福星高照、百寿宴点等月饼,表达了人们对老人长者的尊敬和美好祝福。 五、月饼是友谊的桥梁。 月饼通过华人华侨把中华饮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使各国人民更加了解中国历史、民俗和中华文化,就连外资企业的老板也受到中国民俗的熏陶,学会了在中秋佳节购买月饼分发给员工,以示对下属的关心和爱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月饼是“团队精神”的象征。 月饼的“团圆”之意象征着强烈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团结友爱,形成合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老板之所以中秋节团购月饼,为每个职工派发月饼,就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月饼的“团队精神”也表现在家庭和睦、幸福美满、地久天长。 七、月饼是“成功和收获”的象征。 中秋佳节,秋高气爽,五谷丰登,丹桂飘香,人们吃饼赏月,尽情地享受着“春种秋收”后的合家欢乐,陶醉、痴迷在事业“成功和收获”的喜庆气氛中。 八、月饼象征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热爱生活。 月饼的团团圆圆表达了中国人民永不称霸,永远不做超级大国,永远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互利互惠。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国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动力。 九、月饼象征着站得高、看得远。 一轮明月高悬在宇宙夜空中,就像遨游在太空中的人造地球卫星一样,可以鸟瞰地球上人们无法看到的一切。月饼可使人具有像宇宙一样广阔无边的胸怀;可使人具有登高望远的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可使人在事业上永不止步,一步一步地攀登科学的高峰,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顶峰;月饼可以激励人们往“高处”走,增强人们的上进心,鼓舞人们拼搏进取。 十、月饼可使人不忘历史,缅怀祖先。 每当人们看到月饼,品尝月饼时,就会想起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中国文明史,想起我们的祖先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更加感觉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骄傲和光荣,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月饼真正与中秋节有联系是在明代。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月饼是内涵深刻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文化食品,与5000多年中华民族历史息息相关。月饼丰富的文化底蕴、个性鲜明的文化功能已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伴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即将进入21世纪,月饼这一传统的文化食品,将步入一个更新、更高、更深、更广的境界。大力加强对月饼文化内涵的发掘、整理、完善和提高,使月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具有新的生命力,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月饼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烘焙食品。海内外的中国人称她为“国饼”和“龙饼”。可见,月饼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月饼是源于几千年前的传统节日食品。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既要保持传统节日食品的特色,又要适应现代社会高度文明的需要。月饼不仅表现了食品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更是一种能表现大自然景观的文化美食。中秋月饼美在风味,美在造型,美在色彩,美在纯真,美在包装,美在艺术。月饼不仅可以食用,让消费者一饱眼福和口福,而且还能受到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用于自食和赠于良朋亲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9-01
有这么几种说法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有许多关于月饼由来的故事,但所有的故事中,月饼是用来庆祝胜利的食品。 相传,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在八月十五征讨匈奴得胜,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从此后,月饼的制作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月饼成为我国月饼中的五大种类。海南近年来兴起的水果月饼,更是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 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 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 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 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传统的中秋节为团圆节,所以古诗有“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诗句,也就是到了中秋节,大家更盼望团圆。如果家中有人在海外或外地能来家团聚,就增加思念之情,这是中国以家庭为社会组成单位所具有的特点,而中秋节也就是这一特点的集中表现。 中国历代以农立国,中秋节正当春华秋实,农业收成的季节,所以农村有以“芋魁”供奉之俗,即所谓中秋吃蕃薯、芋头,这两种根块作物,其形硕大而圆,象征丰收与完满之意。而亲友之间馈赠月饼,同样也是象征完满、团圆之意。 中秋之夜,合家围坐,皓月当空、或对月饮酒,或品茶吃月饼以助谈兴,亦人生之一乐事。所以无中秋可以吃月饼,而无月饼则不成中秋,因此中秋与月饼是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而此俗之由来,也有多种说法。 有谓唐高祖武德年间,边寇犯境.李靖帅师出征,大获全胜,于中秋节凯旋,长安内外通宵欢庆,时有吐蕃人献饼祝捷,高祖取出圆饼手指明月笑曰:“应将胡饼邀蟾蜍。”嗣后分赐群臣共啖,于是遂形成中秋吃月饼之俗。二谓北宋时中秋节以爬山登楼先睹明月为快,然后举行拜月仪式,供品有圆饼,据《燕京岁时记·月饼》云:“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蜍之形,有祭毕而食者”。这就是宋代中秋食月饼之俗。 或谓元代末年,统治者实行“三家养一元,五家一菜万”的残暴统治压迫,刘伯温组织农民起义,特制大圆饼,内中暗藏字条,约定八月十五夜起义,结果起义成功,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以后中秋食月饼之俗更为流行。 总之,中秋团圆,赏月及吃月饼之俗,由来已久,历代而后,不断加进新的内容,以丰富这个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盛行不衰。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7
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 “太师饼”,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
据说起源于唐代。《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
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念。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第4个回答  2020-03-1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