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中的特殊句式

如题所述

一、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介词结构后置

1、学于余。

2、耻学于师。

3、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四、省略句

1、则曰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五、被动

不拘于时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主题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全文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6

【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被动句:不拘于时

【倒装句】

1、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介词结构后置句

①而耻学于师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扩展资料

师说重点背诵句子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1

特殊句式

一、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二、介词结构后置 

1、学于余。 

2、耻学于师。 

3、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四、省略句 

1、则曰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五、被动 

不拘于时

拓展资料: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

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师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6

《师说》中总共有3种特殊句式,分别是:

1、判断句。例句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吾师道也,夫庸知……”“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人非生而知之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

2、被动句。例句有:“不拘于时。”“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3、倒装句。例句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其闻道也固(亦)先乎吾;”“而耻学于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学于余。”“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拓展资料: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1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不:通“否”    两个”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没有实义。

2、不拘于时,介词结构后置     被动句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3、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   状语后置句

4、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状语后置句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6、其可怪也欤-判断句

7、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

8、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判断句

9、人非生而知之者-判断句

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11、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判断句

12、则曰-省略句

扩展资料

一、判断句:
(一)采用“……者,……也”的方式
(二)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为”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三)用“即、乃、则、诚、皆、必、亦”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四)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三、省略句(一)依所省成分划分
1.主语的省略

2.谓语的省略

3.动词宾语的省略

4.介词宾语的省略——介词“与”“以”“为”的宾语常省略。

5.介词的省略——介词“于”“以”常省略。

6.兼语的省略


四、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五、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当疑问代词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六、定语后置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

七、介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多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文言文中,却常置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