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表示四季的开始吗

如题所述

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表示四季的开始。

这四个节气合称四立。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上划分季节的方法,是把四立作为四季之开始,自立春到立夏为春,立夏到立秋为夏,立秋到立冬为秋,立冬到立春为冬。立,是开始的意思。故此四个节气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交立春节气。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交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字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度。此时,太阳位于赤纬—16度19分,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度47分。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4

是的。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在“二十四节气”之中,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所对应的地域只是我国华南地区,分界线在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

立春(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达10摄氏度以上算入春),那一线以南地区,已有春的气息了;但我国93%的陆地面积上都还是冬,到黑龙江,往往是在谷雨立夏时才入春。“立”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意义。

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按气候学上以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的标准。立夏以后,正是盆地中稻大面积栽插的需水关键期,大雨来临的早迟和雨量的多少,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

“立秋之日凉风至”明确地把立秋与天凉联系起来。可见,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了。不过由于各地纬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季的。

立冬,“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人们常以凛冽北风,寒冷的霜雪,作为冬天的象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2-06

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表示四季的开始。

1、立春

立春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北方有吃春饼的说法。立春吃春饼俗称咬春,春饼又薄又软,再卷上时令蔬菜,比如韭菜、菠菜、酸菜,还可以卷上肉丝、土豆丝,将所有的菜都卷在一起,从头吃到尾,叫做有头有尾。

2、立夏

立夏后天气会变得越来越热,过不了多久就到了小麦收获的季节,很多人到了夏天食欲会大减,所以在立夏这一天会做一顿过水面来吃,一是为了增强体魄,二是为了纪念不久后到来的麦收。

3、立秋:

立秋以后天气会越来越凉快,人们会食欲大增,吃一顿饺子可以弥补整个夏天出的汗,也可以为不久后到来的寒冬积累过多的脂肪。除了吃饺子以外,有的地区还喜欢炖一锅滋阴补肾的羊肉来吃。

4、立冬

立冬示着寒冷冬天的到来,立冬有北吃饺子南吃鸭的风俗习惯。天气慢慢变冷,人们要多补充热量和能量,因为肉类中含有的蛋白质最高,所以冬天吃肉是最好的选择。在北方温度低,常常会冻伤耳朵,饺子和耳朵的形状很相似,所以有立冬吃饺子,冬天不会冻耳朵的说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是的,也称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的合称。
《周髀算经》卷下:“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节气都是指的时刻,即太阳黄经等于15度时,便是清明节。

二十四节气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月中叫“气”。
古人将一个太阳年,划分为季、节、气、候,1年=4季=12节=12气=72候,这就是季节、气候的定义。十二个月,每月设一个“节”,中间设“气”,如同划分十二竹节,竹节中间充气,此乃节气的由来,也是气节,节度的本意。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中气),每月有一“节”与一“气”区分,“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日为月之终。中国农历将只有节,没有气的月份,置为上个月的闰月。有节无气,即农历的闰月。
由于节气反映了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是每年季节变更的重要标志,因此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为了更方便地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事,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些有关的民谚。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9-24

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上划分季节的方法,是把四立作为四季之开始。自立春到立夏为春,立夏到立秋为夏,立秋到立冬为秋,立冬到立春为冬。立,是开始的意思。故此四个节气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字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冬期间,汉族民间以冬至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