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饭的饭局

斋饭的饭菜和别的菜不一样,有谁知道斋饭有那些,还有布局上有什么区别,谢谢

简单的来说,寺院里面都是素食,而且不能放葱,洋葱,韭菜,大蒜这几种有难闻味道的蔬菜,也不能放鸡蛋,使用的油也是植物油,不能用猪油之类的.盐当然要放了啊.

寺院里的饭真的很香的,很让我怀念我皈依师父那里的馒头,好甜,呵呵,说远了.

做完功课了我见厨房里的菜虽然做好了却只有一个人在分菜,于是就去帮忙。今天要开八台,每台十人,八菜一汤。我分好菜后自己也到斋堂去吃饭了。有些居士为了显示自己的特殊身份就呆在厨房里与师傅共桌。这样其实是很笨的。因为厨房里面虽然有大风扇可也仍旧是热,而斋堂是只有盖没有墙的,不用开风扇也有一阵阵的山风吹来,好爽。

今天的汤是莲子冬瓜党参红枣汤。煲了有好几个小时了,甜甜的很好喝同时也解暑去湿非常有益。菜式方面是有炒大白菜、炒青瓜、炒苦瓜、焯薯丝、焖南瓜、焖油豆腐、以及炸茄条和罗汉斋。

我很喜欢吃炸茄子。其制作也很简单,就是开好炸浆(面粉和盐、味精),把切成三四厘米长的茄段放进炸浆里滚动一下就放进没锅里炸十分钟左右就行了。吃起来又脆又香。此外罗汉斋也非常好吃。这是寺院中几乎最贵重的菜,它是由香菇、金针花、银耳、笋干等干货浸泡后炒成的。当然,要多点油,因为这菜很“吃油”的。

我很喜欢在寺院里吃饭。不知为什么我自己在家做的斋菜就没这样好吃。后来想想,哦,可能是火的问题。因为寺院里都是用柴火来烧饭的。菜很好吃,所以我吃了一碗饭之后还到厨房里盛了一碗银针粉。这种粉是由大米粉和糯米粉混合制成的。两头尖长度是十厘米左右,直径就和普通豆角差不多。用青红椒丝和豆芽炒了非常美味。

我国民间素食风俗,早在先秦时就有了,佛教传入我国,汉族僧侣“持斋吃素”,寺院素烹饪发展起来,在人们饮食生活中别树一贴帜,推动了民间的素食风俗。

寺院僧人平日清早酱瓜、腌萝卜过粥,午餐吃黄米饭、大烩菜,逢到“佛欢喜日”(佛教节日)为素席,吃香粳米饭。寺院的厨房,称为斋厨,香积厨,除管和尚们的膳食外,还要为各地接踵而来的行脚僧解决的施主,香客很多,寺院要为他们供茶供饭,这样,促使斋厨素食烹调日趋讲究。

梁武帝时,南京建业寺有一僧厨,素菜烹调技艺精湛,“一瓜可做数十肴,一菜可变数十味”。唐代湖北梅山五祖寺的煎春卷、烫春芽、烧春菇和白莲汤(甜食),制作精美,是佛门子弟的美食。五祖寺的春卷是采用寺院山上的野菜,配上豆腐干,豆豉汁、面筋泡和各种调料,外用青菜叶或油皮包好煎成的。

宋元至明清,寺院素菜已能配成品位甚高的全素席。许多菜肴,以荤托素,如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等,不但与荤菜形似,而且味道也略有一点相近。寺院斋厨可以用白萝卜或茄子加发面等原料制成“猪肉”,可以用豆制品、山药泥烹制出“油炸鱼”,可以用绿豆粉掺水仿制成“鸽蛋”,用葫芦卜加土豆仿制成“蟹粉”,厨师的巧思和手艺满足了人们饮食情趣上的需要。当然,佛教中也有反对素菜荤名的,认为这样是犯了“意杀戒”,因而称素鱼为“如意”,称素香肠为“玛瑙卷”。

寺院素菜中的一种名菜“罗汉斋”,是用十八种原料做成的,喻意对佛教十八罗汉的虔敬。上海玉佛寺的罗汉菜是用花菇、口蘑、香菇、鲜磨菇、草菇、发菜、银杏、素鸡、素肠、土豆、胡萝卜、川竹笋、冬笋、竹笋尖、油面筋、黑木耳、金针菜加调料做成的,外形丰肥,吃口清鲜,可以与鸡鸭鱼肉之味相媲美。此外,扬州大明寺的“笋炒鳝丝”(主料香菇)、重庆慈云寺的“回锅腊肉”(主料面筋)等均属素斋中的名菜,其形、色、味和质感都可乱真。

寺院素菜在民间很欢迎。明清时江苏人喜吃的什锦豆腐羹(又叫“文思豆腐”),原是天宁寺文思和尚先做的。清代美食家袁枚称赞的醋渍萝卜和腌大头菜,原是承恩寺僧人的过粥菜。寺院的素什锦早已成为江南人家的家常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17
好的斋饭的饭局就是素菜为原料,但是烧得外观和味道都像荤菜一样。这就是高手!
第2个回答  2007-11-18
斋饭的饭菜和别的菜不一样就在:
斋饭菜上就是没有肉噻,饭都是一样的
第3个回答  2007-11-17
难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