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沂蒙山区的资料

关于沂蒙山区的资料,越详细越好!

第1个回答  2011-11-29
沂蒙山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指的是以蒙山、沂水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区,这里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井冈山、延安与沂蒙山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后来,沂蒙曾被无数革命后人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坐落在沂蒙山区腹地的山东临沂市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举世闻名的“两战圣地”,也是沂蒙山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被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
沂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一片红色的沃土。在沂蒙琅琊一带区域,自古以来都是人才辈出,钟灵毓秀,地灵人杰。为此,清代乾隆皇帝巡游山东,曾留下诗篇赞美“鲁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对沂蒙琅琊一带人才辈出的历史充满溢美之词。历史也证明,在沂蒙琅琊一带,的确是人才辈出,从古到今,在沂蒙这一块钟灵毓秀的神奇沃土上,诞生了无数的圣贤奇才,如军事家被誉为“智圣”的诸葛亮、书法上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王献之、著名教育家《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东汉天文学家被誉为“算圣”的刘洪、孝圣王祥、孔子高徒被誉为“宗圣”的曾子、荀子、郯子、秦名将蒙恬、清代民族英雄左宝贵、羊祜、刘勰、何承天、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匡衡等的故乡。 孔子七十二贤徒,临沂籍十三人;著名二十四孝,临沂占有七孝。 他们灿若星辰,光照千秋,折
沂山—中国五大镇山之首[1]国家级森林公园、山东省风景名胜区,总面积65平方公里。沂山风景区东距青岛230公里,紧临省道羊临路;西距泰安140公里,西出口接泰薛公路;南距临沂市150公里;北距济青高速公路65公里,道路交通十分便利。   沂山,古称“海岳”,有“东泰山”之称,居中国五大镇山之首。素享“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之首”的盛名。被誉为“鲁中仙山”。   沂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史记》载,黄帝曾登封沂山。舜肇州封山,定沂山为重镇。汉武帝亲临至其下,令礼官祀之。隋、唐、宋、元、明、清历代屡有增封,祀典不废。历代大家名士倾慕沂山,接踵而至。李白、郦道元、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苏辙,以及明状元马愉、赵秉忠,清朝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等均至此揽胜,留下了大量诗章名句和碑碣铭文蒙山—中国历史文化名山
  蒙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2000余年来,一直为文人骚客、帝王将相所瞩目。   历史名山—“岱宗之亚”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章上》   蒙山,自古以来就是历史名山,为山东省第二高峰,被誉为“岱宗之亚”,素称“亚岱”。   蒙山,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山东十大最美的地方”第二名。 蒙山,古称东蒙、东山,为泰沂山脉系的一个分支,跨临沂市蒙阴、费县、沂南、平邑四县。蒙山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绵延百余里(约75公里),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主峰龟蒙顶海拔1156米,位于平邑县境内,为山东省第二高峰,被誉为“岱宗之亚”,素称“亚岱”。   蒙山自然风光秀丽,兼有泰山之雄壮、黄山之秀美、华山之险峻、雁荡山之奇绝。   蒙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现有各类珍惜类植物1200多种,古、珍、特树种繁多,森林覆盖率高达95%。1998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测定,蒙山蒙阴云蒙景区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为220万个/立方厘米,是北京生态中心院内最高值的176倍,被誉为“天然大氧吧”、“森林浴场”,为休闲、疗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蒙阴蒙山国家森林公园于1994年12月被原国家旅游局林业部批准设立,1995年6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9月被省旅游局颁为“山东省十大新景点”。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山东十大最美的地方”第二名   2005年蒙山被中国新闻媒体和资深专家评为“山东十大最美的地方”第二名,公园总面积5.5万亩,自然资源丰富多彩。拥有野生动物:兽类10科15种,鸟类28科76种,植物100余科900余种,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有"百里林海,天然课堂"之称。   1999年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再次监测,景区内空气中负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854167个,为北京地区的195倍,居全国之首,为该中心有史以来测得的最高值。被誉为“天然氧吧”、"超洁净地区",成为"中国最佳绿色健身旅游胜地"。蒙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   战国时期蒙山   《诗经·鲁颂》中就有“奄有龟蒙,遂荒大东”的记载;《论语》中记载三皇五帝之一的颛臾王曾主祭蒙山。   春秋战国时期,蒙山留下了儒、道、纵横家代表人物孔子、庄周、老莱子、鬼谷子的足迹。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留有回马岭、圣憩石、小鲁处等遗迹;鬼谷子曾在蒙山修炼授徒,弟子过百,著名者有孙膑、庞涓。   我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书·禹贡》称:“蒙羽其艺。”认为早在夏朝时期,蒙山、羽山带就已种植作物。建国以来,蒙山麓区先后发现的几十处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遗址,对此作了印证。   西周时,成王封颛臾于蒙山之阳,主祀蒙山,说明当时蒙山已路身于我国名山之列。春秋时期,鲁大夫莫斯的颂诗《閟宫》写道:“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奄有龟蒙,遂荒大东。”他把拥有泰山和龟蒙,视作鲁国的荣耀。   西周、两汉时期蒙山   汉朝史学家蔡邕曾隐居蒙山。   西周在蒙山南北封国齐、鲁,这两个大国在军事、政治进入的同时,华夏文化也开始在此传播。它和当地的东夷文化由相互阻隔到相互融合,使蒙山及其周围广大地区的文化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而且这种现象经朝历代,不断延续和发展。在蒙山地区发现的汉画像石墓,其建筑和雕刻技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其他如西汉石碑、东汉墓阙以及春秋时期的徐子氽鼎等金石精华,有的属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的属国家一级文物,都是上述现象的见证。   唐、宋、明、清时期蒙山   孔子“登东山(蒙山,古时称东山、东蒙)而小鲁”(孟子语)。   李白、杜甫、萧颖士、苏轼、张养浩、王世贞、吴梅村、康熙、乾隆、公鼐许多历史名人都曾在蒙山上留下了足迹。   李白、杜甫同游蒙山留下“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等佳句,北宋苏轼游蒙山诗曰:“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云蒙漏泽春”。   明代文学家公鼐作《蒙山赋》诵叹蒙山,康熙大帝冬游蒙山留下“马蹄踏碎琼瑶路,隔断蒙山顶上峰”的诗篇;乾隆皇帝南巡中游历蒙山则留有“山灵盖不违尧命,示我诗情在玉峰”的赞美诗篇!   一、文人骚客登蒙山   蒙山的壮美和深邃,曾为一些著名思想家所向往并涉足其地。这里既有孔子的游踪,又有鬼谷子的身影。唐朝以来,蒙山更和诗人墨客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蒙山的历史道路上,李白、杜甫、萧颖士、苏轼、张养浩、王世贞、吴梅村等许多人都留下了足迹。他们游赏风光,访道吊古,谱写了大量华美的诗文。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登上蒙山,写下“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的名句。唐代大诗人李白、与杜甫结伴游蒙山,杜甫写下“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的优美佳句。   春秋战国时期,蒙山留下了儒、道、纵横家代表人物孔子、庄周、老莱子、鬼谷子的足迹。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留有回马岭、圣憩石、小鲁处等遗迹;   鬼谷子曾在蒙山修炼授徒,弟子过百,著名者有孙膑、庞涓。汉朝史学家蔡邕曾隐居蒙山。   二、帝王将相登蒙山   清圣祖和清高宗在南巡中,曾几次驻跸蒙山麓区,眺赏山色,并吟诗赞美,使得蒙山的文化底蕴更加厚重。唐朝玄宗皇帝曾率群臣登临蒙山;康熙皇帝为蒙山写下《蒙阴晓雪》,康熙皇帝冬游蒙山,因蒙山山高雄峻、奇峰秀美,龙颜大悦,巡游蒙山并留下“马蹄踏碎琼瑶路,隔断蒙山顶上峰”的壮怀诗篇。   乾隆为蒙山写下《望蒙山雪色》等诗篇,留有“山灵盖不违尧命,示我诗情在玉峰”的赞美诗句,对蒙山颂扬备至。   此外,还有各种民间典故、流传不胜枚举,秦砖汉瓦、古刹庙宇、碑碣石刻等遗存悠悠林立。   蒙阴蒙山国家森林公园,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年平均气温12.8摄氏度,无霜期196天,年均降水998毫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民间历来 有"七十二场浇花雨"之说,形成了天地和谐、生态良性循环。公园内山、水、林相依,大与小、高与低、动与静、生命与无生命有机的层次整合,使得一草一木一石都是完美中的景点。雄、奇、特、稀,俊俏与朴实,一切源于自然,又融于自然。深山古寺,小桥流水,林木蔽日,踏花蹄香,鸟鸣幽谷,涛声叠荡,使人回归自然,享受自然。   在民族、民主解放战争时期,蒙山是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党政军首脑机关和八路军115师指挥部,在这里领导山东军民英勇作战,建立和扩大了山东各个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华东局和华东野战军指挥机关,在此组织了举世闻名的孟良崮战役。如今,当年一些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发生地和著名战场以及革命烈士陵园,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有的并新修了纪念建筑物。其中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属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另有多处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些则被定为山东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蒙山的佛教和道教   历史上蒙山的佛教和道教都非常兴盛。僧人、道众对蒙山情有独钟,把这里当作修炼正果、养生长寿的圣地。主要道观有清虚观、万寿宫、九龙宫、观音殿、承天宫、慈宁宫等,香火鼎盛的寺庙有明光寺、海螺寺和云台寺等。早在五代时期,任过后晋水部员外郎的贺亢就修道蒙山,北宋苏东坡曾和他的八十多岁的弟子乔仝有过交往并写诗相赠。宋朝蒙山玉虚观住持贾文,于宣和元年(1119年)被宋徽宗召见于汴京,赐给度牒、紫衣。明清时期,蒙山清虚观属全真道华山派,和道教“天下第一丛林”北京白云观有着密切联系。正是这些宗教的活动,给蒙山留下了多处宏殿重阁,并洋溢着黄卷青灯、钟响磐鸣的神秘气氛。   巍巍蒙山,气势磅礴,风光秀丽,集众多名山优势于一身,雄、奇、险、秀、翠、幽,素有“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之说,龟蒙景区以东鲁在望、古道奇观、玉泉枕流、鹰峰奇观、一径通天等十大景观著称。蒙山四季皆景,各有千秋。春来蒙山,百花盛开,彩蝶飞舞;盛夏之时,云蒸霞蔚,瀑流悬空;金秋时节,红叶如醉,硕果累累;隆冬登山,玉树琼枝,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不论何时登临蒙山,都会让人领略以清新、惬意和重返大自然的闲适与旷达。蒙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质肥沃,植被茂密。现有各类植物1200多种,古、珍、特树种繁多,森林覆盖率高达90%,1998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测定,蒙山蒙阴云蒙景区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为220万上/立方米,被誉为“天然大氧吧”、“森林浴场”,为休闲、疗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蒙山丰富的自然资源,蕴育了浑厚的文化内涵,由于社会经济的发达和先进文化的哺育,蒙山地区名人辈出,荀子、曾子、蒙恬、刘洪、匡衡、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公鼐、左宝贵等很多业绩卓著的人物,分别在不同的领域,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秋、冬季节,“崮”也会忽然带给人类一种大漠荒凉之美,丘陵上一个个美丽的“花骨朵”—崮、落叶、斜阳、山头尖角,处处给人以云漫之美。夏日近了,雷雨过后,更是让人宛如置身幻境、桃源世外!岱崮地貌钟灵毓秀、造化天工,一个个神奇的方山形态,造就了无数奇绝美景,仿佛上天赐给人类的一个个光芒惊目的神奇明珠。
岱崮地貌—坐落于山东临沂市蒙阴县境内岱崮镇,分布了30多座“崮”,数量多,造型美,分布密集,在我国造型地貌中首屈一指,在世界造型地貌上也十分罕见。“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纪灰岩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区经过浸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动力作用,形成了现在外表呈圆形、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渐由陡到缓的崮,多呈驼、帽、桌和鸡冠等形态。 这种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地貌类型,在世界地质学上,并不为绝大多数地理专家和学者认知。“崮”主要分布在蒙阴、沂水、沂源等鲁中南山区,较为知名的有上百座,有“沂蒙72崮”之说,形成了美丽的沂蒙“崮”群,著名的孟良崮就是其中之一。
编辑本段文化圣地、灿烂沂蒙
  沂蒙山钟灵毓秀,名人辈出、灿若群星,是齐文化的代表和翘楚,就名人产出量而言,沂蒙地区稳坐头把交椅。沂蒙之地为代表的齐文化与以孔孟之地为代表的鲁文化,遥相呼应,相互激荡、影响,共同形成了齐鲁文化的两大精神内核。算圣—刘洪(东汉)智圣—诸葛亮(三国)
 诸葛亮字孔明(公元181—234年),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写有《蜀相》名篇。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历史评价: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郭冲:“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刘禅复诸葛亮丞相诏书:“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   刘禅祭奠诸葛亮诏书:“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东晋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唐文粹》中记录了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   吕温《诸葛武侯庙记》:“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关于诸葛亮,包括《蜀相》 (当中有两首同名蜀相)、《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八阵图》、《古柏行》、《武侯庙》、《诸葛庙》、《阁夜》 。当中《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其他诗人亦有作过不少诗词赞赏诸葛亮,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诸葛武侯》(两首)、南宋诗人陆游的《游诸葛武侯书台》,唐朝窦常的《谒诸葛武侯庙》,唐朝章孝标的《诸葛武侯庙 》,明朝文学家杨慎的《武侯祠》、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蜀道奇》,还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陆定一等。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肯定诸葛亮才智的同时,曾试图分析诸葛亮统一中国失败原因,针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荆州、益州两路出击北伐曹魏的总战略,评论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前一句的意思是诸葛亮的战略不妥,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蜀汉失去兵力上的优势。后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历史事实最终导致蜀汉元气大伤,失去的统一中国的基础。然而亦有人不同意毛泽东的分析,隆中对本是希望以“利尽南海”的全个荆州支持荆州军北伐,再加上益州进行钳形战略,但后来刘备未能达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关羽失去在襄樊之战中的优势,而非为二分兵力之果。另一方面,对于失街亭、斩马谡的历史事件,毛泽东曾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当时诸葛亮应亲率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的攻心联,为清朝学者赵藩所作,此联曾引起毛泽东等的重视,其内容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中称赞诸葛亮:“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诸葛亮年谱:书圣—王羲之(东晋)
  一、人物生平: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后世珍视其布白之美,临摹者虽难免渗入各自的笔性,但无人稍变其章法布白。正如解缙在《春雨杂述》中所说的那样:“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兰亭序》的章法,仿佛如天生丽质,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无与伦比的。二、历史影响:后世子孙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书苑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学习高潮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一代名相—王导(东晋)
  字茂弘,汉族,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初年的大臣,在东晋历仕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代,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在历史上被称作“王与马共天下”。   王导是东晋的开国丞相,历事三朝,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建立东晋,治理江南的煌煌功绩,比起人们啧啧称赞的诸葛亮治蜀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由于种种原因,王导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并未得到应有的肯定。   纵观我国历史,自魏晋以降,经济、文化重心渐渐南移,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是多重的,但与王导治晋、开发江南的成功也不无关系。王导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乱的时代,“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他们互相攻伐,天无宁日、饿殍遍野,民不聊生。中原居民大量南迁。在这样的情势下,王导辅助平庸的晋元帝建立东晋,抵御北方异族的入侵,使江南免受战乱之祸;是王导力主团结吴人,统一军政,引进北方文武人才,使江南人才济济,治国有方;是王导以建立庄园形式安置了数百万南逃难民,开荒种地,发展手工业作坊,使江南经济逐步繁荣昌盛起来;是王导不记荣辱、不畏谗言、辅助三代皇帝勘平内乱,使江南局势稳定、人民生活安定。试想如果没有王导,江南定会受到北方异族铁蹄毁灭性的蹂躏。那样江南的繁荣就要推迟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所以王导治晋、开发江南共不可没。
大秦砥柱— 蒙恬(秦朝)
  蒙恬(?—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汉族,祖籍齐国琅琊,今山东蒙阴人。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传说他曾改良过毛笔,是祖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蒙恬率领的军队以锐不可当的破竹之势,在黄河上游(今宁夏和内蒙古河套一带地区),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汉代贾谊就评价当时匈奴的状态说:“不敢南下而牧马。”蒙恬仅一战就将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创,使其溃不成军,四处狼奔。匈奴几十年不敢进汉地,蒙恬功至高也。蒙恬统率重兵坐镇上郡(今陕西榆林市境内),为加强河套地区的防线,在河套黄河以北(今内蒙古乌拉山一带),筑亭障,修城堡,作为黄河防线前哨阵地。进过这次战斗,给北方带来了十几年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河套地区的开发创造了条件。蒙恬勇敢作战、出奇制胜、击败匈奴的大战,是他一生征战的最大的一次战绩,人们称赞他是“中华第一勇士”。司马迁在《史记》中叹道:“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
第2个回答  2011-11-28
沂蒙山区是个人文概念, 只是一个特定的称谓,山区只分布在几县市内,并不是说该区域内全部是山,整个个沂蒙老区山地、丘陵、平原差不多各占三分之一。像临沂市三区、苍山县、郯城县、临沭县、莒南县大部分几乎全是平原,一望无际,沂蒙山区特指以山东省临沂市、日照市、江苏省连云港市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包括临沂市的三区九县 ,日照市的绝大部分,淄博市的沂源县,潍坊市的临朐县,济宁市的泗水县,枣庄市中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山亭区部分,江苏省连云港市、邳州、新沂、赣榆、东海等县市的一部分地区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1-29
没分,还匿名,才不告诉你!你想知道什么?!那有很多秘密……
第4个回答  2011-11-28
楼上回答的很好
辽宁人对山东还这么了解,赞一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