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

如题所述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原文

  原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某月某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故事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七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已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最小的小弟挑,小弟挑走了一个最大的。父亲让孔融挑,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中国。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0
事情本来是这样子的,后来被人以讹传讹了:
孔融小时候是个鬼机灵,他有个比他大两岁的哥哥。
有一天他爸妈拿了两个梨子,洗净了把孔融哥俩叫过来吃梨。孔融和他哥哥兴奋地跑了过来,孔融离得近马上跑到了他爸妈旁边,刚要伸手拿大个的那个梨,突然心头一震,回头偷瞄了一眼他哥哥,看到了他哥哥凶恶的眼神,赶紧拿了另外那个小梨,心想:现在拿了大的,回头就会被他哥哥打,退而求其次。
他爸妈以及后面几十代的傻子们连孔融的进退之道都不懂,以为才4岁的孩子,就懂得谦让,其实哪里知道,孔融心里怕怕喔。如果孔融连大小和利益都不知道,岂不是象其后人一样傻?
钓鱼岛能忍但不能让,这才是世间硬道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4-20
说明古人的城府不逊于甚至高于现在人 他们很小就懂得趋利避害 人之初性本恶 小时候接受教育最初最能体现这一观点 人往往会选择对自己利益最大的东西 而孔融却选择最少的 因为他明白选最大的自己会成为“矛点”哥哥门会欺负它 弟弟不会帮他 父母也会批评他不懂得谦让 孰轻孰重不如选哪个小的
回复 楼下 黄花大闺女1991
想码的字有点多索性就在这里码了
一:一个故事说出来是要传达给人一些信息 那么这些必然要由人一定的主观感觉 和客观事实来总结 古代灾荒易子相食有没有 过河拆桥有没有 谋财害命有没有 这些成语有几个没在古代出现过 由此可见一斑 你怎么就能说这是我一味的主观想法而不是古代的现状呢?
二:我是不能重建当时场景 我也不能穿越回去 但是人脑在模拟当时情况时必然是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一定的史料记载 《史记》上:三家军队引水灌城, ....城中悬釜而炊,易子相食。赵襄子惧,夜间派张孟谈与韩.... 你怎么就能说这个孔融是我自己构建出来的 而没有当时的文化色彩?
三:对 我有“哥哥”的特征 我想不仅是你 我 绝大多数人都有“哥哥”的特征 大梨者 大利 小梨者 小利 强者大利 弱者小利 有错?哥哥对于弟弟是强者 弟弟对于哥哥是弱者 哥哥让梨给弟弟算谦让 弟弟给哥哥大梨属于屈服
第3个回答  2020-01-06
第4个回答  2018-11-0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