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试题训练

如题所述

(一)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A.将以下骑送迎 齐使田忌将而往来源:www.examda.com

  B.天子且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 之虚所卖之

  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3分)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3分)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选文]

  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讠宣 (3)也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 矣。

  [注释]

  (1)[诵]背诵。(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3)[讠宣 ]xāun,遗忘。(4)[戒]警告。

  [练习]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 孟子辍然中止( ) 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

  处士笑而然之( ) 何有于我哉?( )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 ) ②此:( )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来源:www.examda.com

  [阅读提示]

  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三)欧阳修论作文(苏轼《东坡志林》)

  [选文]

  顷岁(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2)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3);世人患(4)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5),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

  (1)[顷岁]近年来。(2)[乘间]乘机,乘着间隙。(3)[工]精,妙。(4)[患]毛病、弊端(在于)。(5)[指摘]挑剔,批评。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 ) 术( ) 过( ) 疵( )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

  (3)多作自能见之( )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

  答:

  [阅读提示]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论述了作文的诀窍:一是勤奋读书,二是多动笔。今天读来,不无启迪。

  (四)墨池之上

  [甲]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乙]人有从学者,董遇(人名)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又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董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董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农时)之余也。”

  1.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中王君推祟王羲之的目的是 ;[乙]文中董遇告诉从学者 . (3分)

  2.解释下面两组加点的词。 (4分)

  (1)a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被: b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

  (2)a 或问“三余”之意 意: b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加点词必须准确译出)。 (4分)

  (1)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4.谈谈你读[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五)铁杵磨针(《方舆胜览》)

  [选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

  (1)[媪]ǎo,年老的妇女。(2)[卒]完成。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成( ) 去( ) 方( ) 欲(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 ) (4)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 )

  3、翻译文中横线的句子。

  [阅读提示]

  后人所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即指此事

  (六)《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

  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通假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B.汤熨之所及也(“汤”通“烫”)

  C.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 D.臣是以无请也(“无”通“亡”)

  2.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有疾在腠理(君王) B.扁鹊复见(又,再)

  C.桓侯故使人问之(原因) D.司命之所属(类)

  3.下面加点的“之”字与其他三项意思不同的是( )。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君之病在肌肤

  C.司命之所属 D.君子之学必好问

  4.省略成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

  A.医之好治不病以(之)为功 B.桓侯故使人问之(原因)

  C.(疾)无奈何也 D.(使者)已逃秦矣

  5.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是非君子之道

  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七)不食嗟来之食

  齐(齐国)大饥(饥荒)。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为食(准备了食物)于路,以待饿者食之(给他们吃)。有饿者蒙袂(mèi)辑屦(jù)(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喂)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檀弓》 (1)上文与《鱼我所欲也》选段中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把它摘录在下面横线上。(2分) (2)“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它的意义。(4分) [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嗟来之食](提示:答题不超出100字。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

  参考答案:古时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大声吆喝:“喂!来吃。”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今泛指带有污辱性的施舍。(4分。故事叙述大致完整得2分,点明出处得1分,成语意基本解释清楚得1分。)
(八)锡饧不辨

  [阅读提示]

  滥竽充数的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事中的南郭先生已成了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的代表人物。其实历史上这种人已不足为奇,由于他们的浅薄无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明 1 名医戴原礼尝 2 至京,闻一医家术 3 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 4 求 5 溢 6 户,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 7 去,追而告之曰:“临 8 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叩 9 其故。曰:“此古方尔 10 .”殊不知古方乃 11 饧 12 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 13 !今之庸 14 医妄谓 15 熟谙 16 古方,大抵 17 不辨锡饧类耳!

  注释: 1 明:明朝。 2 尝:曾。 3 术:技术。 4 迎:迎接他出诊的人。 5 求:上门求诊的人。 6 溢:满。 7 既:已。 8 临:等到。 9 叩:问。 10 尔:同“耳”。 11 乃:是。 12 饧:táng 同糖。 13 嗟jiē乎:唉,叹词。 14 庸:平庸,此指无技术。 15 妄谓:胡说。 16 熟谙ān:熟悉。 17 大抵:大都。

  [训练]

  一、 指出下列句子词类活用的现象。

  1.见其迎求溢户

  2.原礼心异之

  二、 区别下列各组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偶一求药者既去( )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

  叩其故( )

  叩石垦壤( )

  殊不知古方乃饧字( )

  殊不沾污( )

  临煎加锡一块(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三、 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九)邹与鲁哄

  [阅读提示]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正像孟子所说的那样:“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反之,推行暴政,造成贫富悬殊,阶级对立,其统治地位一定不会牢固。这就是选文中的百姓“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的原因。

  邹与鲁哄 1 ,穆公 2 问曰:“吾有司 3 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 4 也。诛之,则不可用诛;不诛,则疾视 5 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 6 则可也?”孟子对 7 曰:“凶 8 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 9 乎沟壑,壮者散而之 10 四方者,几 11 千人矣;而君之仓廪 12 实 13 ,府库充,有司莫以告 14 ,是上慢 15 而残下 16 也。曾子 17 曰:”戒之戒之!出乎尔 18 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 19 也。君无万焉 20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 21 矣。“

  注释: 1 哄:斗,交战。 2 穆公:邹国国君。 3 有司:官吏。 4 莫之死:即莫死之。 5 疾视:恶狠狠地看着。 6 如之何;怎么办。 7 对:回答。 8 凶:荒。 9 转:抛弃。 10 之:往。 11 几:几乎。 12 仓廪lìǖ:粮仓。 13 实:充实。 14 莫以告:不把真实的情况报告。 15 上慢:在上位的人怠慢。 16 下:下面的百姓。 17 曾子:即曾参,孔子的学生。 18 尔:你。 19 反之:报复在上位的人的机会。 20 不尤焉:不要怪罪百姓。 21 死其长:为他们的长官而死。

  [训练]

  一、 穆公向孟子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孟子是怎样解答的?从中可看出孟子怎样的主张?

  二、 文中孟子引用了曾子的话,有什么作用?请联系文中内容翻译这句话。

  三、 解释下列词组。

  1.莫之死 ( )

  2.如之何 ( )

  3.凶年饥岁 ( )

  4.莫以告 ( )

  四、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诛之 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A. B.

  反之 而民莫之死也

  出乎尔者 君行仁政

  C. D.

  此古方尔 人之才行

  (十)卖柴翁殴宦者

  [阅读提示]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过著名的《卖炭翁》,深刻揭露“宫市”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但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面寻宫使的掠夺,只能忍气吞声,逆来顺受。选文中的卖柴翁却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在被逼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奋起反抗,怒殴宦者。

  尝有农夫以驴负 1 柴。宦者称宫市 2 取之,与 3 绢数尺,又就索 4 “门户” 5 ,仍邀 6 驴送柴至内 7 .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不肯受,曰:“须得尔 8 驴。”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此柴与汝,不取直 9 而归,汝尚 10 不肯,我有 11 死而已!”遂殴宦者。

  注释: 1 负:驮。 2 宫市;王宫中所设的市肆。 3 与:给。 4 就索:向他索取。 5 门户:指门户税。 6 邀:强要。 7 内:宫内。 8 尔:你。 9 直:同“值”。 10 尚:还。 11 有:只有。

  [训练]

  一、 解释加点的词,并指出词性。

  1.宦者称宫市取之 ( ) ( )

  2.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 ( ) ( )

  3.今以柴与汝 ( ) ( )

  4.尝有农夫以驴负柴 ( ) ( )

  5.我有父母妻子 ( ) ( )

  6.我有死而已 ( ) ( )

  二、 试分析文中的“宦者”和《卖炭翁》中的“宫使”(可从两者的掠夺的程度手段及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方面分析)。

  三、 找出文中表示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词语。

  (十一)凿壁偷光(《西京杂记》)

  [选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1),衡乃穿壁(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3),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原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4)给以书,遂成大学(5)。

  [注释]

  (1)[逮]及。(2)[穿壁]在墙上找洞。(3)[文不识]姓文名不识。(4)[资]借。(5)[大学]大学问家。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而( ) 大姓( ) 偿( ) 怪( )

  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 B、匡衡勤学而无烛。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以书映光而读之。 B、资给以书。

  C、非学无以致疑。 D、以此戒之。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由本文而来的一个形容勤学的成语是 ,再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而来的成语: .

  (十二)挂牛头卖马肉

  [阅读提示]

  挂羊头卖狗肉,常被用来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然而文中的“挂牛头卖马肉”,却被晏子用来比喻灵公表里不一,内外有别的做法,从而告诫灵公宫内宫外要一视同仁,统一执法。

  灵公 1 好妇人而丈夫饰 2 者。国人尽服之 3 .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裳,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 4 而不止。晏子见 5 ,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 6 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 7 月,而国人莫之服 8 .

  注释: 1 灵公:指卫灵公。 2 丈夫饰:穿男子服装。 3 尽服之:都跟着穿戴男子服饰。 4 相望:指(国人)纷纷埋怨责怪。 5 见:求见。 6 为:做,这里指穿。 7 逾:超过。 8 莫之服:没有人穿。

  [训练]

  一、 灵公有禁不止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 翻译晏子的两句话,分析“悬牛首于门”和“卖马肉于内”各喻指什么。

  三、 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B.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C.臣本布衣。

  D.刘备,天下枭雄。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公使吏禁之曰 ( )

  2.使内勿服 ( )

  3.女子而男子饰者 ( )

  4.相望而水止者,何也( )
(十三)与陈伯之书(节选)(丘迟《丘司空集》)

  [选文]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1),感生平于畴日(2),抚弦登陴(3),岂不怆悢(4)!所以廉公之思赵将(5),吴子之泣西河(6),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7),自求多福。

  [注释]

  (1)[故国之旗鼓]因为陈伯之原是梁的江州刺史,后来投魏,这封信是丘迟劝他临阵归降,所以说是“见故国之旗鼓”。(2)[畴日]昔日。(3)[抚弦登陴]拿着弓箭登上城墙。弦,弓弦;陴,城墙上的女墙。(4)[怆悢(liàng)]悲伤。(5)[廉公之思赵将]廉颇原是赵将,后来被迫奔魏,但仍思复用于赵。(6)[吴子之泣西河]吴起治于西河,因为魏武侯听信谗言,西河可能不保,所以吴起望西河而泣下。(7)[规]打算。

  [练习]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见 见故国之旗鼓。 B、树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每见壁间题字。 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

  C、思 廉公之思赵将。 D、之 人之情也。

  学而不思则罔。 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

  1、填空。

  (1) 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

  (2)“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的原因是:

  3、文中的“将军”指代( )

  A、廉颇 B、吴起 C、陈伯之 D、丘迟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十四)自护其短(《雪涛小说·知无涯》)来源:www.examda.com

  [选文]

  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2)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某人自护(3)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

  (1)[北人]北方人。(2)[仕]做官。(3)[护]掩盖,遮掩。来源:www.examda.com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而( ) 啖( ) 去( ) 欲( )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

  A 仕于南方。 B 或曰:啖菱须去壳。

  不得已而从仕。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道。

  C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D 仕于南方。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尝射于家圃。

  3、在下列句子的括号里填上省略成分。

  曰:“我非不知。并壳者,[ ]欲以[ ]清热也。”

  4、翻译文画横线的句子。

  5、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十五)蒲留仙写书(邹弢《三借庐笔谈》)

  [选文]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1)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2),中贮苦茗,具淡巴菰(3)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4)。故笔法超绝。

  [注释]

  (1)[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2)[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3)[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4)[蒇(chǎn)]完成。

  [练习]

  1、解释文中带点的词。

  居( ) 于( ) 置( )

  语( ) 是( ) 方( )

  2、比较下列各组词的不同意义。

  ①为 为村中童子师( ) ②故 故笔法超绝( )

  凡为足下道者( ) 温故而知新( )

  3、用文的话概述《聊斋志异》的特点:

  4蒲松龄“笔法超绝”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提示]

  本文叙述了蒲松龄先生写《聊斋志异》时搜集素材的故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 )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④及鲁肃过寻阳( )
(2) 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填空。
本文选自《 》,这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主持编纂的一部 。文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治经”可解典”。“经”,指《易》《 》《 》《 》等书。
(4) 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案: (1) 分值(2分)①当道、当权 ②推托 ③通“耶”,语气词 ④到了……的时候
(2) 分值(4分)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②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3) 分值(3分)资治通鉴 司马光 编年体通史 《诗》《书》《礼》《春秋》(写出其中三个即可)
(4) 分值(3分)提示: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再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
1.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 ②师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驿:使者。⑤文状: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3.炳烛而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②呼?”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汉•刘向《说苑》)
   [注释] 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②炳烛:点燃蜡烛。
   [文化常识]
   “师旷”及其他。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有个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有个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暮 ②安敢 ③善
  2.翻译: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上文“臣闻之”中的“之”属代词,它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薛奎识范镇
  范镇①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守蜀,一见爱之,绾②于府舍,俾与子弟讲学。镇益自谦退,每行步趋府门,逾年,人不知其为帅客③也。及还朝,载以俱。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④,当以文学名世。”
  (选自《宋史•范镇传》)
  [注释] ①范镇:宋朝人。②绾(wǎn):留。③帅客:此指太守的宾客。④伟人:不平常的人。
  [文言知识]
  “阳”与“阴”。古代山的南面叫“阳”,山的北面叫“阴”。上文“华阳”,即华阳县,它当在华山之南;又,“华阴”,当在华山之北。而水的南面称“阴”,水的北面称“阳”,恰与山相反。江苏省的“江阴”市,当在长江的南面;“淮阳”县当在淮河的北面。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俾_________②益__________③退__________
  ④趋_________⑤逾_________
   2.翻译:①薛奎守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还朝,载以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以文学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芮伯献马贾祸
  周厉王使芮(ruì)伯帅师伐戎①,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注释] ①戎: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名称。②晓:争吵。
  [文言知识]
  伯仲叔季。“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间的排行。老大往往取名为“伯”。上文芮伯,看来是老大。老二叫“仲”。孔子排行第二,故取名仲尼,后人亦称之为孔老二。老三叫“叔”,老四叫“季”。上文“芮季”看来是芮伯的小弟了。月份是以“孟仲季”排列的,如春季第一个月为“孟春”,第二个月为“仲春”,第三个月为“季春”,夏、秋、冬以此类推。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帅_________②捐__________③厌__________
  ④卒_________⑤逐_________
   2.理解:①“将以献于王”中省略了介词宾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荣夷公果使求焉”中省略了宾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以文学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①子无以应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是贾祸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遂谮诸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及之而后知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①;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②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③。
  (选自《魏源集》)
  [注释] ①一足:走一步。②估客:此指来往于海上的商人。③一啜(chuò):尝一口。
  [文言知识]
  说“及”。“及”是个会意字,本指后面的人伸出手抓住前面的人,因此它有“接触到”、“达到”、“够得上”的意思。上文“及之而后知”中的“及”,就解为“接触”,句意为接触它之后才能知道(它的情况)。成语“望尘莫及”,意为看着车后卷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比不上别人。科举考试中的“及第”,从字面上解释是指达到名次,意为及格、录取。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乌_________②披__________
  2.“五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座高山。
  3.翻译:①履之而后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选自《韩非子》)
  [注释] 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戮:侮辱。
  [文化常识]
  “棺椁”及其他。上文有“材木尽于棺椁”,意为优质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椁上了。“棺”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古代的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尸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这些都成了日后盗墓者的目标。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无以_________②对__________③为__________
   2.翻译:①齐桓公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禁之奈何?__________________;③非名之则利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上文的两个“夫”: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董叔攀附权贵
  董叔将娶于范氏①,叔向②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③焉。”他日,董祁④诉于范献子⑤,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⑥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乎?”
   (选自《国语•晋语》)
  [注释] ①范氏:晋国正卿范宣子的女儿范祁。②叔向:晋国大夫。③系援:结交攀附。④董祁:范祁嫁给董叔后便称董祁。⑤范献子:范祁的哥哥。⑥纺:吊、悬。
  [文言知识]
  倒置句文言中有好几种倒置旬式。上文“不吾敬”是其中之一。“不吾敬”要按“不敬吾”理解,意为不尊重我。这是一个否定句,有否定词“不”表示(其他否定词如“未”、“莫”、“毋”等),另外它的宾语是代词“吾”(其他代词如“我”、“尔”、“之”等),因为有这两个前提,所以构成动宾倒置的句式。又如“勿之忘”,即“勿忘之”;“未之有”,即“未有之”。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他日_________②执__________
  2.翻译:①范氏富,盍已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子盍为我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欲而得之,又何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王昭君出汉宫
  汉元帝宫人①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货赂。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后匈奴来和②,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宫人:宫女。②和:和亲。指异族之间用婚姻关系来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
  [文化常识]
  王昭君出塞。上文说的王明君,即西汉时的王昭君,她名嫱,字昭君。晋朝违避司马昭的名字,故改王昭君为王明君或明妃。王昭君出生南郡秭(z ǐ)归(今湖北境内)。史书上说,她早年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单于来汉朝和亲,她自请出嫁。按当时规定,和亲者应是公主,而王昭君是普通宫女,故上文说“充行”(充当而行)。入胡后称宁胡阏氏(yānzhī)。阏氏是王后的意思。她对改善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起了一定作用。今内蒙古大青山麓尚有昭君墓。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图_________②但__________③中__________
   2.翻译: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其中常者,皆行货赂”中“常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者”向_________________货赂。
  4.理解:“但名字已去”中的“去”,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商於子驾豕
  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④生过而尤之日:“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⑤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⑦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是盖有激者⑧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 ①商於(wù)子:作者虚构的人物。②豕(s h ǐ):同“猪”。③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⑤淖(nào):烂泥。⑥服田:驾牲口耕田。⑦牧:统治、管理。⑧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文言知识]
  说“以”。“以”既可作动词用,也可作介词、连词用。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上文“子以予颠之倒之”中的“以”,作动词用,解为“认为”。有时“以”与“为”组合成“以为”或“以……为”,也解为“认为”。上文“必以贤”中的“以”,解为“任用”,也作动词用。又,上文“无犊以耕”中的“以”,作连词用;又,“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词用,解为“把”。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犊_________②尤__________③过__________
  ④应_________⑤几_________⑥顾_________⑦盖_________
   2.翻译:①既就复解,终曰不能破一畦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悯而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及之而后知
  1.①哪②翻阅 2.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 3.①走了之后才知道艰难;②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还不如厨师的尝一口。 4.实践第一。
  7、管仲破厚葬
  1.①没有什么用……②回答③作为、行动 2.①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②用什么办法禁止?③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 3.①句首语气词,无义;②那些 4.非名之则利之也。
  8、董叔攀附权贵
  1.①往后的某一天②抓起来 2.①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②你为什么不替我(这门亲事)!③(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
  9、王昭君出汉宫
  1.①画②只是③中途 2.想要召哪个宫女,就翻看容貌图召唤她。 3.容貌平常;画工
  4.报出。
   10、商於子驾豕
  1.①小牛②责备③错④回答⑤近于⑥回头⑦大概 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挣脱了,整天不能耕一块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诉你;③你为什么不把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统治百姓的人呢? 3.抨击统治者不用贤人。
  1 1.魏收改武学文
  魏收①年十五,颇已属文。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荥阳②郑伯调③之日:“魏郎弄戟(jǐ)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夏月④,坐板床,随树阴讽诵⑤,积年,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以文华显。
  (选自《北齐书•魏收传》
  [注释] ①魏收:北齐人。②荥(xíng)阳: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③调:嘲笑。(④夏月:夏季。⑤讽诵:背诵。
  [文化常识]
  “戟”及其他。上文郑伯嘲笑魏收说:“魏郎弄戟多少?”其中“戟”泛指所有兵器。“戟”本是青铜制成的兵器,它将矛与戈结合在一起,既有“矛”直刺的功能,又有“戈”横劈的作用。杜牧在《赤壁》诗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其中说到的“戟”就是这种兵器。除矛、戈、戟外,古代进攻的武器还有刀、斧、箭、炮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及__________②辍_________
  2.翻译:①颇已属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欲以武艺自达___________________;③积年,板床为之锐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以文华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遂折节读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①就改变志向努力读书;②因此跟随别人读书;③于是埋头读书;④就斩断兵器致力读书。
  12.申屠敦之鼎
  洛阳布衣申屠敦①有汉鼎②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云螭斜错③,其文烂如④也。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象而铸之。淬⑤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为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辨数⑥不已。众共折辱⑦之,敦噤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龙门子闻而笑日:“敦何见之晚哉?士之于文亦然。”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申屠敦:复姓申屠。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②鼎:古代的炊具,三足两耳。后演变为工艺品。⑧云螭(chī)斜错:云与螭(兽名,外形像龙而无角)互相掩映交错。④其文烂如:它的花纹斑斓。⑤淬(cuì):金属烧热后浸在水中或油中。⑥辨数:多次争辩。辨,通“辩”。⑦折辱:挖苦。
  [文言知识]
  说“诚”。“诚”可指“诚实”、“诚心”。如“心诚则灵”,又如“无诚意则去”。上文“是诚非真也”中的“诚”,解为“确实”、“的确”,作副词用,句意为这的确不是真品。又,“吾诚章某之子”,意为我确实是姓章的儿子。它又解为“如果”,如“诚能如此,则王业可兴矣”,意为如果能这样,那么大王的功业可兴盛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布衣_________②焉_________③象________④穴________⑤略类________⑥第________⑦孰_______⑧次第________⑨已________⑩噤________
  2.翻译:①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形酷肖是__________________;③吾今然后知势足以变易是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士之于文亦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题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班昭续《汉书》
  1.①终②总是2.①汉和帝下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完成《汉书》(就,到;踵,继续);②像跟老师一样向她学习。
   2、蔡文姬求情
  1.①拜见②赤足③马棚④勇敢的士卒 2.①表露的思想极悲哀,听的人都因此改变了脸色;②确实同情你(相,你); ③救助将要被处死的人。 3.被动词。
  3、炳烛而学  
  1.①迟、晚②怎么敢③好 2.①哪有做臣子的跟国君开玩笑的呢?②点燃蜡烛明行走跟在黑暗中摸索而行哪个好呢? 3.下面一段话。4.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总比不学习好。  
  4、薛奎识范镇  
  1.①使②更加③退让④到、前往⑤超过 2.①薛奎在蜀地做郡太守;②等到薛奎回京城,便带着他一同走;③必然凭文学出名。  
  5、芮伯献马贾祸   
  1.①同“率”②抛弃③满足④最终⑤赶走 2.①以[之]献于王;②使[人]求焉。 3.①你没什么用来应付他们;②这会招致灾难的;③就在周厉王前诬陷他;④你明知周厉王贪财却开了口,这是芮伯的过错。  
  6、及之而后知   
  1.①哪②翻阅 2.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 3.①走了之后才知道艰难;②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还不如厨师的尝一口。 4.实践第一。  
  7、管仲破厚葬  
  1.①没有什么用……②回答③作为、行动 2.①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②用什么办法禁止?③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 3.①句首语气词,无义;②那些 4.非名之则利之也。   
  8、董叔攀附权贵
  1.①往后的某一天②抓起来 2.①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②你为什么不替我(这门亲事)!③(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  
  9、王昭君出汉宫
  1.①画②只是③中途 2.想要召哪个宫女,就翻看容貌图召唤她。 3.容貌平常;画工
  4.报出。
  10、商於子驾豕  
  1.①小牛②责备③错④回答⑤近于⑥回头⑦大概 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挣脱了,整天不能耕一块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诉你;③你为什么不把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统治百姓的人呢? 3.抨击统治者不用贤人。
  11、魏收改武学文 
  1.①等到②停,此指懈怠 2.①很能写文章;②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③经过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④凭文章华丽而著名。 3.①
  12、申屠敦之鼎
  1.①平民②指代汉鼎③模仿④打地洞⑤大体相同⑥只是⑦哪个⑧依次⑨停⑩闭口 2.①那权贵把它当成珍宝,在招待宾客宴饮时欣赏它;②那开头极像这鼎;③我召集经历这事之后知道权势竟可以改变是非(颠倒是非);④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 3.抨击社会上有权势就可颠倒黑白的现象。
这些够吗

参考资料:百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