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专项法律能不能降低校园暴力发生率?

校园暴力不仅是教育和道德问题,也是法治问题。其屡禁不止的根源除了家庭教育不当和校园管理体制不完善外,更直接的因素是校园暴力专项法律规制的缺失和现有法律规制的失灵,这就导致了校园暴力施行成本过低。

校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中国有很多新闻和网络信息,说的就是校园暴力的一些悲剧事件。暴力本身就是一个犯罪的根源,如果学校出现频繁的暴力活动,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灾难。坚决制止校园暴力必须是国家和学校以及家长相互合理,才能够做到,是全社会都需要努力做好的事情。

最近有人们议论制定专项法律来降低校园暴力的发生率,我觉得这个办法是可行的,制定专项法律的话,是一个国家的统一行动,能够提高学校的监督管理的水平,同时能够把学校比较突出的一些暴力事件集中进行解决,这样全国进行制定好的专项治理,对于统一打击校园暴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校园暴力时间在美国也有发生,美国前几年也发动专项治理工作,对于校园暴力抑制起到良好的效果,欧洲一些国家也有类似的行动,整体来看效果不错。根据这些经验来看,中国政府如果制定专项的法律,那么对于校园暴力绝对是一个很好的威慑作用,效果应该比欧美国家的专项活动要强很多。

制定专项法律治理校园暴力,可以在社会上引起大家的注意,使学校的暴力事件有一个统一的法律法规,这样全国范围内就可以统一的实施一个标准。也就是说中国校园暴力从此有法可依,出现校园暴力的情况,社会自然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处理依据,学校也可以展开针对性的法律教育工作。

校园暴力事件就像我开头那段话说的一样,需要国家的法律,也需要学校和家长的配合。只有社会形成一种共同的努力,那么校园暴力才能无所遁形。我很支持制定专项法律来解决校园暴力事件,而且希望国家用严厉的制裁来对付校园暴力,一个学生在学校施暴,那么长大会对社会的危害更大,所以严刑峻法的处理,才能教育这些人,改造这些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2-28
当然是有一定的约束力,但是有没有专项的法律并不是解决或降低校园暴力发生率的根本原因。

【法律的功能有两个】

1、规则的约束能力。

2、惩治犯罪的后震慑力。

但是这两个功能的发挥,必须有必要的的条件:

1、法律的宣传。

举个例子,好多学生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但是并不知道具体的内容。

见过好多学生的“维权和寻求权利保护”的行为,都是在“违法”,都是在根据自己的“臆想”自己的“所谓的权利”!

去年有个“成绩超好”的学生,变疯了,然后差一点自杀!

就是因为成绩超级好,所以在上学过程中一直没有经历过老师的批评,高二的时候,因为一次成绩不理想,然后老师在教室里公开说:某某同学,那么好的能力,居然也考多少分。他认为是不尊重他,有意地“批评”他,所以闹情绪罢学回家了,而他父母更加认为他的孩子做法没错,是老师不懂“教育”,“伤害”了学生,所以让孩子在家呆了几天,见老师和学校没来认错,就直接到教育和政府部门去“投诉”老师。结果是一路折腾下来,孩子面子抹不开,长时间不去上学,有了非常明显的抑郁,而家长却不积极给孩子看病,想办法开导学生去上学,一顿乱找上级部门“告”老师和学校。结果延误了治疗和敦促孩子上学的最佳时机,耽误了孩子求学的机会,还有可能耽误了孩子的一辈子!

所以,法律的宣传是法律效力诞生的第一要素,离开了宣传和了解、教育,就是“法盲”在“违法”,或者就是“法盲”在“执法”!

2、公正的判决以及宣判结果的的宣传力度。
第2个回答  2017-02-28
如果能够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出台相应的专项法律,会有效遏制校园暴力的频发,但前提是建立联合机制,由立法机关牵头,联合教育、司法等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才能从根源上确保校园暴力的彻底整治。近年来,校园这片净土也不再清净,不断有学生被暴力伤害的新闻出现,在感慨当今社会世风日下的同时,也对校园环境受到牵连而感到无力,毕竟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却同样难逃暴力的侵扰,让社会大众是无法接受的。

校园暴力的整治不力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学校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没有及时发现并加以制止,在整个事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的校园暴力频发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缺失,工作重心始终在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的提升上,忽视了成绩不好的学生群体的思想教育,正是因为这种放任自流的心态才导致了学生上进心的缺失,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校园霸凌现象的出现。

家校联合应该是相对成熟的教育模式,学校应该与家长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和家庭都得到关注,这样才能避免其心态的不良变化,很显然,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即使是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也会保持实时关注,因为所有的精力都用到了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殊不知所谓的后进生已经偏离了正常的成长轨道。此外,《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存在,限制了对校园暴力当事学生的有效惩戒,即使对同学形成了暴力伤害,也因为依然处在未成年人保护的范畴而不会得到实质性的惩罚,这就很难对学生形成震慑力,校园暴力频发也就在所难免。

由此不难看出,《未成年人保护法》已经不再适用于校园暴力事件的当事人,国家立法机关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针对校园暴力这种类型的社会热点时间制定专项法律,提升对施暴者的打击力度,才能使其从思想上意识到暴力行为的严重后果是自己无力承担的,这也是形成震慑作用的基本前提,只有让施暴者感受到了法律的尊严和冷酷,才能从根源上彻底整治校园暴力现象。
第3个回答  2017-02-28
制定校园法律能否降低校园暴力发生率?我认为不能吧。现在的学校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只不过是现在的传播途径多一点,所以人们觉得暴力事件频发。而事实是,暴力事件在校园从未停止过,这仿佛成了不成文的规则,紧靠法律我不认为能降低校园暴力的发生率。

首先,我想说的是谁上学的时候学校没有所谓的‘‘老大’’,这些‘‘老大’’的名额,从古至今就是一个竞争的头衔,或者说那个是年少时我们的追求之一吧。校园暴力的根源在于文化和思想的问题,从来不是法律法规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法律法规解决不了问题,也降低不了暴力发生率。

其次,在学校打架,是年少时我们所共同经历过的时期,年少轻狂并且正在叛逆期的孩子很容易发生矛盾,打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但也是发泄的一种途径。法律只能规定打架过重的后果,不能起到有限的约束能力,因为孩子打架大多都是不会产生严重后果的,所以法律降低不了校园暴力的发生率。

还有,校园暴力的根源还在学生和学校本身,只要学生得的到公平公正,学校教育风气是谦逊好学之风,那么必定会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率。还是从教育上入手,去在学生思想中培养好的观念,养成好的品质,才是校园暴力减少的关键。法律的约束力,也许能起到些许作用,但在学校,达不到降低校园暴力的作用。

我认为校园暴力需要更多的是学校与家长的以身作则,共同教育,共同引导,而不是法律约束,对未成年的学生来说,法律似乎太遥远,不能产生足够的约束力。
第4个回答  2017-02-28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不是可以控制的,不像随地吐痰丢垃圾那么简单,是一种可以控制发生的行为。对于这样的大行为,我们当然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来制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罚款。但也有一些不可控的现象,无法用法律法规来完全制止,比如说杀人犯罪事件。尽管我们规定了不能杀人,人们也知道会明白自己绝对不能杀人,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人心还是无法控制。校园暴力也一样。

在我看来,校园暴力事件缺少的不仅仅是专项法律,还有家长、孩子和学校这三者之间难以攻破的关系网和利益网。如果不把这个关系网打破,那专项法律也是形同虚设,用处不大。因为就算是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了,也不会真的传到执法部门。只会被悄悄地掩盖和私下解决,但是其中的伤害往往已经造成。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这个关系网,就能发现是多么牢不可破。首先是学校对自己名声和形象的重视和维护,让校方更愿意把校园暴力事件私下了结,不要过多的声张。而作为孩子,根本还不具备为自己的伤害和行为作出任何的判断和讨伐能力。所以,家长是他们唯一的维护人。如果这个时候家长还把校园暴力事件当作一场孩子之间的争吵打闹,而不了了之的话,那校园暴力事件也就此被轻化,法律自然就没什么用处。

但要打破这个关系网谈何容易,中国的社会太过于复杂了。除非把法律的眼线安插到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地,及时了解详情,作出最为正确的判断和解决方法。但指不定所谓的眼线最后也沦为无用之棋。

对于校园暴力事件固然要立法,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的还是解决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不是每次发生了什么事,把孩子关进看守所就了事,还是要研究一下如何杜绝悲剧的再次发生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