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知识

如题所述

词的知识如下:

1、词的分类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如《临江仙》、《念奴娇》、《水调歌头》等。

按词牌分类,根据两部较全面的词谱文献统计,《词律》收唐至元末词牌共660调,1186体;《词谱》收唐至元末词牌共826调,2306体。

按字数多少分类:一般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58字以下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词的字数多少不一,差异颇大。最短的《十六字令》,只有16个字,最长的《莺啼序》有240个字。

按节奏兼顾长短的分类:唐宋词中常见到的有“令、引、近、慢、序”等词牌。“令”即一般字数较少的小令,如《十六字令》、《调笑令》等。“引”来源于大型乐曲的前奏,就是引子的意思。一般每片六拍。

“近”一般属中调,如《好事近》、《祝英台近》等。“慢”即慢曲、慢调,一般多为长调。每片八拍,节奏舒缓。“序”是从唐宋大曲散序或中序中摘取制成的,一般均为长调。

按词的分片分类:有单调、上下片、三片、四片等不同的结构。分片也叫分段。一首词也可称做一阕,一阕词的上下段或上阕、下阕,不分上下阕的即为单调,重叠的称双调,三片、四片的也称三叠、四叠。

2、词的用韵

词的用韵是后人根据宋词的用韵归纳出来的。现在比较通行的词韵是清代戈载所编的《词林正韵》。他把词韵分为十九部,其中舒声十四部(包括平上去),入声五部。词的用韵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一韵到底。或者都是用平声韵,如《浪淘沙》、《水调歌头》等;或者上、去声韵,如《渔家傲》、《鱼家儿》等;或者都用入声韵,如《兰陵王》、《念奴娇》等。

一种是同捕平仄互押。这里指舒声十四部中,同一部的平声和上声互押。

一种是平仄换韵。“通押”和“互押”都是在同一韵部之内,换韵则是改变韵部。何处换韵是固定的,如《菩萨蛮》前后阕都是两仄韵,然后换两平韵。

3、词的平仄

词和诗不同,不仅仅是五言句和七言句,而且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所以词的平仄要比近体诗复杂一些。词常见的平仄是:

一字句。用平声,入韵。

二字句。或用于律句的下三字。常用的是“仄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

三字句。相当于律句的下三句。上用的是“仄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

四字句。一般相当于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平平仄仄”(第一、三字可平可仄)、“仄仄平平”(第一字可平可仄)。

五字句。词的五字句平仄,大体和近体诗的五字句相同。

六字句。相当于七言律诗的上六字。“平平仄仄平平”(第一、三字可平可仄)、“仄仄平平仄仄”(第一字可平可仄,第三字必仄)。还有一种常见的六字句,即“仄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仄)。

七字句。就是七言句平仄比近体诗更严格。如“平平仄仄平平仄”和“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两种,在近体诗中,都是“一三五不论”的,而在词中,它们的第五字必平。在有的词中,“平平仄仄平平仄”七个字的平仄都必须固定。

八字句以上的句式,都可以看作是由上述句式复合而成的。例如八字句一般是上三下五,九字句可分拆为上三下六,或上五下四等。其三字、四字、五字、六字的平仄大致超不出上面的范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