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气质

如题所述

国内要说和香港最相似的城市,米西我掐指一数,也就那么三个,分别是深圳、重庆和上海!

先说深圳,以深圳河为界的深港两地本就是同文同种,二者在许多方面自是想像得很!自改革开放深圳建市以来至2008年,深圳几乎是一边倒的学习香港,如今在深圳依旧可察觉到浓重的痕迹:香港以九龙界结街为界,分市区(港岛和九龙)和郊区(新界),两地的士颜色不同,新界的绿的不可开到九龙和港岛,市区的红的倒是各地通行无阻。同样,深圳以二线关为界分关内(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区)和关外(宝安、龙岗、龙华、光明、坪山、大鹏),关内关外的红的和绿的也遵循着和香港一样的规则。不同的是,08年后深圳大力扶持电动汽车产业,如今在深圳大行其道的是BYD的蓝色电动出租车,通行关内关外,深圳市政府计划2019和2020年逐步替换掉所有绿的和红的,全面转向纯电动。

深圳的绝大部分马路也和香港一样,没有非机动车道,当年深圳的城市规划人可真是思想超前,觉得深圳人出门除了走路,就只有坐车(包括公交车)一种交通方式了,压根就无视了自行车这一选项。如今,全国一二线城市中,除了重庆因坡度大的地理限制,还真找不到哪个城市比深圳骑单车更令人胆战心惊的!尽管后来以关内罗湖福田南山三区为中心修了许多绿道,深圳的非机动车道依旧严重不足,骑单车依然要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时不时要和人行道和机动车道抢道。

还有制造业,当年是血汗工厂中心的深圳,竟一直以高工资著称。原因是深圳学习香港的低税低福利政策,以前的大部分工厂都不给员工交五险一金的,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工资,农民工流动性大,那时候也没有社保医保的概念,只想着拿到手的工资才最踏实,如此变相使得深圳税后工资全国第一。直到2010年,深圳市才强制要求所有企业给员工缴纳社保和公积金,而香港也是差不多时间才推行员工和企业各交5%的工资进强积金账户,作为未来的退休金储备(就是我们的社保),只是为香港经济腾飞作出巨大贡献的那一批劳动者(很多是大陆逃港人士)却有不少人晚年老无所依,中年时期遇上98亚洲经融危机和03年SARS,年轻时积攒下来的钱几乎被洗劫一空,再加上香港制造业空心化,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又无退休金(本就没教过社保强积金,自然没有退休金),只能靠政府每月发的1000出头港币,仅够买点,聊胜于无,也叫生果金!这方面深圳算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08年经融危机后痛定思痛,以政策和各种手段主动将低产出的劳动密集型和高污染行业转移出深圳,同时大力投入研发从劳动密集型的低端血汗工厂成功转型为技术密集型的装备制造业,形成了现今以华为、大疆、大族激光等为代表的众多优秀深圳本土品牌企业。

服务业深圳学习地也很彻底,至今全国也只有在深圳商场的鞋店可以享受到服务员帮你脱鞋试鞋上脚,也不会因你的穿着高看或低看(当然原因可能是深圳人和众多广东人一样,不太重视打扮,无法通过穿着判断购买力哈哈)。针对不文明现象,深圳市的做法是地铁、公交和各种公共场合不断地投放宣传和许多义工,以善意引导的方式帮助众多外地人,包括不少农村户籍人士更快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当然有一点是转型后的深圳和香港极为不像的,并且渐行渐远,就是普通话的普及!除了地铁公交上寥寥的粤语播报和少数几个粤语电视台,深圳已几乎看不到广东特色了!而10年或是08之前的深圳还不是这样的,那时候深圳还有许多港资公司,中高管理层大多是香港人,来自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的打工者为了沟通方便也是会主动学习粤语的,华强北和东门两个老牌商业街,如果会说粤语,砍价也更顺利些!这一切都在08年后深圳决定转型后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港资企业集中在低端劳动密集型,未能转型成功,因人力成本提升、企业福利税收正规化及环保工业安全不达标,或主动或被迫离开深圳,前往东莞惠州等珠三角其他城市,更有甚者转移到内地或是东南亚国家。深圳则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行普通话,只要能说普通话,哪怕带着浓重的口音,就能在深圳立足,因为普通话,深圳成为全中国最没有本地保护主义最开放的城市,尽管没有名校,可依然不断地吸引着全国各地人士来此闯荡、奋斗、创业!可以说普通话成就了深圳成为中国硅谷,创业创新之都!

再来说重庆!山城和香港二者都是3D立体城市,没有点立体几何知识在这两座城市仅凭高德地图铁定是要迷路的!共享单车即使香港有非机动车道也是推广不起来的,上坡累的半死下坡一个刹车不小心可就是杀身之祸了!解放碑为中心的渝中区CBD和港岛CBD高楼林立,华灯初上,尽显城市风华!不一样的是,自97年九龙城寨拆掉之后,从此魔幻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就只能在重庆老城区开拍了!

最后说说上海!一座城,可以说全中国骨子里和香港气质最为相似的就是上海了!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曾经上海GDP达到全国的1/6,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和开埠150多年来的积累,使得上海成为全中国最洋气的城市,首都北京也是要称作乡下的。90年代浦东新区大开发,大量外地人涌入上海,严重挤压本地人的生活空间和工作机会。本就是三代四代同堂狭小的石库门,拍成了《新72家房客》,媲美香港老版电影《72家房客》,逼仄的空间,丢失的工作机会,还有无数来上海讨生活却不适应城市生活,拎不清的外地人,上海人那时候和被自由行压的喘不过气的香港人一样,也是忍无可忍,极度排外,而且靶子针对了上海(香港)以外的所有国人。这下捅了马蜂窝,全中国对上海口诛笔伐了近20年,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依旧认为上海很排外!人们谴责上海(香港)的也集中就那么几点:住的那么丁点大,还没老我家厨房大;假体面,宁愿吃不好也要外面穿得洋气;看不起人,变相要求外地人学上海(广东)话,一用普通话就给脸色;有点钱的人家家里从小都是要请阿姨(菲佣)的!所以啊,当香港的排外被国人一边倒的批判时,我就在想这不就是当年上海排外的重演吗?只这里米西觉得不必过多指责上海/香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己的小家都无法顾好,也别期望人家看得更长远顾大局。只不过,上海排外因开发浦东而起,也因开发浦东而止,浦东新区和上海其他郊区的开发释放出大量土地,从前蜗居在石库门、老公房的本地人或是拆迁或是置业,凭着当年低廉的价格,现在的上海本地人绝大多数都不再住在曾经逼仄的小房子,算是做到了居者有其屋,自然不再排外。而香港七山二水一分地,不同于冲积平原上的上海有大量可开发土地,至今未能解决土地和房价困局,依旧排外着和被批判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