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大专论文,题目不限,一篇就够,先谢,亲们要快。

亲们,非常感谢。

会计与企业经济效益
谈谈会计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摘要:会计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会计通过对企业的监督和核算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容和实质进行分析,结合会计的的基本职能,对如何充分发挥会计在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会计 会计监督 会计核算 企业经济效益
前言
二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复苏,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得到极大的发展,经济管理学的研究也进一步得到发展,财务会计演变得更加标准、规范、通用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直接的因素,要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处理好产、供、销三个阶段的资本循环。会计对企业资金的运动甚至是整个经济活动进行可靠、详细的计量、确认和报告;对企业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的反映同时体现出企业在某一时期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一、经济效益的实质和内容
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的脚步总是跟不上人类对物质资料的追求。二者之间产生的矛盾便促成了社会的进步。尽可能大地取得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目的和追求。所以,只有用最少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才能让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由此看来,经济效益的本质是:用最短的时间创造出最大的物质财富。而经济效益的内容是: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核算是指:从数量方面完整,连续,系统地对已发生和已完成的经济活动情况进行记录、计算和分析.为管理提供信息。
会计监督是指:会计能够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指导和调节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以使经济活动符合规定的要求,并达到预期的目的.会计监督有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会计监督主要利用价值指标。
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使得企业能有效地掌握好收支进度、对于企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给单位增收节支起到关键的作用,是企业实现资金效益最优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三、如何充分发挥会计在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从本质上说,会计的工作究其根本是为了合理地分配劳动时间,使得劳动消耗减少,产出更多产品来满足人类对物质的需求,所以会计工作对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那么要怎样才能发挥会计在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一)加强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是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企业里,数据的来源除了企业内部,还有企业外部的,例如领签单、入库单、成本计算等自制的原始票据。原始凭证的填写和保存贯穿于会计工作的整个基础过程,从原始数据到档案归档整个过程里,涉及到的范围很广,例如:销售人员、采购员、核算员、复检员、成本费用汇集、资金收付会计,等等。这些人员应明确分工、相互合作,做好衔接工作。
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加强数据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数据丢失或者失真,就会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导致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地体现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的成果,使得投资者或者社会公众在了解企业状况之后作出的决策失误,也会让本单位的决策者做不出正确的决策,严重的有可能作出相反的决策。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数据管理。
(二)建立以成本为中心的指标体系
利用货币的形式来表现经济现象的数据叫做会计指标,会计指标体系就是把会计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反映某些经济现象。会计的指标体系包括:财务指标体系、成本指标体系、利润指标体系等。作为企业管理活动中永恒的主体,成本控制一直都是被企业所重视。会计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组织、指导以及调节,从而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会计在进行预测、控制、决策、分析等工作时一定要重视成本的管理。建立以成本为中心的指标体系,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三)搞好收益的合理分配
做好企业分配制度,合理分配企业收益,是提高提高企业职工工作积极性,激励员工,团结员工,巩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从而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会计的工作和企业的经济直接挂钩,所以,怎样的分配算是合理的,这对会计工作提出要求。
(四)加强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职能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依照国家法律和各种财经政策、规章制度对会计工作实行监督,并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地协调、控制、监督、督促,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市场经济的有序运作离不开会计监督。目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更需要强有力的会计监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会计监督呈弱化态势,致使经济领域中不规范的经济行为与违法犯罪层出不穷,强化会计监督日益重要。
四、 总结
会计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完善健全会计规章制度,增强对会计的管理,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做好薪酬管理,让会计把企业当成家,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对于会计,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业务技术学习,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只有企业和会计关系和谐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真正地得到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13
行政事业单位在我国是地位比较特殊的一类部门和单位,一方面代表政府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另一方面在很多领域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经济建设。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外部和内部的约束机制,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相对比较宽松,因此很多单位也就没有把严格的预算制度、内部成本控制制度摆上议事日程。随着我国机构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和财政部门预算改革的逐步推广,这种粗放式的管理将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建立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内部成本控制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根据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想法,和大家一起讨论。

一、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组织机构设置简单,人员配备不足。

这一问题在事业单位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单位预算工作质量的提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领导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单位的预算机构形同虚设,只是空有其表,单位在实际进行日常收支活动时,根本不按照编制的预算执行。传统的预算通常采用基数加因素调整的方法,部门经费完全由基期的相关数据决定,而不是根据部门项目情况,人员配备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安排,这样做只能使“贫富差距”加大,不能适应部门的发展需要。

(二)预算编制的过程简单,时间短,质量低。

单位的预算编制应该是一个严谨、认真的过程。单位应该设置充足的时间来编制预算。现在,多数的事业单位没有设置完善的预算编制程序,导致预算编制人员的主观理解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也就难以保证预算编制的统一性标准。另一方面,预算编制应该是单位各项事业运行的起点,在整个单位的预算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单位应该留给预算编制人员充足的时间;便于他们核查各项支出的可行性和可能性,但是日前大部分事业单位编制预算的时间都在一个月左右,这就使得预算项目指标不能得到充分的认证,缺乏预算编制的可信程度,使预算编制在初期就不能保证质量,也就更不必说预算的实施和监督工作了。

(三)事业费拨款数额的测算方法缺乏科学合理的模式。虽然财政部加大了预算改革试点的范围,但对大部分事业单位仍实行“基数法”。从现行事业经费的分配方式看,虽然几经改革,但始终未能跳出“基数法”的框架,没有从经营机制上搞活事业,使事业经费发挥最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行事业经费分配办法的缺陷日趋明显,已难以适应财政改革和事业发展的需要。

(四)预算外资金与预算内资金相脱节,预算编制不全面。

我国事业单位传统的预算体系是预算资金内外分离的预算体制,使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不能充分考虑预算外资金的收支情况,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已经不是单纯的依靠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拔付,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经营收入来弥补资金的不足。这也使得单独考虑预算内资金编制的财务预算逐渐失去了其经济意义,不能真实的反映单位的收支状况和运营效率。

(五)制度执行不力。

对资金的管理。一是职工借用公款没有及时催收形成呆账;二是对有偿资金不及时清算形成坏账。

对原始票据的管理。近年来,对原始凭证的管理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原始票据记载的内容、信息失真,甚至出现了“假冒伪劣”的数据。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强原始票据的管理。

应缴款项的管理。实际工作中,单位的应缴款项管理不够规范,使用上比较混乱,使其大部分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乱支乱用,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腐败行为的发生。

年终清理结算和财务结账。一是会计部门和财产管理部门没有按有关规定,对各项物资进行清理盘点,致使盘盈、盘亏资产不能及时查明原因,按规定做出处理,调整财务,从而导致账实不符。二是没有按规定进行年终结账。检查中发现部分单位没有按新财务制度的规定,将收入支出账户的余额全部转入"结余"账户,而是仍沿用旧的账务处理方法,将本年度结余虚列支出转入存款,造成本年度内收支不实。

(六)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

对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管理与效益考核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目前事业单位整体上来看,支出预算分配模式及管理体制仍停留在粗放型水平,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由此在支出管理上与监督考核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控制与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经费使用的社会效益如何,也缺乏系统考核机制,从而增加了经费使用的随意性。

二、对策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转变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财务预算管理的观念。

首先,预算管理是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多年积累的成功的管理经验,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单位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的有效办法,能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单位管理,提高单位行政、办事效益。

其次,预算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是整个系统或单位内部各项资源的最优整合,它的战略性和系统性要求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再次,增强预算法制观念,强化预算约束,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是全面贯彻《预算法》的要求。

(二)推行复式预算管理。

实行复式预算管理,强化财务管理的计划控制职能。复式预算管理即将统一预算年度的经费收支按其不同性质,分别汇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收支对照表,以特定的预算收入来源来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费用,并使两者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实行复式预算管理,有利于强化财务监督管理职能,可以把各项收支按其不同性质,分开管理,并根据其财力来确定两种资金的比例,从制度上杜绝两种不同性质资金在安排使用上的相互挤占和挪用。同时,实行复式预算管理后,对不同性质的经费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能较快地提高财务预算的约束力度。

(三)科学编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编制,合理安排预算编制时间,改革预算编制方法。

首先,安排充足的预算编制时间。预算编制是个系统工程,它既要掌握单位本身方方面面的情况,又要考虑系统、行业状况;既要着眼于年度需求,又要考虑历史,预测未来;既要满足单位业务发展需要,还要考虑国家财力;既要讲求局部效果,还要考虑社会整体效益等等。这其中包含着调查研究、综合分析、项目论证、目标预测、协调平衡等大量工作,充足合理的时间安排是其基本要求。

其次,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彻底摈弃“基数法”全面推行“零基预算”。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一般是“二上二下,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预算编制程序。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实事要求是地掌握人员情况、业务发展需求,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人员、业务经费水平,要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历史和未来因素的影响,科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