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古效应的详细内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7

庇古效应为宏观经济学中利率传导机制的一种,描述消费、金融资产和物价水平之间相互关系。这一理论首先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阿瑟·庇古在1930年代提出。实际货币余额(M/P)为家庭财富的一部分,随着物价水平P下降,实际货币余额(M/P)会增加,消费者会感到富有,并更多地进行支出(消费)。这被称作是“庇古效应”,能表示为:价格P下降-货币持有者会更加富有-支出(自发性消费)Ca增加-产出Y增加。人们后来将依据这种理论提出的物价水平下降造成金融资产实际价值的增加,从而产生的消费刺激效应,称之为庇古效应。
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既定数量的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上升或下降。如果物价水平的上升与家庭现有可支配货币收入的上升相对应,则可使其实际收入不变;但是,由于物价水平变动对所拥有的资产的实际抑制效应,仍可能促使家庭实际消费支出减少。相反地,如果物价水平的下降与家庭现有可支配货币收入下降比例相对应,那么它仍可以由于所拥有资产的实际价值上升产生刺激效应,从而增加消费支出。表示:价格P的下降-货币持有者会更加富有-支出(自发性消费)Ca增加-产出Y增加。另外,经济学中的财富效应,最初是指庇古提出的“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即“庇古效应”。即庇古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其它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当一国物价水平下降时),将导致财富增加,人们更加富裕,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因而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和增加就业,促使经济体系重新恢复平衡。还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庇古效应只在货物和劳务市场中起作用;它与凯恩斯效应不同,凯恩斯效应只在债券市场中起作用。

相似回答